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宋元时期吉州窑的黑釉及彩绘和贴花产品

2019-07-15熊振东

东方收藏 2019年2期
关键词:定窑贴花木叶

熊振东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南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安从隋唐至宋、元古称为吉州,因此得名。吉州窑历史悠久,博采众窑之长,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在满足民间实用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其黑釉、彩绘、剪纸贴花、木叶纹等品种在宋元陶瓷中独树一帜。现就黑釉、黑地彩绘、剪纸贴花、木叶盏这些吉州窑代表产品逐一进行阐述。

黑釉

吉州窑黑釉始见于北宋,其黑色并非死黑,而是黑得有层次,有变化,可分蓝黑、酱黑、紫黑、酱黄色等。南宋时期在黑釉的基础上发展出彩绘、点洒、描金、描银、剪纸贴花、剪纸漏花等装饰。制作上也有粗、细之分。

撇口斗笠盏

吉州窑黑釉斗笠盏始见于北宋,延烧至元初,有撇口、敞口之别。黑釉撇口斗笠盏在各个时期的造型及施釉方式上略有变化,北宋早期为高足,足墙较高,足径较小,外壁施釉至足根;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足墙渐矮,足径依然较小,外壁施釉及底(图1-1)。北宋时期的黑釉斗笠碗中还可见在碗心、碗底刻文字的(图1-2),是否为订制产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南宋晚期外壁施半釉,足径变矮且宽。

白覆轮

黑釉中有口缘装饰白釉带一周的茶碗,内缘带常比外缘带宽,黑白二色,日本人称之为白覆轮天目。山西窑、河南窑、吉州窑皆有烧造,如:大英博物馆藏介休窑褐釉印花碗、瑞典东方博物馆藏磁州窑系的黑釉白覆轮斗笠碗(图2-1、2-2)。

吉州窑在北宋时期已有白覆轮产品(图2-3),制作工艺上有别于当阳峪,当阳峪窑先施黑釉,后用刀刮去口沿内外黑釉,再入窑高温烧制。口沿处施白釉,再入炉低温复烧。吉州窑其黑釉与口沿的白釉应为一次烧成。白釉呈米黄色,口沿的白边较窄;南宋时期依然还在烧制此类白覆轮产品。此件黑釉白覆轮钵是典型的吉州南宋时期的产品,其施釉至底,修胎较北宋时期更加细腻、工整(图2-4);元代吉州窑白覆轮产品几乎不见。

敛口深腹盏

南宋吉州窑的黑釉盏一改北宋时期高圈足的特点,常见为敛口、深腹、浅圈足,将盏置于桌面时常常看不见其足部,施釉及底,修胎极为工整。其中也有类似建窑的曜窑盏黑中闪蓝色者,但不见小的亮色星,是否能纳入曜变的范畴,有待专家、学者更深入地讨论(图3-1)。《君台观左右账记》中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曜变是在烧造的还原过程中,温度在瞬间发生巨大的改变,出现如太阳的曜斑纹,这样的曜变斑纹极其意外(图3-2)。

黑地彩绘

黑地彩绘卷草纹盏

吉州窑南宋至元代的产品,所绘纹饰仿宋、元时期的雕漆工艺“剔犀”(图4-1、4-2)。绘画及制作工艺上也有粗细之分。吉州窑此类彩绘仿剔犀纹碗从造型上分有三种:斗笠型、束口型、深腹型。碗的外壁装饰也有两种,一种为鹧鸪斑釉,另一种为三分之二施黑釉,三分之一施红色护胎釉(图4-3)。

黑地白釉彩绘双凤纹盏

吉州窑南宋、元代时期的常见品种之一,碗心用灰白釉绘一朵梅,以朵梅为中心左右各绘一飞凤纹,但描绘精细者甚少。碗的造型有斗笠(图5-1)和敛口两种(图5-2、5-3),以后者居多。斗笠式碗的外壁施釉及底,近足墙处修胎止釉。敛口,弧腹,矮圈足。内壁施全釉,外壁施半釉,细者在露胎部施一层护胎釉,粗者露胎,釉线不齐。

黑地点彩盏

北宋定窑有一类在黑釉斗笠盏的基础上点绘黄褐彩,由口沿至碗心呈离心式放射状排列,越接近碗心越密集,如同黑夜中无数的孔明灯漂浮在空中(图6-1)。

吉州窑南宋时期也有一类在黑色深腹盏的碗心及内壁口沿处,用黄褐彩点绘数个由小到大的同心圆,其碗的外壁多施鹧鸪斑或玳瑁釉。此种装饰,世人称之为“满天星”。南宋吉州窑的满天星与北宋定窑黑釉点黄褐彩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在借鉴定窑黑釉点彩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图6-2)。

黑地洒彩盏

吉州窑南宋晚期至元代时期的代表产品之一。此类盏口径较大,约16厘米。敛口,弧腹,圈足。碗心通常以黑釉、黄褐釉为地,用毛笔蘸上灰白釉彩或黄釉彩后,洒绘数个各不规则圆圈状,圈与圈间相互交错,多数入窑烧制后,彩绘与底釉融合,彩釉的边缘产生如同水墨晕散的效果。外壁施半釉,修胎较为随意(图6-3、6-4)。

黑地描金、银盏

宋代瓷器上采用黄金装饰始见于北宋时期的定窑,如: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藏的定窑酱釉贴金牡丹纹斗笠盏(图7-1),国内藏友收藏的北宋定窑黑釉贴金箔游鹅绘水波纹标本(图7-2)。南宋时期福建遇林亭窑的描银盏相对较为多见,有书吉祥语者、古诗词者(图7-3);而建窑、吉州窑中的描金、银盏则数量稀少,寥若晨星。上述三个窑口的描金盏间从胎色很容易将建窑区别开来,因其瓷胎含铁量高,故胎体呈黑色(图7-4)。遇林亭窑属建窑系,其茶盏的造型与建窑的造型颇为相似,胎体也如建窑较为厚重,胎质颗粒较为粗大,圈足较高,外釉不及底。

吉州窑描金、银盏的造型多为深腹、浅圈足,外壁施釉及底。馆藏可见美国纳尔逊美术馆的一件(图7-5)。在川草堂收藏的一件黑釉描金诗文盏的标本,其描金诗文为“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图7-6)。另南京天禧寺遗址中出土过一片吉州窑黑釉盏,其内壁贴金箔为地,地上绘红彩诗文的标本,此类品种暂不见完整器传世(图7-7)。

剪纸贴花

剪纸是我国农村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民间艺术,极尽民俗之大观,于通俗中透露出情趣。将剪纸艺术融入陶瓷器皿中,唐代河北地区的窑口、安徽寿州窑、长沙窑均有烧造,其中又可分剪纸贴花和剪纸漏花。宋代吉州窑的窑工们在唐代剪纸贴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将民间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展现于陶瓷之上,内容丰富多彩,无所不含,其中有吉祥語和古诗词、游鱼及水禽动物、折枝花卉、花鸟走兽等,现将吉州窑中较为典型及代表性的产品和源流作一阐述。

剪纸漏花

把剪纸图案贴在素色的胎体上,然后施一层颜色釉,揭去贴纸即成漏版印刷之效果,烧成后形成胎体与釉色分明的图案。如:河北省隆尧县出土的唐代黑釉剪纸漏花菱形纹执壶、寿县博物馆藏唐代寿州窑黑釉剪纸漏花执壶、高安博物馆藏唐代寿州窑黑釉剪纸漏花对蝶纹枕(图8-1、8-2、8-3)。

宋代吉州窑的剪纸漏花器物多为黑釉,图案题材较唐代更为丰富,有折枝百合花、杂宝、朵桃花、几何纹菱型窗花,其中还有一类在漏花折枝梅纹上辅之彩绘、剔刻等装饰。器型有盏、炉、梅瓶、长颈瓶等(图8-4、8-5、8-6、8-7、8-8)。

剪纸贴花

唐代北方窑口和南方的长沙窑皆有剪纸贴花产品,在器物上第一遍施黑釉晾干,在黑釉地上贴上剪纸图案后,再施以其他的颜色釉或窑变釉,揭去剪纸露出黑花,再入窑高温一次烧造而成。如:河北衡水市出土的黄釉贴花菱形纹执壶、湖南省博物馆藏长沙窑黄褐釉剪纸贴花蝶纹枕(图9-1、9-2)。

剪纸贴花文字盏

宋代吉州窑的工匠以剪纸代替手书,将剪纸与文字甚至是草书诗文相结合。北宋磁州窑器物中黑彩书诗文尤以瓷枕上为盛,金代红绿彩产品中常见红彩书吉祥語或诗文;相同的题材或文字,吉州窑的工匠则用剪纸贴花表现。如:金代磁州窑红彩书草书诗文“百年浑是□,□□三万六千场”“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图9-3、9-5);吉州窑可见剪纸贴花草书诗文“夜静水寒鱼不食”“长命富贵”(图9-4、9-6)。吉祥语且表现方式多样,以“金玉满堂”为例,有将文字置于菱形开窗内的,又有将文字隐藏于折枝花果之中的(图9-7、9-8)。还见雪花蓝地银锭开窗漏花“仁轩”两字款的标本(图9-9)。

剪纸贴花朵梅纹盏

吉州窑南宋、元代均有烧造,在碗中心贴一剪纸朵梅,以其为中心于内碗壁离心放射状贴置朵梅若干枚。元代的产量大于南宋,其形体较为厚重,烧造粗糙草率。贴朵梅纹碗的造型常见两类,一为敞口斗笠型,斜腹、线条挺拔流畅,碗心常见脐状突起,圈足,修胎轻薄,属南宋晚期的产品(图10-1);其二为敛口碗,内壁口沿处凸起一周,俗称“注水线”,弧腹,平肩,圈足。外壁施半釉,其中又有施紫红色护胎釉和露胎之别,此类为元代产品(图10-2、10-3)。

黑釉彩绘圈点纹(豹纹)

剪纸贴花圈点纹在北宋定窑中已可见,在黑色的碗壁可见黄褐彩的大鱼鳞斑状或圆圈形(图11-1、11-2)。南宋、元代的吉州窑在宋代定窑黑釉剪纸贴花圆圈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出沥粉堆花龟背锦地纹、豹纹(图11-3、11-4)。

贴木叶纹盏

瓷器上剪纸贴花木叶纹始见于唐代。河北沧县白庄子唐墓,出土一件白釉剪纸贴花树叶纹执壶(图12-1)。

南宋吉州窑的木叶纹盏,看似略带有几分禅意,在漆黑光亮的碗心,有一片金黄或紫褐的树叶,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人想起云遮雾绕的秋月,给人以遐想和深思。吉州窑木叶盏的造型有三种:斗笠型、敛口型、深腹敛口型,以前两种造型为多(图12-2、12-4、12-5)。盏中所贴木叶常见桑叶,以一叶为盛,但也有二或三叶叠加者,此外还有与描金装饰结合共同装饰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黑釉木叶描银梅花盏。在烧制好的木叶盏上用银彩描绘朵梅纹(图12-3)。

北宋南北各地瓷窑林立,窑业技术发达,相互交流融合。中兴渡江,部分窑工南迁,加速了北方窑业技术南传,促进了北方与南方窑业技术的融合,吉州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兼容并包,独树一帜,在唐代剪纸贴花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其中又尤以木叶盏最具地方特色,其产品行销海内外。

猜你喜欢

定窑贴花木叶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梅大圣
简淡疏阔 意韵悠远
千年定窑 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盏中,木叶似小舟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论舞台服装中贴花设计手法及其应用
浅谈电动车贴花设计
近年来定窑研究的进展和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