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三步一个景点 五步一个典故
2019-07-16孙晶岩
文、图/孙晶岩
陕西华县历史悠久,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县境内有“老关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等数十处古遗址,彰显着我们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历史,创造文明的轨迹。1975年,我曾经跟随部队话剧团到这里慰问演出,第一次见到华山。
华县后来改名为华州,一晃44年过去了,旧貌变新颜。这次来华州讲课,我大清早起来晨练,走出宾馆,迎面就是巍峨的秦岭。我想到秦岭山脚遛弯儿,顺便去看看周围的名胜古迹。
我们驱车来到郑桓公陵园文化广场,拜谒了郑桓公墓。郑桓公是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弟弟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为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郑桓公也叫郑伯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郑桓公阵亡。战马驮尸体返回郑地,葬身于此。郑桓公墓是西周时期建立,系陕西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历经2700多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接受世界各地郑氏后人的拜谒。
春秋时秦国在此设郑县,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设郑县为雍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雍州为华州,此后至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州府,改华州为华县,沿袭至今。郑桓公危难受命,回天尽力,治理郑地,井然有序。寄孥东土,救亡图存;为国殉职,英烈千古;王室贵胄,郑氏始祖。叱咤风云炎黄裔胤,播撒文明后稷传人。郑姓的血缘脉络乃炎黄二帝血统之总和,因此称为炎黄之胤,华州是名副其实的华夏郑氏之根。我急忙拍摄好照片寄给一位郑姓朋友,说我找到你们老郑家的根了。她和家族的人看到照片都非常激动,说一定要去华州寻根。
华州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快开早饭了,我们急忙向宾馆赶去,突然看到附近有一个牌楼,上面写着“勅建唐汾阳王祠”几个黄色的大字,这个牌楼是为郭子仪修建的。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多次临危受命,率军平叛,平定安史之乱,保卫了唐王朝。唐德宗继位后,赐号“尚父”,晋封太尉,系唐代四朝老臣。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如果没有他,大唐很可能被安禄山毁掉。郭子仪是渭南华州人,中国一部分郭姓也来源于华州。
历代以来,华州贤哲辈出,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清末民初教育思想家杨松轩,现代著名学者杨钟健,革命先驱潘自力、高克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成为“人文鼎盛之区”。
1957年的一天,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东头犁地,突然听到咣当一声响,仔细一看,原来挖出了一件像鸟一样形状的陶器,他觉得这玩意儿模样周正,就带回家做了鸡食盆。一年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了考古队来到华县,发现了著名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太平庄是泉护村的西邻,殷思义见到考古队员整天在忙活,就向他们讲了自己挖出陶器的故事,并将那件陶器送交考古队。考古队员望着脏兮兮的鸡食盆,擦掉泥土后,眼睛都亮了,原来这是一件珍贵的国宝——陶鹰鼎。它是仰韶文化的珍贵文物,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融为一体,非常惊艳。仰韶文化以精美的彩陶著称,陶鹰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创作彩绘图案,在造型艺术上也颇有实力。此国宝既是远古时代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精品,也是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
陶鹰鼎
考古队员们急忙把宝贝擦拭干净,小心翼翼地包装好,千里迢迢带回北京,最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来华州旅游,一定要留意周围的景观,这里三步一个景点,五步一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