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中国汉族民间服饰“立体”长卷
——评《汉族民间服饰文化》

2019-07-16李宏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29

名作欣赏 2019年14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汉族服饰

⊙李宏复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李坤元 [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服饰是人类文明最早物化形式之一,是记录与传播文化的具象化符号。《汉族民间服饰文化》一书中这样评介汉族服饰:“从炎黄开始,继宋到明,汉族 (先秦时名为华夏族) 使用的服饰形制为主,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成一个具有明显独特视觉风格的一系列服饰集合。”汉族民间服饰包含穿着方式、衣装、服饰等物质载体,同时渗透各时代人们的心理诉求、主观意愿、道德礼法、社会风俗与审美情趣,反映社会成员普遍心理和民族文化形态。

由梁惠娥、崔荣荣、贾蕾蕾所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的《汉族民间服饰文化》一书从悠远的汉族服饰起源娓娓道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物”到“非物”层层递进,诠释了汉族民间服饰的起源与历史、民俗风情与社会文化、服饰外在表征与文化意蕴、汉民族地域特色服饰文化、服饰传承与创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汉族民间服饰,引领了一个别样的汉民间服饰文化。此书是作者多年来田野调查和实物资料例证分析的反馈,是江南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关于汉族服饰研究成果的总和。其图片精美,清晰真实,层次分明。

一、衣冠之考忆往昔:多角度“观”汉族服饰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中最大的群体即是民间百姓,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化正应该从民间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空间出发,一个民族的服饰也离不开礼仪制度、社会文化等诸多影响因素。《汉族民间服饰文化》一书,从多角度观汉族民间服饰文化。

一“观”汉族服饰的兴衰演变。此书第一章以“悠远的汉族服饰渊源”出发,以民族历史学角度阐述汉族的发展起源:“秦汉说”“区域进化一体化古蒙古利亚人种说”“非洲说”“滚雪球说”,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育、转化的过程形成“大一统”的指导思想中表明了汉民族历史源头和发展过程。树立何为汉民族的概念。服饰的变迁离不开历史的更迭,我们自称华夏民族即“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自先秦至今,服饰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要想全局了解汉族民间服饰文化,唯有采用多角度的文化史观,方能引领我们博古通今,诉汉族服饰之美。

二“观”研究视角的转变。纵观服饰史,自沈从文先生《中国传统服饰研究》这一里程碑式的论著奠定服装史研究基础。之后周锡保、黄能馥、高春明、周汛等诸位专家开展关于中国服饰史各个层面的研究,以探求服饰在各历史时期的兴衰演变,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多年来服装界研究常局限于集聚财力、物力、人力、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与思想 “官用服饰”,探求基于社会礼法朝带更迭的服饰政治史,研究“礼教文化”的外在表征。在见证诸位学者丰硕成果后,我们不能裹足不前。此书正是在学科交叉、科技整合的现在研究指导思想下,寻求从不同的历史观、服饰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汉族民间服饰文化》首先从设计学的角度从“装饰艺术”向“实用艺术”转变,“第二章多姿的汉族服饰形制”研究主体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实用产品,包含帽、巾、眉勒、暖耳、云肩、袄、半臂、百褶裙、凤尾裙、肚兜……与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方法不同,强调设计的重要性,从功能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色彩设计以及材料和制作工艺等方面考证,诉“宽衣博袖”中古人“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字里行间阐释设计的产生是物质生活的需要,而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是设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而揭示了设计即服务于生活又创造了生活本质特征。其次也迎合社会史从社会政治文化向日常生活研究这一趋势的转变,紧扣当代研究从宫廷时尚转向民间时尚这一研究思潮的转变,立足于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的服饰文化,值得读者反复品读。

三“观”流光溢彩的汉族服饰。汉族服饰之美在于东方韵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从服饰种类来看,剖析首服、云肩、上衣下裳、肚兜胸衣、荷包腰袋、绣花金莲六大服饰品类,解读汉民族服饰构成。书中所列章节“深邃的汉族服饰艺术”,以“宽衣博带”综述传统服饰的着装特征,是中国人与物的和谐之道,和谐不拘泥的自然状态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汉族服饰围绕这一核心思想,伴随“五行五色”的色彩文化哲理与民族精神、吉祥图案与装饰艺术,传达民众最真实的祈吉求祥的美好心愿,中国民间的人生哲理和艺术内涵,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品“多彩汉族的民俗风情”。这些社会风俗长期沿袭,贯穿人一生。本文以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阶段诞生、婚嫁、丧仪为主线:天赐贵子喜添丁“小儿衣上寄福音”长命百岁,逢凶化吉寓意的虎头鞋、罗汉帽、荷花公子帽、绣五毒、百家衣、足下兽鞋……“新人嫁衣皆为喜”,听西风东渐汉族婚服之声,是那新娘凤尾裙摆银铃在歌唱……也是逝者如斯,众亲朋行装表哀思……从地域上挖掘具有中原地区特色的服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江南地区的特色服饰,以及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的闽南、广西高山汉族、贵州屯堡汉族等共同组成的多样的汉族服饰文化,从地域地理形成“大”汉族概念,这对于我们全方位了解汉族服饰文化大有裨益。

二、良工锻炼凡几年:全方位“刻画”汉族民间服饰

综观全书,不免慨叹该书工程量之浩大,纂书者心思之细腻。作为服饰文化的研究著作,首先就是对研究案例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解读、立体刻画还原,该书堪称典范。《汉族民间服饰文化》一书是作者多年来服饰文化研究积累汇聚硕果的呈现。

研究基础主要依托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小到乡野农村、街边集市,大到古玩市场、拍卖行、电商平台等诸多渠道收集藏品2000余件。数十年来的积累,服饰品类越来越多,覆盖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研究团队通过收藏、保管、拍照、归档,并多次展览、出版,与这些藏品朝夕相处,有了感情;在此基础上详尽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汉族民间服饰详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正是这份为读者提供详实可靠的一手资料的这份心,成就了一本书。书中大小案例粗略估计130余例,每一案例除有高清图片外,还有服饰色彩的提取、主色和配色的色块展示说明;清晰有数据支撑的尺寸线描数据图;图案和装饰手法分析做指引。基于“第二章多姿的汉族服饰形制”来说,“飘逸多姿的上衣下裳”中“背心”与马甲、坎肩同属一类服饰,《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半壁……即今日之坎肩,又名背心”,以历史源流角度阐释由内衣到加罩在外穿着方式的变迁,辨元、明、清女子“比甲”的形制区别,通晓民间方言俗语“汉柳儿”“汉塌”“绰子”“比肩”等 ,结合实物资料,以理性的方式析背心底色、纹饰配色、形制样式、图案工艺手法,全貌观一种服饰。任何一种方式的研究,都需要作者数年的潜心研究,方能向读者展现其绚丽华美。《汉族民间服饰文化》一书为读者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汉族民间服饰的有力的渠道,同时也是服饰研究工作者人手必备的研究数据库,为未来学者研究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三、传承积淀始于足下:研究互证与阐述

中国地域辽阔,汉族的直系庞多,《汉族民间服饰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并拍摄当地照片作为理论例证,切实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当代汉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上,作者觉察到在传统服饰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力度不够以及每况愈下的承袭现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繁复多样的汉族服饰。为了调研“独具特色的汉族服饰故事”中的“贵州屯堡女性服制”,作者走访当地实地拍摄照片以展现当地服饰特点和已婚与未婚的不同。未婚只脑后梳一根辫子,以红头绳系扎;已婚屯堡妇女发饰称为“安明徽凤头式”。结合当地地方志《安徽府志》记载“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与现代穿着的实际情况,形成田野调查与史学文献研究互证的方式。其理论体系建构在正统史料的基础上,附以地方志、民间俗语、文学经典小说诗词歌赋;其研究方法为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艺术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以整体叙述为主、案例为辅。一大特点在于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是对我国汉民族民间服饰的记述,更是对汉民族服饰文化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别致风韵肚兜胸衣”为例,作者解释说明其不同的起源说法、关于伴随朝代更迭不同的命名,悉数历史典籍中关于肚兜的记载,并且结合当时代小说中的情景还原使用场合。针对不同的形制,择选代表性藏品11件,分别就形制、材质、色彩、文化内涵、图案的种类和寓意、装饰手法、隐喻的观念和审美意趣做出明确阐释,实物资料与历史资料多学科角度互证,是作者在学术方面研究的严谨性和客观性的映射。

四、结语

汉族民间服饰用“目不暇接”一词形容毫不夸张。《汉族民间服饰文化》一书立足于汉族民间服饰这一主体,侧映出服饰遗存的相关工艺、技术、思想体系,记录、阐释了其现状、历史、价值,是维护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是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途径。

《汉族民间服饰文化》是普通大众和服饰研究工作者、设计师必备的服饰资料,是大众了解中国汉族优秀文化的有效路径,是服饰工作者研究工作展开必备的一手资料数据库,是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汉族民间服饰文化》涵盖面之广、研究样本之精细,使汉族传统文化精髓与意蕴得以延续,是为读者描绘这一宏伟汉族民间服饰的“立体”长卷。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汉族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猜朝代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