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专利质量的原因及获得高质量专利的路径

2019-07-15罗心一唐浚豪何熙钰王芳

法制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

罗心一 唐浚豪 何熙钰 王芳

摘 要:高质量专利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建设专利强国的必备要素。我国虽已成为专利大国,但在专利数量持续上涨的同时,还需加强提升专利质量。作品分析了高质量专利应具备的要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专利质量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路径。可以为企事业单位获得高质量专利提供思路与借鉴,有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高质量专利;专利质量;原因;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0107-02

作者简介:罗心一(1998-),女,汉族,四川巴中人,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一、高质量专利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一)技术水平高

高质量专利的要素之一是技术水平高,即技术方案在某一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生产某一类产品的必要专利,是企业离不了、绕不开的技术方案。而这一必要专利组合,往往是企业制定法定技术标准或者事实技术标准的基础。

(二)权利稳定性强

专利权的本质是通过用公开技术信息换取合法的技术垄断,而权利的稳定性是衡量高专利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专利的权利稳定性强,说明专利质量比较高,专利的权利稳定性弱强,说明专利质量不高。而评估专利权利的稳定性主要是看该项专利有无瑕疵,如果专利权存在瑕疵,可能导致专利无效,存在不可规避的法律风险,即使恢复到正常的权利状态,也会有一定经济损失。因此高质量专利必须是权利稳定性强无瑕疵的专利。

(三)市场前景好

衡量高质量专利的第三点就是要看专利的市场前景。专利运用的目的是将专利投入市场,实现专利的商业价值。在确认一个技术领域后,再进行技术研发、申请专利,最终进入市场的环境中带来高盈利,并在该领域占领核心地位的稳定专利才是高质量专利。前期的市场调查越准确,前景的把握越清晰,该专利的后续经营收益越高。故而,高质量专利都是能在未来市场长期获利的。

二、影响专利质量的原因分析

(一)研发投入不足

1.研发投入总量小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3%。但我国基础研究(5.5%)占比与发达国家占比水平(15%-2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型国家(2.5%以上)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2.企业之间研发投入不平衡

第一,中小型企业获得政府补助金的机会少。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具体数据显示,研发活动接受政府资助的比例,最高的是大型企业,为50.9%。最低的是中小型企业,只有35.7%①。

第二,中小企业融资难。从我国现状来看,因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稳定性、技术投资风险难预测等原因使各大银行不愿铤而走险,往往采取较谨慎的放贷政策,导致大企业与小企业间又一投资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3.研发投入风险规避不够

创新型企业面临的风险不确定性比普通企业大,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以避免研发的失败。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不知如何制定规避措施或措施制定不完整,以及未进行市场前景分析。

(二)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能力可以决定专利是否具有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创新能力。

首先,缺乏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企业家在决定企业研发方向时,由于对技术的创新意识不足,只有极少数会选择去挑战新的领域。决策者的保守思维使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受到局限。

其次,缺乏创新路径是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许多企业为了保护商业机密、屏蔽竞争对手,进行自主创新。这意味着企业无外援,无合作,无引进,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研发出的专利普遍质量不高。

最后,缺乏创新的持续性也是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创新的持续性是指某項技术的创新程度在某一时间段内存续的状态。2012年我国国内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仅为5.7年。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5年以下的占55.3%,有效期超过10年的,只占5.5%。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进行了初期阶段的研发,获得了若干专利后,就不再跟进,所以此类专利产品就被其他新产品取代,最终被市场淘汰。

(三)重数量轻质量

1.政策导向失误

部分地方政府的专利政策只追求专利数量的提升,并不关注专利质量是否达标,倾向于资助不需要实质审查的实用新型专利。还有部分地方政府采取一次性资助的方式,虽然节省了操作成本,但会导致不能对没有足够实用性的专利进行二次筛查,不利于激励企业对技术发展的投资。

2.绩效与专利数量挂勾带来的负效应

部分企业将绩效考核与专利数量挂勾,想以此获得更多专利,但这一行为会带来严重的负效应。对于企业来讲,真正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是高质量专利,而将绩效与专利数量挂勾会带来大量的低质量专利,不仅不能推动企业发展,反而会给企业带来负担。

3.企业为利所惑在专利布局上的短板

出于对成本或者眼前薄利的考量,有的中小企业可能会选择申请许多低质量专利,这样不利于企业专利布局的开展和风险的防控。缺乏科学化的专利布局,会使企业的研发投入资本遭受更大的风险,不能产出高质量专利,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专利审查制度存在缺陷

第一,我国对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采取的是初步审查制度。这样的制度申请快,程序简洁。但因其不进行实质审查而导致部分实用新型专利的质量和水平存在缺陷。

第二,专利申请失败的原因复杂,其中专利申请的主观风险不可规避。本身条件具备授予专利权的专利,因为审查员的主观判断错误而出现的种种损失对于申请人来说是无妄之灾。然而我国的现行专利法及实施细则等法律规范中没有规定审查员因此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第三,个别地区、行业、企业及个人还有代理机构存在着非正常专利申请。除坚决遏制低质量申请,打击非正常申请外,对于专利審查授权也要严格把关。而我国的专利授权缺乏内部监管制度。

三、获得高质量专利的路径

(一)增加研发投入

1.研发投入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

一般认为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3%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因此我国必须继续提高研发投入,逐步达到GDP的3%左右,只有高投入才能有高质量的专利产出。

2.企业要实现微笑曲线的良性循环

美国硅谷和我国的中关村采用的“1+N”微笑曲线发展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拥有了自身的专利和品牌,打好专利战和品牌战才会在市场拥有竞争力,才能立足。要做到微笑曲线首先需要实行技术创新,拥有基本核心专利,专利壁垒,减少竞争对手的攻击。其次则需注重品牌和服务的力量,从而占领市场。

3.企业既要研发投入又要规避风险

从规避风险出发,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要对研发的技术或产品进行预判从而避开专利雷区,规避不必要的风险。第二,涉及到企业对技术保护模式的选择,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应以专利保护为主,商业秘密保护为辅。第三,做好企业的专利布局和专利战略,可采取构建普通开放型专利池的办法,加大竞争者的技术成本。

(二)提高创新能力

1.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历练

第一,企业在创造发明的道路上应当有明确的认知,对现有专利充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新的领域,实现突破。第二,决策者应当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开放思维,带领企业探索创新。第三,企业应当注重专利质量,为研发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

2.探索适合企业的创新路径

企业寻求全新的创新路径是获取高质量专利的方法之一。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探讨分析,构建专利池。除了与他人合作,对于国外的优秀的技术和产品,可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重新的策略,从中获得创新的灵感。企业应在不停的探索与尝试中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径,从而实现技术创新。

3.实现技术创新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识产权是富国的法律,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越富,它拥有的知识产权就越多,而知识产权又带来更多的财富。技术创新也同样具有马太效应,一种技术创新可以辐射出更多的技术创新。

(三)重数量与重质量并举

要获得高质量专利,需要做到重数量与重质量并举。通过以下路径可以同时提升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

首先,政策导向应精准扶持核心技术,地方政府在制定专利政策时不仅要关注专利数量,还要关注专利质量。要加大对专利池的建设的资助,鼓励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可以将一次性资助改为阶段性资助,调整专利政策更偏向于研发核心技术或开发新领域的企业及研发人员。

其次,企业的绩效考核应与专利质量挂勾,绩效考核的设计,要能够促进研发人员的工作改进和效率提升。鼓励研发人员研发高质量的核心专利,拥有核心推进力,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企业在专利布局上应该眼着未来,具有战略眼光。第一,组建一支了解市场发展趋势并具有优秀的分析能力的高水平团队。第二,在研究时要对未来可能发展的技术有所预见。第三,基于产业化角度和功能提升的角度对市场和现有技术进行评估,找出空白点。第四,结合本公司的科研实力、后续发展方向来选择主研发方向,进行专利挖掘。第五,围绕挖掘出来的重点研发方向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并定期进行评估、调整。

(四)专利审查制度的完善

将实用新型的初步审查转变为实质审查。在进行实质审查时,实用新型的创造性标准应适当低于发明专利,重点要在新颖性和实用性上。而实质审查势必会导致审查积压和周期加大的风险,扩充招录审查员、加强集中培训人员的审查技能可以使实质审查的弊端降低。

对于因审查员的主观判断错误而产生的损失后果,不应该全部由申请人承担,审查员要承担部分责任。应就审查员所犯的错误进行错案记载,立马督促审查员纠正其错误,扣发绩效工资,严重的可以调离其工作岗位。让审查员承担自身判断错误而给专利申请带来的损失,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才能让审查员的工作更高效、专业、准确。

对于我国专利局,可以设立拥有内部监管和接受异议程序的专门部门。对内在专利授权环节监管审查组织,对外接受审理有关专利授权的异议程序。通过构建这样的监管部门来加强把关专利审查。

[ 注 释 ]

①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R].国家知识产权局,2017:14-24.

[ 参 考 文 献 ]

[1]韩福桂,佟振霞.高质量专利的成长之路——源于发明人、专利代理人和审查部门的多方合力[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6,3:59页.

[2]苏小芳,朱军,石磊.浅析专利预警与专利布局对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J].时代金融,2018(29).

[3]黄涛,李慧.企业高价值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01):56-58.

[4]陈勇.实用新型审查标准的探讨[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有效路径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女性法律权益保护现状探究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因素与化解路径
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障碍及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