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吉乃尔蒙古族祭火习俗

2019-07-16唐明

群文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图拉祭品火神

唐明

旅行是我的一个爱好,尤其对探究民俗文化和感受异域风情情有独钟。近日应朋友之邀,有幸亲历了海西州格尔木市台吉乃尔蒙古族的祭火仪式,深觉神圣而温暖,迫不及待与您分享。

从远古走来的传统

火,带给人类温暖和光明,不论是在西方的神话还是中国的传说里,火,都是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元素。而火在蒙古人心目中,更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火是纯洁的象征,是神灵的化身,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所以,他们用祭火的方式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崇尚和景仰,同时祈福着平安与吉祥,希望火神带给这片土地福祉,风调雨顺,水草丰美,人民富足,健康平安!蒙古族的祭灶、祭火习俗由来已久。

从成吉思汗时代先民到其后裔,都非常崇拜火和火神密仁扎木勒哈。在《蒙古秘史》中就曾经记载过关于崇拜“火炉木塔”的事实。即当铁木真拔箭射其三弟时,其二弟别克帖儿求道:“……勿毁我炉灶,勿抛弃别勒古台!”蒙古語中“火炉木塔”就是传家宝,也是传宗接代之宝,若毁炉灶,就等于断子绝孙、灭家族。蒙古族继承和发扬古老的民族传统,迄今为止仍然有祭火的习俗,并且蒙古族家庭里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延续香火之意。

“台吉乃尔”蒙古族部众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撒尔第十九代世孙哈纳克土谢图的后裔。由于台吉乃尔部落很好地传承了蒙古族古代骨系文化传统,因此在部众中以什么“雅苏腾”为骨系姓氏标志,便捷地区分亲属关系。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为台吉乃尔部落是否封为旗建制时,民众以“雅苏腾”骨系姓氏很快聚集三十三位台吉挂帅,于是便得到和硕特西右中旗的官方称谓,俗称“台吉乃尔”旗。经过历史的演变,现在台吉乃尔蒙古族是指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郭勒木德镇为中心地区的具有“雅苏腾”为骨系姓氏标志的蒙古族后裔。

台吉乃尔蒙古族人世代在乌图美仁乡、郭勒木德镇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地保护和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祭火就是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虽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曾经中断过,但近二三十年来,在一些民族文化学者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者的努力下逐步恢复,并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始成为一项隆重而神圣的民俗活动,被传承和保护。

仪式之前的准备

腊月二十三日,是我们汉族人的“小年”,也是“送灶神”的日子。而在蒙古族的风俗里,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的生日,台吉乃尔蒙古族人都要在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而蒙古族的新年,也于这一天拉开帷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台吉乃尔牧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年,散居在草场上蒙古包里的牧民们搬迁到现代化的楼房里居住,他们给自己居住的地方取名叫做“幸福小区”。幸福小区坐落在格尔木市区西郊,小区里有一个小广场。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小广场中央已经搭起了祭火用的“图拉嘎”(就是一种腰缠三箍,下面有四个支撑点的圆形铁架子,也叫作火撑子。)即将举行的祭火仪式就要在这里举行。

主持祭火仪式的是80岁的仁青老人,仁青老人原本是一位退休干部,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仁青老人1994年开始带头在本地区慢慢地恢复了祭火、祭敖包等民俗活动,2011年,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西州蒙古族民间祭火代表性传承人。

祭祀活动的头几天,仁青老人和他的助手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要彻底清扫祭祀的场所,要搭建好放置祭品的祭台和放置柴火的火撑子,还要准备祭祀的供品等等。

其他事都是仁青老人安排之后别人去做,唯祭品是他亲自去准备,以示虔诚。仁青老人说,首先要准备的当然是一只健康而肥美的羊,宰杀之后,全羊敬献。然后还有五谷、鲜果等物。仁青老人除了准备青稞、大米、豌豆、玉米、胡麻五种粮食之外,还要准备糖、葡萄、红枣、蜂蜜等甜蜜的食物。

祭品不仅有食物,仁青老人还准备了五种颜色的布匹,这些布匹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蓝色的布代表着蓝天,黄色的布代表着太阳,白色的布代表着白云,红色的布代表着河流,绿色的布代表着草原。最后,仁青老人还准备了取自于骆驼、绵羊、山羊、牛、马的五种皮毛。

仁青老人说,这些祭品都是取材于牧民的衣食住行,牧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们,淳朴善良的牧民们认为这些都是神的赐予,用这些祭品敬献给神灵,表达着牧民群众对天地自然、对生活的一种感恩和敬畏之心。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那神圣时刻的到来。

神圣而温暖的仪式

曙光微熹,吉祥的朝阳把草原人从梦中轻轻唤醒,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在等待着大家参与。

居住在幸福小区和郭勒木德镇、乌图美仁乡的台吉乃尔蒙古族人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自己为火神精心准备的祭品,赶到这里参加这场神圣的仪式。小广场上围满了人,热闹喜庆又庄重严肃。

美好的祭品都装在羊胸叉里,用羊肚子上的羊油覆盖,祭品搭上了洁白的哈达,巨大的火撑子“图拉嘎”里面已经填好了红柳根、香柏片和干牛粪,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仁青老人头戴窄沿礼帽、身穿传统的蒙古族缎袍,袍襟里揣着自制的打火镰,开始主持这神圣而庄重的祭火仪式。仁青老人念着祈福的经文,手捧洁白的哈达献给“图拉嘎”,用香淳的美酒敬献天地,然后用火镰和石头打出的火花来点燃一个小火撑子里的草和柏枝,然后用一个“火把”引出火种,把“图拉嘎”里的柴火点燃,等到火苗在图拉嘎里熊熊燃烧起来之后,老人双手托起祭品放入火中,身着节日盛装的男人们围在祭火台边。彼时,仁青老人用他那满含沧桑又极度深沉的音调唱起祭祀韵文———“燧石为母,镰铁为父,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奉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歌声随着明亮的火光和烟雾升腾而上,向神灵传递着赞美和祈愿。

参与祭祀的众人也被这歌声打动,神情更加庄重,内心更加虔诚,大家诵着经文,绕着熊熊燃烧的“图拉嘎”按顺时针转三圈,并将自己准备的五谷、糖果、糌粑等祭品投入火中,然后纷纷敬献哈达、磕头祈祷,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原辽阔、生活幸福。

在这冷冷的冬日,“图拉嘎“里的大火驱散了寒冷,带来吉祥和希望。当香柏、干牛粪和红柳根慢慢变成灰烬,祭火仪式仪也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些哈布图哈撒尔善良而勇敢的后裔,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继续着这美好的一天。按传统,祭祀的时候女人不能参加,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女人和孩子们也会来到现场,来献祭祈福并分享剩下的羊胸叉、葡萄干、红枣等。能歌善舞的年轻人还会表演一些传统的民族歌舞,这小小的广场便会成为一个歌舞的海洋。仁青老人则趁着这样的聚会,向年轻人示教祭火的礼仪、禁忌等知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兴趣、有了解、有传承的愿望和理想。仁青老人给我们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在台吉乃尔蒙古族中懂得祭火这一民族习俗的人少之又少,且都上了年纪。为了使蒙古族民间祭火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仁青老人收了几个徒弟,最年轻的30多岁,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期盼能将祭火这一民俗继续传承下去,这不仅是当前摆在仁青老人面前的一件重要任务,也是老人最大的心愿。

作为特意来参加这场盛典的客人,我们被热情好客的台吉乃尔人邀请到家里或者小区外面的蒙古包,他们给我们献上香淳的奶茶和美酒。桌子上摆满了美食:煮好的手抓肉、血肠,油炸的面馃子,自制的酸奶、烤饼、炒面等等,丰盛而美味。

吃着美食,跟主人的谈话自然也离不开火。他们会告诉你,草原游牧民族敬畏火神、崇拜火神,因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火,认为火能看到人的全部行为,在火神心中有一本善恶之账。平时便特别忌讳激怒火神,忌讳对火神不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禁忌习俗。比如任何时候都不能往火里洒水,不能用锐器去刺火,不能往火里吐唾沫,不能往火里投蒜和葱皮,不许上灶台,不许脚踩火灶,腊月三日那天嫁出的姑娘不许回娘家祭火等等。

有美食,自然也有美酒。动人的祝酒歌,一首又一首;香淳的青稞酒,一杯又一杯;深情的话语,一遍又一遍;不忍离开,久久地流连,天色已晚,主人会在蒙古包外燃起篝火,亦歌亦舞,让你忘记今夕何夕。醉了,主人会热情地留宿,这里有风情独特的蒙古包,住下来是没问题的。

猜你喜欢

图拉祭品火神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火神山医院
“抓住”落日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6岁自闭症女孩与猫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