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基层干部道德现状研究

2019-07-15干旭敏李君王素英毛丹殷婕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基层干部新时代

干旭敏 李君 王素英 毛丹 殷婕

摘   要:基层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宣传者、落实者,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既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干部道德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当代政治制度以及多元文化思潮等因素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应建构一种契合时代特色,凸显基层干部高尚道德品质的道德体系,包括促进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相辅相成、建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弘扬中华伦理道德。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干部;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3.004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3-22-09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道德问题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伦理学重要功能之一便是实用主义,即针对和解决的是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国历史上就重视道德的教育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也重视对党员干部的道德教育。

本课题旨在从新时代的视角出发,借助市州党校这个平台,于2018年7月到10月,分别在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各主体班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到基层实地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86份,收回有效问卷372份。被调查对象均为科级、副科级基层干部及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平均年龄38岁,研究生学历占28%,其余均为本科学历。

一、新时代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道德理论和新道德标准,新的道德理论和道德标准也应反映新时代的特点。基层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宣传者、落实者,其道德状况不仅影响到这个群体的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实施的程度,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最终必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要影响。

(一)道德品质好坏是影响基层干部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

我们党选拔干部历来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建设德才兼备干部队伍高度重视,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基层干部只有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工作中才会展示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染力;反之,干部如果不立德、不修德,就不可能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就不可能做到风清气正,最终会伤害公众利益、贻误发展机会。基层干部自己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从问卷调查来看,认为在平时的工作中,个人的道德素养对个人发展“帮助很大”的占94.6%,“帮助一般”的占5.4%,没有人选择“帮助较小”或“毫无帮助”;在决定成功的最重要的五个因素中,选择道德品质的占39.7%。所以,基层干部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基层干部道德建设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迫切要求

基层干部的道德水平对社会道德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普通人做了一次失德的事,涉及到的只是他个人的品行问题,在个人品质上有所欠缺,可能无伤大雅;但基层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且与群众日常生活相接触,需要处理各类复杂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是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其权力行为的涉及面广。因此一个品德出了问题的基层干部负面影响大,会恶化社会风气,加重公权力运行中潜规则的比重。近年来社会风气的变好,与干部道德素质的普遍提升不无关系。所以基层干部个人的道德水平,对社会道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加强基层干部道德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要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赢得世界认同,并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华民族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道德文化也应该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应该担当起引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光荣使命。黑格尔认为,世界精神通过各国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来表现。一个民族如果只有大量物质财富,没有崇高精神追求,那么就不会对人类多彩的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更不会完成创造世界历史的使命。世界精神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只要人类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出现,就需要新道德来引导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精神,应该为丰富和发展这种世界精神做出自己卓越而伟大的贡献。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其任何改变都会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对西方话语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对现行国际秩序和人类已有的文明范式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从而形成一系列新型坐标体系和里程碑式标志物,并重新赋予人类现代化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干部的道德建设是引领人类发展新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二、新时代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基层干部道德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历史使命出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推动我们党的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基层干部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调研结果显示,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评价,16.1%的人是非常高,83.9%为基本满意,没有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87.1%的人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干部道德状况有所上升,1.1%的人认为在下降,11.9%的人认为没有变化;相比2013年课题组问卷“认为当前干部道德观念”“加强了”的,仅占18.5%,认为“淡化了”的占77.5%,有4%的人认为“根本没有”(图1)。对基层干部道德现状“很满意”的占14%,“基本满意”的占53.8%,“一般”的占32.2%,沒有不满意的;与2013年课题组问卷相比较,表示“很满意”仅有1.2%,有64%表示“基本满意”,有31.5%表示“一般”,“不满意”的占3.3%(图2)。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五年来基层干部道德素质总体评价在上升,这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拍蝇打虎、主题教育、纪律作风建设等从严治党的各项措施密不可分,基层干部加强了党性修养,道德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尽管如此,基层干部队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98.9%的人认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道德建设“极端重要”或“重要”。

(二)新时代基层干部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基层干部道德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也有市场经济制度、当代政治制度、多元文化思潮对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深刻影响。只有对基层干部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制度环境做出深入分析,我们才能认识其道德状况的成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挑战。自上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凸显,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生命科学等新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展现它们无穷魅力的同时,也对基层干部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规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道德难题,包括隐私保护问题、信息欺诈问题、公共信息安全问题等。基层干部作为公共资源的掌握者,在大数据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怎样保护公众个人隐私及个人信息安全,涉及法律、制度等方面,也涉及道德方面。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基层干部的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对自然进行保护的道德责任,换句话说就是把传统道德范围扩展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如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怎样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挑战。

2.市场经济制度对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影响。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生产与发展最大的动力因素,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市场经济不仅追求物质利益,还崇尚理性、尊重市场和价值规律,强调效率、信用等特性,能充分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是合道德性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合道德性对基层干部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平等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意味着交易、权力、竞争等各方面的平等,提出法制性的道德诉求。基层干部都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如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观点,76.3%的人认为违法的钱不能要,22.6%的人认为付出劳动理所应当,1.1%的人认为赚得到钱就是本事,没有人选择公家的东西不要白不要。二是利益性,市场经济的利益追求导向,提出了创新性、科学性和激励性的道德诉求。调查中,58.1%的人认为当今社会,多数人遵循的原则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8%的人认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7.5%的人认为克己奉公,为他人着想;6.4%的人认为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图3)。三是竞争性,即市场经济意味着经济活动中充满竞争,物质利益的获得要靠竞争来实现。竞争法则也影响了当代基层干部。调查中,49.5%的人认为在单位,自己努力就能实现个人价值;40.7%的人认为要有好平台,就能实现。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是合道德性的经济制度,能从制度层面减少腐败产生的可能性。

市场经济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如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拜金主义思想和道德危机。如在问卷中,“有钱能使鬼推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实这个观点,34.4%的人表示不同意;62.4%的人表示部分同意;3.2%的人表示同意。对金钱的看法,38%的人认为理想事业荣誉重于金钱,24.7%的人认为金钱是祸,够花就行;5.4%的人认为金钱是人的价值地位;29%的人认为是其他。这两道问卷和前面关于多数人遵循原则的问卷都显示出基层干部与普通人一样,有个人的欲望满足和利益需求,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特别是小部分人为个人动机所左右,容易走向歧途。

3.当代政治制度对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影响。中国今天的政治制度是在其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演变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有效遏制了腐败,对基层干部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在问卷中,怎样看待当前的反腐斗争形式,65.6%的人认为反腐力度较大,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改革内容,认为全部都落实且落实得很好的占9.7%;大部分都落实了占74.2%;只落实了一小部分占14%;不了解不清楚的占2.1%(图4)。对党的十九大规划,认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占83.9%;对自己有所影响但影响不大的占16.1%,没有人选择与自己没有关系。在问卷中“对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有信心的和比较有信心的占98.9%;不太有信心的占1.1%。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基层干部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成就,也关注党的十九大的规划,对中国梦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定不移的。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看法不一样,由此造成基层干部的现实行为表现有很大不同,直接影响到了其自身道德建设问题。

4.多元文化思潮对基层干部道德观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原来单一的、有计划按比例的利益局面被打破,形成利益的分化。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突显,必然产生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当今中国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有人道主义、科学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新儒家思想等各种思潮。不同的思潮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产生各种思想的冲撞。在现实社会中,价值观冲撞是以具体“问题”表现出来的,如法治问题、税收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社会问题等。不同的价值观体现不同人的态度和看法,背后就是多元价值观的冲突。

基层干部作为社会普通的一员,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也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产生思想上的差异。如在对道德的认识中,59.1%的人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21.5%的人认为道德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束缚;12%的人认为道德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6.5%的人则认为道德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图5);个人认同的观点中,选择勇于进取、不懈奋斗的占50.6%;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占20.4%;无为而为知足常乐的占29%。这些问卷直接反映了基层干部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在中国利益关系多元化的背景下,既要承认多元社会思潮之间的冲撞是客观存在的,更要防止某些激进主义对基层干部价值观道德观的负面影响。

三、新时代加强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般来说,道德发展并不同步于经济的发展,今天的道德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困局:传统道德不能解决今天遇到的所有道德问题,而新的道德观念又还没有完全形成且获得普遍的认同,道德显得支离破碎和软弱无力。要改变道德的这一困境,需要重建当代道德理论和道德文化。基层干部作为社会道德的引领者,应走在当代道德生活的前沿地带。当然,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再期待全能的道德体系,但建构一种契合时代特色,凸显基层干部高尚道德品质的道德体系,是不容推脱的责任。

(一)以制度建设实现基层干部道德观运行

基层干部道德建设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道德依靠理論的支撑,通过“以德服人”,展现其号召力。这种号召力体现在基层干部身上就是使命意识,属于共产党人的自律。我们把基层干部道德建设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来研究时,则要求其具有执行力,需要一种制度性的他律。制度本身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强制等特点,当道德以制度的样子出现时,道德的号召力才能因制度形成执行力,变成集体行动,在社会获得良性运转,制度使道德建设变成实践成为可能。实际上,制度本身就有道德的变身,或者说是道德引导制度,任何制度都体现一定的道德价值,任何制度都是道德的制度化,因此,道德的实践需要制度化来实现。基层干部道德制度化要求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体系,培训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首先要用制度治理腐败,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只有解决腐败问题,才能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建立和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新道德标准。基层干部道德观贯穿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这些一旦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便能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增量,且使道德在制度规范性的作用下获得自运行的机制,成为有效、管用的道德标准。

(二)建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

虽然人们的道德观念或多或少滞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但是人类的道德观念或道德思维并不一定总是“后验的”,某些“先验的”观念形式或理论原则常常会保证人类行为普遍的正当性和合道德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重构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

1.确立道德与利益对等并重原则。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通俗讲就是义与利的关系。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历来主张重义轻利,认为“义”“利”势不两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割断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这种对立的义利观是自然经济在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上的反映,其影响一直持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义利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重义轻利的观念进行了反拨。首先在理论界恢复了生产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地位,指出人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谋求物质利益既是必然的,又是合理的。没有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也没有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当然,人们不仅重视利,也重视义,二者缺一不可。加强基层干部道德建设,不能只讲道德,不讲利益,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只有享受权利的主体才能承担道德的责任。

2.确立个体与整体价值同位原则。中国人历来信奉“国家至上”的整体本位的道德伦理。我国在革命年代以及建国后形成的集体主义道德观,重整体、轻个人的思想赢得了勿庸置疑的权威性。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由于不同观念的碰撞,道德的天平逐步向个人倾斜,个人有权谋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公私兼顾”成为道德的一个层次,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已经进入了合理化的层面。个体与整体价值同位原则就是认为个体与集体之间没有先后轻重之分,个体创造生活资料的首要目的是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每一成员的创造力都激活,社会总体财富才能增加;同样,每一个个体只有在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同时,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基层干部作为党的代言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当然首先应强调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个人利益。从上面问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个体与整体价值同位原则对基层干部有较大影响,基层干部道德建设不能脱离时代。

3.确立功利与公平因时互动的原则。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的公平观就是占统治地位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等平均主义公平观。在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里,人们依然用这种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认为平均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并把平均主义作为道德标准,排斥按劳分配的社会分配原则,结果就是遏制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破坏社会生产力,带来共同贫穷,阻碍社会主义进步。改革开放之后,重新提出按劳分配原则,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重新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因此要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决不能把平均主义当作社会的道德标准。

当然,在打破平均主义之后,人们则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及运用了偏“功利主义”的公平观,即认为谁的贡献大,谁就理应在社会分配中获得大的份额,这种功利观得到了大家广泛的支持。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功利与公平是社会利益产生和分配时的不同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公平与功利的追求不尽相同,当社会矛盾突显时,公平原则会占主导地位;当社会急需财富时,功利原则又会唱响主旋律;当利益冲突和财富增加同时出现时,功利和公平都应成为社会道德的主旨。二者调节范围各不相同,无法彼此替代,只能协调运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效率与公平的争论就反映了我们所处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基层干部道德建设中强调功利与公平因时互动原则,一方面要求其在工作中面对人民群众应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求对基层干部个人,也要体现功利与公平的原则。

4.必然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由于历史局限性,传统道德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很少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人类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把人类拖入了空前的危机: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等,自然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极端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道德行为。而这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古代把人与万事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各种生活织成一张“天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类就是其中一根,万物都是其中组成部分,与现代生态学所认为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依存实质是一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是生态伦理的根本要求,也应成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我国颁布“史上最严”环保法,将环境保护、生态效益、污染防治等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这样背景下,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作为指导工作的法则。

(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单纯依靠制度的健全而忽视对人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存在诸多弊端。今天西方发达国家法制虽然健全,但是由于缺乏道德教育,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实际上只靠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道德修养和社会治乱的问题,必须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重视人心的治理。加强基层干部的道德建设,必须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1.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之中,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畏艰辛、不惧牺牲,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人民才会承认和支持党的领导地位。如果离开了这个承诺,不以人民为中心,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基层干部作为党的代言人,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道德价值的不懈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要让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每一个基层干部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党的力量在人民,国家建设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遵守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更是我党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有效经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用人民立场的理论来武装全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标准,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评判者。“以人民为中心”理论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政治生命的理论基础,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内在支撑,基层干部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才能强化自身的道德建设。

(四)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弘扬中华伦理道德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大,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中国传统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总结出的规律,在预防和解决由于片面发展经济和科技而导致的世界范围的道德沦丧、诚信危机、环境恶化、物种锐减、恐怖主义等问题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1.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国古人对伦理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视。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说法。这就是说,建立一个政权和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只有教育办好了,人心得治了,伦理关系协调了,社会的各项事业才能上轨道,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真正长久地幸福生活。因此,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从孔孟时代开始,仁就被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而提出。仁的最基本含义之一就是“爱人”,也就是对他人的爱。但是这种爱并不是无偏私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是建立在人对其父母兄弟爱的基础之上。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人际关系和责任的强调。例如孟子的“五伦”把人的基本社会关系概括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个方面,而“仁”就是具体体现个人处理这些关系中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应当具备的美德。儒家思想是针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它具有普遍的价值。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教育和品格培养,重视从人心的治理出发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也同样可以为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借鉴。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对基层干部道德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2.为丰富和发展世界主体道德文化做贡献。西方主流伦理学重视个人权利而忽视个人对共同体的责任,使得个人主义盛行,人们只追求权利,忽视对社会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又由于它重视规则而忽视美德以及缺少对当事人的关怀,使得西方国家的人們生活在冷冰冰的人际关系之中,出现了物质越发达而精神越空虚的现象。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不同,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文化核心是仁爱,仁爱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这种思想必将带给国家长治久安,带给人民安居乐业。中华民族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主体的道德文化世界,也应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在民族国家激烈竞争的过程中,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时,必须担当起引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光荣使命。中国道路不仅关乎中国命运,也关乎世界命运。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其任何改变都会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对对现行国际秩序和人类已有的文明范式发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里程碑式标志物,并重新赋予人类现代道路的崭新意义。基层干部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传播者,必须扎根于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保持应有的民族自信,创造性地吸收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营养成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丰富和发展蕴含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精神的世界道德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靳凤林.追求阶层正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靳凤林.领导干部伦理课十三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3]习近平2014年五四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OL].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4-10/11/content_1076.

责任编辑:康   璇

[收稿日期]2019-04-10

[作者简介]课题负责人:干旭敏(1977—),四川夹江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课题组成员:李君(1967—),男,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王素英(1966—),女,乐山市医疗保障局局长,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毛丹(1982—),女,四川乐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行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殷婕(1988—),女,四川宜宾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KL2018A02)。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基层干部新时代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要严管更要厚爱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灾区基层干部将强制休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