APP下载

科学技术视角下的数字文化浅析

2019-07-17杨勇

新丝路(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科学技术

摘 要:自人类产生以来就诞生了文化这一人类所拥有的特定产物,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它以其强大的技术推动力占据了文化思维意识传播方式的主流。在社会发展及社会意识认同方面,数字科学技术带来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从母体文化诞生出的数字文化形态。在各类文化信息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从科学技术视角正确看待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才能给予社会文化发展以正确的理性指导。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视角;数字文化

一、科学技术进步影响下的社会文化

西方文化自中世纪文艺复兴后,对于自然问题的诠释通常被归类为哲学范围,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经历17世纪科学革命后,科学的进步缩短了地域距离,加强了文化传播速率。

二十世纪中期,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位置空前提高。针对科学处于社会发展主流这一趋势,查里斯·帕希·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中第一次提出了两种文化的认知。作为二十世纪中期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斯诺引发了人们对两种文化的思考和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科学和人文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各自功能方面。

在这一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文文化挤入了社会文化弱势圈内,人文文化的低落带来的是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变动。斯诺认为这种两极化分裂的发展形势,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无益的,科学自身也会因人文文化的滞后羁绊住自己发展的脚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自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势必会不断的产生冲撞和融合。针对二者之间因相互影响而对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和延伸也是两种文化这一命题的延伸。对于两种文化矛盾核心的理解是不同时期社会核心文化问题的焦点,关注这一问题的意义对于我们从文化角度重审自我认识,审定数字文化带来的文化价值,解析当前文化环境的现状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二、科学技术文化推动文化形态和质量的发展

1.数字技术下社会文化发展现状

在当前,我们面临的是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带来的文化缺失。这一论断并不是说明文化信息量的减少,而是依托数字科学技术模式下的文化形式参与质量的减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的提升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的社会认知和信息选择面相对扩大,文化形式更加多样。

结合数字技术发展的特点,群众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形式发展,而是在社会大环境各种组织宣传类型的协调发展。文化导向依托技术,更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和文化娱乐。所以说,文化缺失是因文化急速发展带来的文化导向,使得一些易传播,娱乐性强的文化形式占据文化信息较大宣传资源。

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推进了人们在学习利用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兼具从人文文化知识去作出判断。当前公共数字文化的宣传力度主要借力政府政策,在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去引导文化价值判断和文化类型认识上的吸引力很有限。数字文化从使用方来说,一部分归属文化工作者,一部分归属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中,青年群体使用比例不大,总的社会占有率虽然在逐步上升,对使用者的吸引力首先满足的是从无到有的历程。

2.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跟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文文化在推动人类文明这一主线上,目的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更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有益于科学、准确的制定决策。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更多的是面对面式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是基于人与人实际交流的基础上,传播受众少,形式单一,但是监督力度较强,单位时间内互动性强。数字网络便利,传播面大,但是带来的交流方式有情绪放大、单方演示、被动监督的弊端,单位时间内不能保证受众在网络的另一端。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在普及性上不及网络传播,但是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更类似面对面式的“精英”教育。针对实际的艺术爱好者开展培训,培育文化人能,培育文化骨干。所以,数字文化服务技术作为工作手段和服务方式,不是单一的以数字为数字,就数字化谈数字化的过程,更多的是提供多选择的服务方式。集普及与“精英”式培训为一体,在多层面上下功夫,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选择。

三、对使用技术手段服务的几点看法

科学原指分科而学,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所以我们对于科学的第一印象,應该是准确、严谨和合乎逻辑。科学所给出的结果必然经过层层验证,经得起推敲。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科学在技术的高价值时代,让人类社会对它越发重视起来。

虽然科技满足着物质条件,但是也侵蚀着人类的精神和思维。渐渐的,人们只会对着电脑屏幕打字,而忘记现实中该怎样执笔书写;只会在虚拟的网络上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而缺乏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科技发展的成果已经潜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些产品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就像交通工具和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人为本做为着眼点的视角下,使用技术的行为是人为产生的,依靠技术不是依赖技术,更不是技术捆绑下的唯技术论。我们在技术层面所使的规定、规则、规律,是人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后根据自然的反应,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判断而做出的解释。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发现了它,它先于人产生。但是从人的解释出发,就人自身的判断而言,是基于我们探究客观世界的能力的基础上去解释的。从事物永恒发展运动这一观点来看,我们的解释,也是在一个特定范围内的解释,不能说准确,只能说是适用于人类认识的解释。不管是实证主义也好,相对主义也好,解释范围的主体是离不开人这一特定的介质,需要通过大脑这一器官去作出分析。从形而上的角度堪,数字文化带来的文化发展是技术规则下我们所需要的一种传播方式。

四、人文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约翰·费思克说过,文化是“感觉、意义的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将生产领域与社会领域联系起来的意义领域。文化从广义上理解是“人们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互相合作的方式——同时也是他们通过一套价值观、信念和规范体系,使这些相互作用合理化的放肆。在这个界定中,文化是一个描述性的名词,而不是规范性的。”

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方式的革命,集中体现了人类创造历史的的进程。如巴格比所说:“文化就是模式化地和反复出现在历史中的因素,文化与历史并不统一。文化,不如说是历史的可以理解的方面”。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中价值追求的一个方式,它体现了人类的超越性特征,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人类就是从这样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处境开始,通过其文化的发展,现在已经横行于地球,征服了各种环境和栖息地……由于把自由视为适应可能性的范围,我们看到他已将人类的控制力扩及到地球表面所允许到达的的任何地方,并渗透到人类当初所不能渗入的各种环境中去。”

在社会群体中,人们由于其相互社会关系的存在,共享在其范围内的文化。同属于一个社会文化层面的人群,在相互之间的生活、工作中具有相似的社会反映。这一类文化群体使得他们对于自身所存在的文化环境有着归属感和依赖感,简而言之即同一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相互之间具有文化认同,同时其文化精神内涵的变革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产生改变。从文化背景交代看,文化的发展在一个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群体的精神力变革。

就文化的本质而言,它所追求也是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文化在其最初时首先在于满足人类最近的需要。从生存自由、物质自由到安全自由,它使人类将生活时间分配到各种活动中去,为一体多元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在发展中看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认为“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但我们人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为了认识人类本质的伟大,了解人类在历史上的发展、了解人类一往直前的进步、了解人对个人的非理性的一贯有把握的胜利、了解人类战胜一切似乎超人的事物、了解人类同大自然进行的残酷而顺利的斗争,指导具备自由的人的自觉,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自由地独立地创造建立在人类纯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为了了解这一切,我们没有必要首先去助于什么‘神的抽象概念,把一切美好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在它的名下。”所以,科学的发展文化和利用技术发展文化是一个非绝对化的整体意见。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存在的规则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人类社会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新旧文化之间不时的存在改进、冲突、更替。文化作为人类对人本性的追求过程,可是说是对真、善、美的不断诠释和理解,它所要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群体一切具有社会经验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同一文化圈内,正如威廉·A哈维兰所说“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正是这个共同准则,使个人的行为能力为社会其他成员所理解,而且赋予他们的生活以意义。”所以文化对于人类个体对它对于个人对自我社会角色中社会价值、道德价值、伦理价值的判断中自我认识的存在有着必然着影响。

五、小结

放开去看科学技术和数字文化,他们都属于人类创造的文明。近代中国史中科学认识在被动提速过程中有着东西文化的冲撞,使得中国文化有着不甘人后的愤懑,也充满了高速发展后带来的文化迷茫。

当前中国文化推崇国学回归,主张理性学习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吸收处于社会非自觉状态,因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战略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虽然科学技术对于文化传播给予了大力支持,讯息提速加大了咨詢信息的流通量,加强了文化信息的共享,但是数字文化下配套服务的不足裹足了群众文化的传播力度。

从科学视角看数字文化并非强调孰是孰非,而是在文化中,认识到人自身存在,不在物我中忘我。毕竟,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离开人,都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郝苑.西方当代科学文化思潮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

[2]常存库.中西医关系的科学与文化分析纲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0)

[3]颜景高.历史转折的文化动因探析.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4]李岩.《传播与文华》.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5]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6]本田元,路秀丽译.《反哲学入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杨勇,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哲学硕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信息研究部。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科学技术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研究
文化视角下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