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2019-07-17赵东阳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亚文化思政政治

赵东阳

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差异性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边缘化的文化现象,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属于某一特定区域或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通常包含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1-2]。网络亚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的而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在思想上有别于传统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新型亚文化,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网络流行文化,与当下主流文化以及其他亚文化相比,更加注重精神的主观体验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新颖性,也更具有互联网的时代特性与活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往往具有颠覆性、边缘性和抵抗性等特点[3-4]。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普及,网络生活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网络亚文化为抓手,探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其主要意义在于能及时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弥补传统思政教育活力不足、吸引力不足的短板,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路径、新阵地,对探究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因此,从工作角度而言,探究网络亚文化是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有力抓手;从学术角度上,探究网络亚文化为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行为、构建网络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 研究背景

1.1 网络亚文化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关网络亚文化的研究较多,仅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周敏,杨富春较早系统的总结了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网络语言、网络艺术、网络恶搞、网络人物、网络事件和网络意见,分析了其与青年之间的关系,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对网络亚文化的出现给予肯定[5]。吕霞,孙昊较早从文化冲击、教育模式和话语差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提出积极走进网络、转变教育理念消除话语差异,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网络育人长效机制[6]。许宁,许芳珍,陈胜梅指出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两面性,发挥积极影响,从主流文化、载体搭建、网络素养和转变教育理念四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措施来应对消极影响[7]。霍圣录,刘佳瑜基于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现状,对网络亚文化形成风格进行解读与解码来认识其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强调以包容和接纳的心态进行积极引导使网络亚文化回归主流[8]。李超民从一种特定的“屌丝文化”的产生、原因和对应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消极情绪和对网络亚文化的盲目选择,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应对和消除不良网络亚文化的影响[9]。张戈,刘建华基于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层面,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文化消费与文化创造、精神彼岸与肉体此岸等方面分析了网络亚文化导致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价值冲突[10]。王夫营,谭培文基于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之价值观的阻隔与限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之价值观的认同[11]。解子钰,刘冰基于表情包的使用,来分析新型社交符号来在互联网沟通中具有良好的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性,基于社会心理需求的以表情包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繁荣发展的未来走向[12]。

图1 新时代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综上,针对新时代网络亚文化的出现与发展,现有研究的核心主要聚焦于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征、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分析,以及应对策略三个角度进行展开,如图1。其中,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表现的形式主要有:网络语言、网络艺术、网络人物、网络意见、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各种表现形式背后也都相应的凸显出来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积极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为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创造力以及追求新颖与独特,消极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为悲观、盲从、叛逆和极端;但与此同时,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从另一方面显示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实际的心理诉求,希望自己向社会发声,表明自己的存在感,希望自己被关注和被尊重,同时也在追求自己认为的公平与公正。

1.2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研究虽然对网络亚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现状分析,但是就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而言,现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2.1 侧重理论探索网络亚文化的表象 即从网络亚文化视角下着眼于大学生“不完美”表现,着重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业、人际和价值观上进行审视与批判,指出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其目的在于针对负面影响展开应对策略性研究。然而实际的效果是往往引起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效果不佳。

1.2.2 缺乏从发展视角认识网络亚文化 即从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系统的从网络亚文化本身存在、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缺乏从大学生作为发展性的人的视角深层次的去认识亚文化背后大学生的心理过程,缺乏进一步掌握并加以利用网络亚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形态,难以提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的有效措施。

1.2.3 侧重对网络思政平台的搭建探索 从既有研究来看,大多数应对策略主要着眼于搭建“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但是现实的现状问题是“信息过载”,导致大学生对缺乏具有“创新性、吸引性和娱乐性”的红色文化产品无暇顾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投入”与“产出”上相差悬殊。

1.3 基于网络亚文化视角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改善思略

网络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析主要是以网络亚文化为抓手,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明晰大学生的心里过程与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大学生表达背后的现实诉求。基于此,从培养学生自身的内动力视角,赋予主流价值观生命与活力,通过吸收、接纳、融合和再生网络亚文化,有针对性的利用与创建新的“网络亚文化”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网络亚文化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心理认知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表现出来积极、乐观、正直、理性、充满活力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悲观、黑暗、情绪化、懒散、盲从、叛逆和极端的一面;既能够积极向上、追求自我、表达个性、彰显内心;同时又悲天悯人、叛逆任性、做事极端不考虑后果。总体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产生的思想特点是充满矛盾的结合体,从各种矛盾的行为背后来认知当今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心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富有激情与懒惰松散的相互矛盾

在既有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创造了大量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比如:网络语言、网络音乐和网络文学等具有活力的新形式、新载体,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激情与创新思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的“佛系青年”文化,蜗居宿舍不问世事的“宅”文化等现象,表现出一种相对懒惰松散的生活作风与处世态度。表明网络亚文化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成绩,获得美好生活,得到他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又难以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面对现实困难的时候选择“理性逃避”。深层次的去挖掘该现象产生背后的大学生心理就是“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11],对于成功获得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未获得自我认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则表现的失望消极,选择“理性放弃”。因此,引导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认同,则可以极大地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活力。

2.2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相互矛盾

在既有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既表现出以理服人、追求公平公正、追求人人平等的思维特点,比如能够理性的在官方网站上提出事关自身利益的相关诉求,同时也出现了盲从的跟帖讨论,发表、转发过激不符事实的言论,以及不明真相的扩散谣言等非理性思维的特点。表明网络亚文化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具有双重性,究其根源,从总体而言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维方式,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作为成年人的社会属性,能够自觉地去遵守既有规则与制度;另一方面,又处在一个容易在情绪化处理事情的特殊阶段,难以完全的去遵守既有规则。深层次的去挖掘该现象产生背后的大学生心理就是情绪化往往左右理性思维,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事情过后,理性地去看待某一个非理性事件的时候表现出“很后悔”的心理特征。当然,这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用理性思维去处理问题,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成长的过程。

2.3 个性张扬与现实内敛的相互矛盾

在既有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表现出极具个性化的价值追求,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自我。比如网络群聊活跃、频发朋友圈分享生活、分享自己的网络作品等,且往往都独特新颖吸人眼球,表现出张扬的个性和希望被人关注与认可的心理。但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却又羞涩内敛,不善于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他人,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特征。究其根源,是由于网络和现实所提供的平台与空间不一致导致的,网络时代虚拟的网络平台,自由、平等、开放、隐蔽、虚拟的交流形态,高度拟合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12],而现实生活中总有各种制度约束与道德约束。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既有明显的情感需求,希望被关注与认可;也有显著的独立特性,具有自己很强的自主性,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13]。深层次的去挖掘该现象产生背后的大学生心理就是追求个性解放,社会自由的价值诉求,不喜欢被约束,渴望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状态。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对当前社会规则的不满,对不公平待遇的反抗,对既有规则约束的抗议。

2.4 抵抗主流文化与认可主流文化的相互矛盾

在既有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更加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反对权威、娱乐享受等,表现出一种叛逆、反抗的心态。但与此同时在面对有违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的具体事件时,又表现出“嫉恶如仇” 的心态,用主流价值观大肆抨击、声讨与“道德审判”,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极大认同,表现出对抵抗主流文化与认可主流文化的相互矛盾。本质上,这是大学生集中于“点”而不是“面”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14]。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多元化价值观的选择紊乱,在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理特征不足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加之青年学生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得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直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娱乐心理”和“猎奇心态”让他们优先选择了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表达方式,比如各种网络恶搞、颠覆经典和对网络新闻的盲目跟帖回帖等“草根狂欢”式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满足生活中的娱乐,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娱乐化的生活态度。这给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3 网络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

3.1 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接受吸纳好的网络亚文化,壮大主流网络文化

合作共赢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国家外交、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其运用于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同样适用,网络亚文化的迅速成长,是新时代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丰富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接受并吸纳既有的优秀的网络亚文化,壮大主流文化,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历史上的亚文化是以主流文化的对抗面出现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曾经不被接受的“亚文化”也渐渐开始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主流文化[5]。所以,主动的接近网络亚文化,实现与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吸收网络亚文化的资源与资本,壮大主流文化,这也反映了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抓住机遇改革创新:肯定既有网络亚文化地位,重新建立网络制度

网络亚文化本质上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必须通过不断地改革来解决,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亚文化的快速成长,一方面对主流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是同样也给丰富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亚文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生活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亚文化呈现出爆发式的滋生和传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对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造成了阻隔[11]。这既是问题与挑战,同样也是机遇,抓住机遇推行网络革新,肯定既有网络亚文化地位,从全局出发来限制和引导新兴文化不断朝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和壮大,实现文化大繁荣局面。就网络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而言,其产生的背后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借此机会深入挖掘社会隐患,制定和完善网络法规,革新建立网络制度。

3.3 转变思政教育思路:利用既有的先进网络平台,研发网络文化产品

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变积极搭建网络新阵地为研发更具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产品,然后利用既有的先进网络平台,把我们的文化产品投放出去。网络平台建设、网络阵地建设更多的是在社会价值利益驱动的企业团体有意向有目的去做的事,同时他们也有人力和技术。而作为思政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新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我们更多的是应该考虑研发高质量的思政产品而不是去研发我们所不熟知的网络平台。虽然企业集团搭建的网络平台具有其商业化的利益驱动,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寻求到合作共赢的“共同点”,比如:企业搭建平台、平台需要产品、教育者创造产品,在这个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实现价值引导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创建与壮大。针对这一观点,陈赛金在做了大量的论述,指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转向应该从网络的发展趋势、受教育者的对象特征、教育主体价值追求三个方面,主动从平台建设导向转向产品研发导向,顺应趋势,寻求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先机[15]。同时,在当今网络信息过载的环境下,我们需求的是具有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而不是巨额耗资去搭建平台[16]。

3.4 转变思政教育方式:思政教育客体主体化发展,实现思政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17]。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本质上就是充分认识与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唤醒学生的“兴奋”,从而将我们所要表达的价值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针对这一观点,陈科,张林从内生客体主体性、把握客体聚焦点和主客体内外联动、双向互动三个层面实现“主客一体”的自律教育[18]。

3.5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立德树人育人成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一个主题词,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主题的解读。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初心就是教书育人,不论新时代的文化载体和亚文化是何种形态表现出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依旧是实现育人的目的,作为人民教师要不忘初心,充分认识和利用好网络亚文化这一种文化形态,牢记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人、引导人和育人成才[19]。邓小平同志的“白猫黑猫论”清醒地指出不论是何种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制度,都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网络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主流文化与主流的社会价值观的抵抗与抨击,但是同样的作为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有极强活力与创造力的新兴文化,不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必须坚持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基本前提和依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品质与实践导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网络亚文化的互动、交流与融合发展。

4 结 语

网络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析以网络亚文化为出发点和抓手,系统地去认识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过程和其所想要表达的现实诉求,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元素、新目标和新手段。从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抓住机遇改革创新、转变思政教育思路、转变思政教育方式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五个方面探索网络亚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紧抓学生心理需求,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将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的初始目标落在实处。

猜你喜欢

亚文化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