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诊治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140例分析
2019-07-17宋巧炎
宋巧炎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指来自上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以食管和胃多见[1]。普通胃镜仅能发现管腔隆起型病变,不能明确其所达管壁层次及性质[2]。而超声内镜能准确地显示病变在消化道壁的层次或与消化道壁的关系,目前已成为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尤其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3]。因此,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超声内镜诊断及手术病理检查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的诊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经超声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140例,其中男62例,女78例;年龄 26~78 岁,平均(51.47±7.36)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纳差等。140例患者共151处病变,其中4例在食管和胃各有1处病变,3例在食管有2处病变,2例在胃有3处病变。151处病变中,食管、胃、十二指肠各有76处、73 处、2 处。 病变范围 0.2~5.9 cm,平均(2.79±0.86)cm。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未行超声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1.2 方法采用富士进口的SU-9000超声内镜,内镜检查操作方法:采用达克罗宁胶浆进行局麻,患者取左侧卧位,超声探头采用浸泡法,确定超声内镜下病变部位、大小、性状、回声特点及起源层次,纪录超声内镜下诊断结果。内镜下手术治疗:根据超声内镜下诊断的肿瘤特性及起源层次选择手术方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 (STE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等,术后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
1.3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全部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诊断病变性质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超声内镜诊断为平滑肌瘤42例,误诊为间质瘤5例、类癌3例;诊断为间质瘤55例,误诊为平滑肌瘤3例;诊断为脂肪瘤13例,误诊为平滑肌瘤2例;诊断为异位胰腺11例,误诊为平滑肌瘤1例、间质瘤1例;诊断为囊肿6例,误诊为平滑肌瘤1例;诊断为血管瘤5例,误诊为囊肿2例;诊断为类癌1例,无误诊。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的有133例,诊断符合率为88.08%(133/151)。其中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血管瘤和类癌的准确率依次为90.07% (136/151)、94.04% (142/151)、98.68% (149/151)、98.68% (149/151)、98.01% (148/151)、98.68%(149/151)、98.01%(148/151); 灵敏度依次为 85.71%(42/49)、90.16% (55/61)、100% (13/13)、100% (11/11)、75.00%(6/8)、100%(5/5)、25.00%(1/4);特异度依 次 为 92.16% (94/102)、96.67% (87/90)、98.55%(136/138)、98.57% (138/140)、99.30% (142/143)、98.63%(144/146)、100%(147/147); 阳性预测值依次 为 84.00% (42/50)、94.83% (55/58)、86.67% (13/15)、84.62% (11/13)、85.71% (6/7)、71.43% (5/7)、100%(1/1)。
2.2 超声内镜诊断病变起源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超声内镜诊断诊断为黏膜肌层72例,误诊为固有肌层1例;诊断为黏膜下层21例,误诊为固有肌层2例;诊断为固有肌层55例,无误诊。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8.01%(148/151),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层次较病理诊断层次浅。
2.3 超声内镜下手术治疗结果根据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表现及初步诊断分别给予不同的微创手术治疗,起源于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予以ESD/ESE或EFR,食管给予 STER,个别肿瘤直径较大的起源于黏膜肌层的肿瘤也可给予ESD/ESE,大部分黏膜肌层的肿瘤给予EMR,仅有1例间质瘤予以EMBM。见表1。
表1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治疗
2.4 预后及随访术后均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140例患者151处病变处创面均愈合良好,无复发及管腔狭窄。
3 讨论
黏膜下肿瘤是指表面覆盖有正常黏膜的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无法准确区分表面覆盖的正常黏膜[4]。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已成为诊断隆起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5]。超声内镜不仅可观察到肿瘤的一般形态,还可通过消化道腔壁的各层判断肿瘤起源层次,根据回声高低及是否均匀判断肿瘤性质,根据腔壁结构是否完整及有无淋巴结增大、肿瘤浸润深度等判断肿瘤良恶性[6]。
该组患者中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88.08%,其中超声内镜诊断为平滑肌瘤的准确率为90.07%,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2.16%,阳性预测值为84.00%,与以往的研究[7]结果接近。上消化道黏膜下间质瘤常表现为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均质圆形或梭形团块,该研究中61例间质瘤有3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2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仅有1例起源于黏膜下层,与以往研究[8]结果基本相符。该研究中予以内镜下微创治疗的间质瘤术前根据普通胃镜及超声胃镜特点评估均为良性,术后未发现恶性或恶性倾向较高的情况。平滑肌瘤发生于食管者居多,在超声内镜下的表现与良性间质瘤较相似,易混淆[8]。该研究中49例平滑肌瘤,61例间质瘤在超声内镜下有5例间质瘤误诊为平滑肌瘤,3例平滑肌瘤误诊为间质瘤。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组成,回声最高,常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的高回声光团,其后方可见衰减,边缘清晰。该研究中脂肪瘤多发生于胃,且多位于胃窦部,大多为高回声光团,也有少部分表现为低回声。该研究中异位胰腺主要发生于胃,表现为脐样隆起,中央见一凹陷,为均质或不均质的高、低或混合回声光团,其中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例起源于黏膜肌层,超声内镜诊断的灵敏度为100%。该研究8例囊肿均起源于黏膜肌层,6例行EMR,2例因与黏膜下层关系密切行ESD治疗。囊肿有时与血管瘤不易区别,该研究8例囊肿在超声内镜下有2例误诊为血管瘤。
该研究中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诊断中有3例与病理诊断不符,1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误诊为起源于黏膜肌层,1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误诊为起源于黏膜下层,1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异位胰腺误诊为起源于黏膜下层,误诊层次均较实际层次浅。该研究中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符合率为98.01%,诊断性质符合率为88.08%,与以往研究[9]结果接近。近年来超声内镜下治疗黏膜下病变逐渐在临床应用,目前,EMR及ESD应用较多,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避免了外科手术的痛苦。该研究中48例肿瘤直径小于2 cm,采用EMR,78例肿瘤直径较大的患者采用ESD切除,出血和穿孔是内镜下治疗黏膜下肿瘤的常见并发症,该研究中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和穿孔情况,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复发。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在内镜下对肿瘤予以手术治疗,疗效好,不易复发,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