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初出茅庐的钢琴家,值得关注
2019-07-17爱米粒
爱米粒
利兹比赛第一位华人首奖得主
1961年,音乐家范妮·沃特曼(Fanny Waterman)和马里恩·索普(Marion Thorpe)在英国北部城市利兹(Leeds)发起并成立了“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两年后,第一届比赛成功举办,之后每三年举办一届。创办至今,利兹钢琴比赛见证了穆雷·佩拉亚(Murray Perahia)、拉杜·鲁普(Ladu Rupu)、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安德拉斯·席夫(András Schiff)等钢琴大师的获奖经历,众多天赋秉异的选手与资深的比赛评委们使得该赛事在全球音乐界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2018年9月,为期十天的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共吸引了二十四名来自全球的青年钢琴家角逐桂冠和两万五千欧元的首奖奖金。陆逸轩是五名决赛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哈雷管弦乐团(Hallé Orchestra)、指挥家爱德华·加德纳(Edward Gardner)一起演奏了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技压群雄,赢得金奖。利兹比赛的冠军头衔,为陆逸轩带来了华纳古典的唱片合约和Askonas Holt的经纪合同,以及在伦敦的威格莫尔音乐厅、曼彻斯特的哈雷音乐厅等场所演出的机会。当年的9月下旬,陆逸轩开启了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的新乐季,与乐团及指挥瓦西里·佩特伦科(Vasily Petrenko)合作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赞他演奏的艺术性“在任何年龄的钢琴家中都很罕见,在二十岁的时候发现它简直令人震惊”。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但陆逸轩参加利兹钢琴比赛的过程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在半决赛开始前两天,他突然病倒了,头疼发烧,完全没办法练琴。“当时我心里非常慌张,因为我为这场比赛准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如果因为生病而不能参加,那就太遗憾了。”半决赛当天早上,陆逸轩整个人依然非常难受,直到下午两点才觉得头脑稍微清醒了一点,而这时距晚上的正式比赛只有五个小时了。“于是我就花了这五个小时来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手指是一种僵硬的状态。”然而神奇的是,陆逸轩的身体似乎知道这个时刻对他而言是如此重要,因此在上台演出的那一刻,他的身体自动克服了因为生病而造成的种种不适,最终他顺利地完成了一整套长达七十五分钟的曲目演奏,闯进决赛。
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对于一个年轻钢琴家来说并不是一部容易掌握的作品,那么陆逸轩为什么会选择在决赛中演奏这部作品呢?“这是我最爱的贝多芬作品之一,我觉得这首曲子非常神奇,”陆逸轩告诉我,“一开始,你能感受到天堂般的温暖,但是到了第二乐章,它描述的又是一种悲剧式的情感。在整个乐队与钢琴的对话中,乐队的声音就像是一个魔鬼,或者说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声音,而钢琴则一直在温柔地回应它,整个氛围让人陷入一种绝望。最与众不同的是在进入第三乐章时,音乐几乎没有任何停顿,让人突如其来地感受到光明的来临。”
越南钢琴家邓泰山的“入门弟子”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陆逸轩是一个“横空出世”的钢琴家,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青少年时期,陆逸轩就已多次获奖,其中包括2014年第九届莫斯科国际肖邦钢琴大赛青少年组首奖。2015年,陆逸轩在美国迈阿密肖邦钢琴大赛中夺下第一名,并得到“最佳协奏曲奖”。同年10月,他荣获第十七届波兰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第四名,并以十七岁之龄成为大赛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陆逸轩1997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上海人。“我的父母虽然不是职业音乐家,但他们都非常热爱音乐,尤其是我的父亲,他收集了几百张古典音乐唱片。”陆逸轩学习音乐的契机主要来自他的姐姐,四岁左右时,他跟着大他三岁的姐姐一起上音乐课,由此渐渐对钢琴产生了兴趣。
五岁半,陆逸轩正式师从原中国中央乐团的杨镜钏学习。“她是我的启蒙老师,教会了我所有弹奏钢琴的基础技巧。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美国的老师不太注重技巧训练。如果我一开始没有跟着杨镜钏老师学习,可能我的人生就会大不相同。”两年后,他又师从钢琴家殷承宗。接着,陆逸轩进入位于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大学预科班学习。
第一次面试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失败,可以说是陆逸轩人生中一个小小的“瓶颈”。作为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他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挫败感,但是他告诉自己,“这是我已经选择的道路,我不能在这个时候停止”。他做了一个当时看起来有点“冒险”的决定:从普通学校休学一年,全力以赴地准备柯蒂斯音乐学院的第二次面试。一年后的2013年,陆逸轩成功地被柯蒂斯音乐学院录取了。
在柯蒂斯音乐学院,陆逸轩师从罗伯特·麦克唐纳(Robert McDonald)与乔纳森·毕斯(Jonathan Biss)。“麦克唐纳老师是我认识的人里对音乐最真诚的一个,他对学生几乎付出了所有心血。他可以让你在尊重作曲家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个性。毕斯老师出身于音乐世家,他的妈妈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所以他在室内乐演奏方面对我帮助很大,把我的耳朵打开到以前没有想象过的地方。”
陆逸轩还幸运地成为了越南钢琴家邓泰山的“入门弟子”。“邓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给我带来很多演奏上的变化,至今我仍然会每隔几个月就去找他一次。每次和邓老師上课,我都会准备一首自认为弹得比较满意的作品,但当我从他家出来时,我会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弹那首曲子了。”
就学期间,陆逸轩已经参与了多个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演出,如波士顿交响乐团、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华沙爱乐乐团、卡塔尔爱乐乐团等。过去的两年中,陆逸轩获得了许多在世界重要音乐厅登台的演出邀约,包括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德国法兰克福老歌剧院、马德里国家音乐厅、东京艺术剧场等。
作为一名职业钢琴家,陆逸轩表示自己除了音乐以外,可能没有什么其他兴趣爱好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听唱片和参加现场音乐会”。平时,他也不太会去听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古典乐已经包含了非常庞大的曲目库存,我没有时间再去接触其他类型的音乐了”。
上海“首秀”意义重大
第一次来上海举行独奏音乐会,对陆逸轩来说意义重大。“我的启蒙老师杨镜钏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我也是那时候认识了殷承宗老师,而且我的妈妈是上海人。”
上海音樂会上的曲目,皆来自陆逸轩在英国利兹比赛上的作品,包括舒伯特《四首即兴曲》(D.899)、莫扎特《A小调回旋曲》(K.511),以及肖邦《第四叙事曲》和《第二钢琴奏鸣曲》。在选曲时,陆逸轩会更多地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些作品。“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是一个伟大的集合,很好地展示了舒伯特的深层面貌;《A小调回旋曲》我认为是莫扎特最特别的作品之一,因为莫扎特的作品中较少出现小调乐曲,它表现了天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最后两部肖邦的作品既复杂又情绪化,《第四叙事曲》是肖邦晚期性情的自我抒发,富于色彩性,典雅秀丽;《第二钢琴奏鸣曲》则刚强有力,是最震撼人心的肖邦之作。”
关于曲目的演奏顺序,陆逸轩也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第一首选择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是我的个人喜好,因为我比较喜欢用舒伯特的音乐来开场。”接着是肖邦的《第四叙事曲》。在陆逸轩看来,肖邦的这两部作品都是结构庞大、情感强烈的作品,风格比较相似,不适宜放在一起演奏,因此他把它们拆分到了上下半场。“我觉得观众很难在相同类型的曲目演奏中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我会尽量避免同一类型的曲目集中在一起演奏。”
目前,陆逸轩还是一个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就读的四年级学生。通常对于本科生来说,四年就可以完成学业了,但陆逸轩却更愿意再多待一年,因为柯蒂斯音乐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获奖后,我的人生出现了太多的变化,我希望我的生活中能有一部分稳定的东西仍然扎根在那里,所以我不会那么快地离开柯蒂斯音乐学院。”
陆逸轩还透露道,他有一个小小的计划:去柏林继续深造。他非常喜欢欧洲的音乐氛围,每次去都能享受其中,“那是一个我想要去探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