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目助耳,以视觉济听力之穷
——总谱阅读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019-07-16华志红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黄鹤和弦声部

华志红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科书纳入了一批经典的中外器乐合奏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其中既有江南丝竹《欢乐歌》、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之类的小型民族器乐合奏曲,也有像《沃尔塔瓦河》《黄鹤的故事》《台湾风情画》等一些大型西洋管弦乐队合奏作品。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欣赏这些合奏作品时,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主题的旋律、节奏和主奏乐器的音色,还需要对作品的配器有所感知,从而体验乐队合力塑造的音乐形象、表达的情感和凸显的风格特色。因此,只有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些合奏作品的“合”有所感知与体验,学生才能更深刻地感悟合奏音乐的魅力。

由于合奏作品配器复杂、层次丰富,仅仅靠听觉并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声部都清晰地分辨出来,音乐中还有诸多听不清楚甚至听不到的东西,缺乏这部分内容,就很难全面、深入地把握音乐的内在本质。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总谱,用“看”来补足“听”的不足。阅读总谱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准确地认识作品的配器和各声部的音乐特点,促进教师更深入地解读音乐,而且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还可以借用总谱的某个片段来辅助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合奏音乐的“立体”思维,以便全方位地从中获得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风格特征的把握。

一、教师在解读音乐作品过程中阅读总谱

不管是民乐合奏还是西洋管弦乐合奏作品,由于声部较多、配器丰富,仅靠听觉,我们很难准确地听出所有的声部,甚至有时候还可能会产生某些疑惑。因此,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总谱,以目助耳,以视觉济听力之穷。

(一)为消除疑惑而阅读总谱

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塑造了“老马”“黄鹤”“官老爷”等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作品为奏鸣曲式,呈示部的副部第一主题轻快、抒情且具有歌唱性,表现了黄鹤边歌边舞、抒情优美的动人形象。对于副部第二主题的描述,笔者注意到了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上的一段话:“副部第二主题是由一个具有拍特点的活泼而跳跃的动机‘’多次反复而成。但有趣的是伴奏的铃鼓与小鼓,却仍然是欢快而富有弹性的拍子,两种节拍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黄鹤的另一侧面—活泼欢乐的舞蹈形象,一个上下飞舞、欢腾跳跃的形象。”①

谱例1(节选部分声部)

(二) 为求精准认识而阅读总谱

在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尾声段落中,音乐在渐弱以后,突然以两个强有力的和弦(见谱例2)结束。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该课,在课堂上用钢琴演奏了这两个和弦,分别是E大调的属七和弦与主和弦。课后,有听课教师质疑:“《沃尔塔瓦河》尾声的最后两个和弦是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吗?你查过总谱了吗?”教学需要严谨,为求精准的认识,笔者仔细地分析总谱上的最后两个小节,可以明确地看出就是属七和弦与主和弦。通过对总谱的分析,精准地认识了乐曲结尾两个和弦的功能。

谱例2

又如管弦乐《台湾风情画》第二乐章(选自“人音版”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笔者多次聆听音频,总觉得这首音乐作品的音色比较独特,尤其是引子部分和乐曲的某些片段不太像纯西洋管弦乐的演奏风格,似有中国民族乐器的声音,具体是什么乐器又不敢随意下结论。配套的教师用书上也没有提及这部作品是中西乐器的组合,提供的音像资料只有音频,没有乐队演奏的视频,在网上也未搜索到相关视频。

当看到《台湾风情画》总谱的时候,笔者发现有琵琶、木鱼和磬的声部,原来是因为西洋管弦乐队中添加了中国的民族乐器才显示出独特的韵味。通过阅读总谱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声部,以及各种乐器的组合,从而消除了疑惑。例如在引子部分中,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的加入,使音乐显得轻盈、跳跃,中西乐器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音响效果。引子过后是台湾童谣《大胖呆》的主题,由英国管、大管、低音号配合琵琶演奏主旋律,并加入五个不同音高的木鱼的演奏,显得童趣十足、极富韵味。

(三)为探寻风格特色而阅读总谱

《欢乐歌》是一首具有江南丝竹风格特征的乐曲,虽然是小型民族乐队合奏,但是小型乐队是怎样配器的呢?在笛子演奏主旋律的时候,二胡、琵琶、扬琴声部会怎样进行?仅仅依靠聆听,笔者还不足以精准地判断各个乐器的声部。而从《欢乐歌》的总谱中可以明显看到,音乐不像西洋乐队那样有纵向的和声功能性进行,也不是齐奏,而是以围绕骨干音的加花、支声复调的形式展开。

二、学生借用总谱片段辅助音乐学习

部分民乐合奏作品,如《欢乐歌》《雨打芭蕉》的总谱是以简谱的形式呈现的,而很多管弦乐合奏的总谱是用五线谱的多行谱表来呈现的。虽然多数学生能识读简谱而不能识读五线谱,但是五线谱是记录音乐最直观的一种谱式,音的高低、节奏的疏密、旋律的上下进行都非常形象、直观。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借用总谱辅助学生的音乐学习,关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借助五线谱的直观性,以及乐器演奏的进行或休止等谱面信息更好地理解音乐。由于总谱篇幅较长,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截取总谱的某一片段,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情感、把握音乐风格。

(一)感知鲜明的音乐形象

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副部第二主题描绘了黄鹤上下翻飞的舞蹈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一音乐形象,我们借用总谱的片段进行辅助教学,以视觉、听觉、动觉相结合的形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内容。

案例1

(1)聆听副部第二主题的音乐,学生谈各自对音乐的初步印象。

(2)出示副部第二主题的总谱片段(见谱例1),教师简单介绍总谱中的乐器:Picc.( 短笛的缩写)、Fl.(长笛的缩写)、Ob.(双簧管的缩写)、Cl.(单簧管的缩写)、Tbrn.(铃鼓的缩写)、Tamb.(小军鼓的缩写)等。通过对这段总谱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主旋律由木管组的短笛与长笛演奏,和声由双簧管与单簧管演奏,打击乐器组的铃鼓与小军鼓演奏规整的拍的节奏。

(3)活动体验:学生拍击铃鼓、小军鼓声部的节奏,两个重音记号处双手强击掌,其他轻击,体验拍的节拍特点。

“黄鹤的舞姿更热情了!”

“黄鹤跳出新的舞姿了!”

“我好像看到了上下翻飞的黄鹤,交错的节奏有一种推动力,让人感觉很过瘾!”

……

(二)体验音乐的情感内涵

音乐长于抒情,借用总谱的辅助,更能体验到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内涵。例如,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尾声部分(见谱例2)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展开探究:作曲家在音乐渐弱以后本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加两个饱满而有力的和弦?其寓意何在?通过师生的探讨交流,并利用总谱片段的辅助,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涵。

案例2

(1)聆听作品的尾声部分,你觉得音乐的力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后是如何结束的?(力度越来越弱,似乎表现了沃尔塔瓦河流向了远方,最后却以两个强有力的和弦作结束)

(2)出示乐曲总谱的最后一页,教师简单介绍总谱中表示乐器的各种记号,并介绍表示休止的符号。让学生观察总谱。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音乐,你们在总谱上发现了什么?

生:整个西洋管弦乐队只留下弦乐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演奏,随着音乐力度的渐弱,便只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的演奏了。

师:那么最后两小节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生:乐队全奏。

师:你们看到总谱上的力度记号了吗?有哪些力度记号?

生 : pp、ppp、ff 。

师:乐曲结束时力度较弱表现了什么?

生:沃尔塔瓦河流向了远方。

师:音乐渐弱可以完美结束了,为什么作曲家斯美塔那要别出心裁地用两个饱满的和弦来收尾,寓意何在呢?

(学生看着乐曲最后一页的总谱,耳边传来尾声段落的音乐)

生:它喻示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它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

这两个和弦似乎在表现以下几个字:坚强、勇敢、伟大。

……

(3)律动体验,升华情感

作为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斯美塔那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深情。难道音乐仅仅是在描绘一条河流吗?作曲家分明是借助对母亲河的描绘来表达对捷克人民坚强伟大的赞颂,表达一份爱国的情怀。斯美塔那把这种情怀都“融化”在音符之中,尤其最后两个和弦,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

(师生一起看着总谱,听着音乐,当最后两个和弦出现的那一刹那,师生一起随着音乐击掌)

(三)把握音乐的风格特征

音乐的风格特征体现在旋律、节奏、调式等各种要素之中,有的音乐作品的风格也会在乐器的配合之中凸显出来。以江南丝竹《欢乐歌》(见谱例3)为例,借助总谱片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征。教学中可以用A4纸打印乐曲变奏一的总谱,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对总谱片段进行分析。

谱例3

案例3

(1)请学生仔细观察《欢乐歌》变奏一总谱的九个小节(谱例中省略三小节),聆听笛子、琵琶、扬琴、二胡声部的旋律,你们发现了哪些异同?

二胡与笛子是江南丝竹的主要乐器,比较两者会发现:旋律的框架基本类似,有时旋律一模一样,有时又有所区别;节奏上有疏密差异,笛子声部主要是由十六分音符组成,而二胡声部则以八分音符为主。同为弹拨乐器组的琵琶与扬琴比较,虽然节奏都比较密集,但是分别展现了两种乐器不同的特色:琵琶轮指的曼妙,扬琴八度衬音的华丽。

(2)支声复调介绍

支声复调是由一个主要曲调和这个曲调的一些“分支曲调”组成。根据乐器自身的特征,加以个性化的发挥,从而形成同中有异的整体效果,异的部分就是支声旋律,“支声”即由分支曲调而得名。江南丝竹的支声复调是在乐曲骨干音的框架内,根据乐器的特性,演奏者进行即兴变化,由各不相同的旋律走向所形成。

(3)学生在《欢乐歌》总谱片段上将笛子与二胡声部中的相同旋律用同一种颜色标记,不同之处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支声旋律。

我们借助总谱片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江南丝竹《欢乐歌》不是以和声功能性的进行来编配的,也不是以复调对位形式来呈现的,而是以围绕骨干音进行的支声复调的形式构成,更好地把握了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征。

三、总谱阅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一)总谱运用的适宜性

虽然阅读乐曲总谱并非易事,但是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是极其有益的。通过阅读总谱能够寻找到主题旋律在不同声部的“蛛丝马迹”,清晰地认识乐曲合奏的立体层次、情感的起伏变化等。阅读并分析总谱,结合音响与文献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音乐。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不是每一首音乐作品都需要运用总谱,也不是每一节音乐欣赏课都要运用总谱,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二)总谱运用的片段性

一首乐曲的总谱一般篇幅较长,没有必要把整首乐曲的总谱呈现给学生,教师只需要在一些不同节拍交错、在民乐合奏中的支声复调等教学需要之处,截取总谱的一个片段即可。在课堂上把这些总谱的片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或把总谱的片段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的多觉联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之中。

(三)总谱运用的辅助性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片段化的总谱阅读与分析,只是在教学需要的某个特殊环节中起辅助作用,达到以目助耳,以视觉济听觉之穷之目的。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在他的《何谓懂音乐》一书中写道:“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其根本性的存在是与聆听相关,仅仅凭借听觉却无法全面和深入把握音乐的内在本质,而必须借助诉诸视觉的乐谱。”②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在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当我们面临一些困惑,需要精确认识、探寻音乐的风格特色时,阅读音乐作品的总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教师自身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欣赏教学中才有底气,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借用总谱片段来辅助音乐欣赏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情感内涵与把握音乐的风格特征。

注 释

①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简线通用)》(八年级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页。

②杨燕迪《何谓懂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173页。

猜你喜欢

黄鹤和弦声部
“黄鹤去”与“白云去”究竟孰优孰劣?——崔颢《黄鹤楼》首句异文考辨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归来兮,远去的黄鹤
多声部视唱训练
黄鹤归来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