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的比兴(上)

2019-07-16陕西曹胜高

名作欣赏 2019年19期
关键词:物象梅花无人

陕西 曹胜高

按照挚虞的说法是,比是“比者,喻类之言也”,是按照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言说。按照朱熹的说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用那个事物来比喻这个事物,以求说得更明白。兴,是感兴,触景而发,有感而发,因物生情,引发着诗歌表达的冲动。比兴不仅是诗歌生成的心理机制,也是诗歌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比兴

诗歌中的“比”有如下几种:

一是比物象物,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如《诗经·卫风·硕人》里描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柔荑”是初生的茅草,娇嫩洁白,用于比喻女子之手的洁白整齐。“肤如凝脂”,是说皮肤像凝结的脂肪一样白皙。“蝤蛴”,是天牛刚刚从卵里孵出的小虫,细嫩白净,形容脖颈之嫩。“瓠犀”,是葫芦的籽,用来形容佳人牙齿的洁白整齐。“螓首蛾眉”,头发梳得很整齐,眉毛像飞蛾的触角一样卷曲修长。这些都是将具体的事物拿来,用于比喻庄姜的外在容貌之美。静态描写之后,立刻是动态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笑起来那么甜,目光流转,把女子的灵动之美,完全表现了出来。

这些比喻在诗词中经常使用。杜甫的《曲江对酒》中有一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以花飞万点喻愁,形成了一个愁满江山的意境。秦观的《千秋岁·水边沙外》进一步演化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境界扩大了许多,愁也更加具象化。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把愁比喻成梅花:“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梅花的迎风开放,夜雪的漫空飞舞,一如此刻自己的愁思一般,充盈于整个天地之间。

二是比物象人,就是把物比成人,把人比成物。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天气寒冷,才知道松柏的与众不同,松柏也因此成了人格的写照。屈原在《离骚》中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高高飞翔的鸟与众不同,从来不成群结队。屈原用鸟来比喻自己品行的高洁,表现出遗世独立的情怀。曹操在《龟虽寿》中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是先把自己比喻成老马,再点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心曲。

典型的以物象人,是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把自己比喻成孤鸿。古人常用孤雁来比喻孤独。陈胜少时曾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把自己比喻成鹏程万里的鸿雁,而把目光短浅的人比喻成燕雀。阮籍在诗里说:“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一个非常孤单的人,没有知己,没有朋友,就如同失群的大雁,深夜在林野之中不肯栖息。飞鸟不愿归巢,既显示出自己的孤独,也宣示着自己的坚持。

苏轼用孤鸿形容自己的孤独与坚持。“缺月挂疏桐”,“缺月”就是一轮半月,“疏桐”是稀稀落落的梧桐,一弯缺月正挂在疏落的梧桐梢头。“漏断人初静”,时间已经非常晚了。在这种幽深凄冷的情形下,苏轼抒发起自己的情感:“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看到一个孤独的人独自来往,就像形影相吊的孤雁,在渺渺长空里飞翔。

这首词写得非常凄冷,同样是写月夜,基调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形成了鲜明对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是非常明亮的,明月当空照,给人以开阔的感觉。“孤鸿影”,再加上前面的“幽人”,是在写自己的孤独。“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大雁本来是落下来的,突然被惊起,不得不往天上飞。飞起来以后呢,“有恨无人省”,却没有人理解它。每一句都是在写大雁,每一句都是在写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看看这个树枝不愿意落,看看那个树枝不愿意落,最后落到哪儿了呢?“寂寞沙洲冷”,落到了一片寂寞凄冷的沙洲荒地上。

这首词的每一句都透着伤感,是苏轼的人生写照。苏轼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反对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上台。苏轼却认为,王安石变法也不全错。王安石被贬走了,苏轼依然没能回朝。他的“拣尽寒枝不肯栖”,是慨叹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人格难以被世俗接纳。这里写的“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说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不会轻易随波逐流;“寂寞沙洲冷”,是说宁可落在沙洲上,也要保全人格。“鸿雁”常被比作有理想、有志向的人,但它们的结局,经常让人感到伤感。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是描写自己的人生坚守: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用梅花比喻自己的人格。在断桥边一枝梅花孤零零地开,“寂寞开无主”,梅花没有主人,暗喻无人关照,无人赏识。“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黄昏比喻时光不再,暗喻岁月蹉跎,孤独的梅花,连路人都不来欣赏。伤感之中,还要遭受自然界的风吹雨打。“无意苦争春”,梅花静悄悄地开,无意同百花争艳,但百花还来妒忌它的贞洁。“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百花开放时,梅花却凋零了,和在春泥里面,变成了尘土。但它的芳香,却依然如故。这里蕴含着诗人的节操,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即便化为尘土也依然芳香不改,既是精神的流露,也是品质的写照。与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士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持,更是堂堂正正做人的人格写照。

三是比物象事,是用事物来暗示、象征一件事情,带有寄托象征的意味。《诗经·周南·关雎》本来写的是男女思慕之情,最后按照礼乐成婚。《毛传》却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说里面寄托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教化要求,体现了男女相识、成亲完全合礼的精神。即使心里有想法,辗转反侧,也不得违背礼乐教化的规定。因此,《关雎》被列为国风之首,用于教化天下夫妇品行端正,按照礼义行事。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自序》中说:

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托,寄托不厚,感人不深。

诗歌之所以能感人,就在于诗歌的形象鲜明、情感深沉,更在于诗歌所孕育的普遍的人生感慨。能用别人所不能说的话,把事情概括清楚;能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把事情叙述明了;能用很朴素的话,把深刻的道理挖掘出来。这就是艺术表达。如王安石的《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墙角孤开的梅花,远看像雪一样,为什么又不是雪呢?因为它散发暗香,香气扑鼻。这有一种人生的体验在里面,梅花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不落言荃而能为人感知到作者的心性。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比兴的长处在于不明言某事,而能让人体会到词语背后的意蕴,从而使得诗歌成为开放的文本,让读者在体会中生发无穷的感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的第一首“快诗”。杜甫的诗歌,多数是在沉郁顿挫中流动着深刻的人生感慨。这首诗却语言明快,写杜甫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的消息,心里非常高兴,马上就对妻子说,“青春做伴好还乡”,咱们一块儿回家吧!于是立刻就设计了一条回家的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坐着船顺着三峡一线,然后到襄阳,往北就可以回到家乡了。这种心情并不仅在于他对归乡之事的急切期待,更重要的是,这种归乡情感中所寄托的对叛军平息、国家中兴的殷殷厚望。正因为情深若斯,这首诗才能够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

虞世南曾写过《咏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历仕于南朝和北朝,一直都是清要之职,衣食无忧。他所写的《咏蝉》,便有自己得意的样子:蝉叫得这么响,绝对不是风吹得响,而是蝉本身叫得就那么响。“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写出了飞黄腾达的感觉。而骆宾王,少年便是才子,后因为叛臣徐敬业作《讨武曌檄》,被关在了狱中,在监狱里,他听到了蝉叫的声音,也借蝉来写自己的身世之感。他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有“行西陆谓之秋”;“南冠”是《左传》里的典故,楚人钟仪被囚于晋,“南冠而絷”,后世就用“南冠”来指代囚犯。骆宾王说自己的头发已白,与蝉的玄黑之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露重”,是露水打湿了蝉的双翼,蝉飞不动了,“风多响易沉”是风太大,蝉的鸣叫声被风声掩盖,沉了下去。蝉的声音很高,却被风声掩盖;蝉的志向高远,却被雨露打湿翅膀。蝉的高洁因失声、困顿而被人忽略、无视。诗作句句写蝉,也是句句在写自己。

李商隐的《蝉》,也很值得品味: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也怀才不遇,蹉跎一生。蝉是不吃固体食物的,仅吸风饮露,蝉在叫的时候,没有人理睬,蝉声再高远、再清澈,有什么用?无人倾听,无人理解。那么多蝉叫来叫去,却没有引起任何回响。李商隐以此形容自己的满腹牢骚,却无处诉说,无处表达,写的也是自己的人生境况。

比兴,是作者选取自然界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象,作为自己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对这些物象的体察和描摹,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恨和相思之感,令读者既容易感受到物象的生动真切,又能体察到作者心思的细腻,从而建构出形象鲜明、情思绵邈的诗情画意。

①挚虞:《文章流别论》,引自严可均:《全晋文》卷77,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19页。

②朱熹:《诗集传》,赵长征点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页。

③《论语注疏·子罕》,《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④《史记·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49页。

⑤阮籍:《阮籍集校注》,李志钧校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10页。

⑥“西陆”指代秋天。“西陆”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之也,深山穷谷,涸阴互寒。其用之也,禄位宾客丧祭。”《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日)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⑦《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页。

猜你喜欢

物象梅花无人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梅花
白沙门
反击无人机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竹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