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转移视角的高校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19-07-15王新爱王微刘珊珊

法制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王新爱 王微 刘珊珊

摘 要: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却广受诟病,教育改革之呼声日趋强烈,其中,教学改革就是重中之重。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出发,构建了高校师生间的知识转移模型,探析了影响师生间知识转移的四个主要因素:教师特性、学生特性、知识转移渠道、知识转移情境,得出了基于知识转移模型的高校教学质量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转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0058-02

作者簡介:王新爱(1981-),女,汉族,硕士,三亚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务创新、高等教育改革。

加速教育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为此,各高校不约而同的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改革上。然而,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高校师生间的知识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构建师生间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发现影响知识转移过程的因素,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高校师生间知识转移模型的构建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已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学者们研究的相关热点包括:知识转移绩效、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移模型、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效率、知识转移机制等等,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多集中于商业组织和团队中。而高校师生之间的知识转移问题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实际上,高校师生间知识转移的效果直接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转移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转移方和接受方之间的互动[1]。马海英等(2010)通过实证检验了知识接收体特性、知识转移双方的联系、知识本身的内隐性等因素对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知识转移质量的影响[2];周杰(2011)在研究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中从知识转移视角出发,构建了课程教学知识转移模型[3],此后他又以市场营销专业为对象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知识转移模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知识特性、师生关系质量、教师转移知识能力、学生的吸收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知识转移效果和效率,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4]。这些研究为本文构建高校师生间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研究基础。

本文认为,高校师生间的知识转移就是在一定的知识转移情境中教师作为知识源将专业知识进行编码经由一定的渠道转移给学生的过程,这个转移过程的效果受到教师特性、学生特性、知识转移媒介、知识转移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对知识转移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测和反馈,及时修正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偏差,以提升和保障教学质量。

二、高校师生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特性的影响

在当代教育模式中,教师仍然发挥着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承担了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源的角色。因此,教师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输出意愿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果。

1.教师的知识转移能力

教师的知识转移能力由教师的知识储备质量、知识编码能力、知识发送能力所组成。知识储备质量是教师知识转移能力的基础,没有充足的“量”和结构合理的“质”作为前提,势必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教师的知识编码能力和知识发送能力也影响着知识转移效果。尤其对于较难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学生易懂乐学为原则进行编码和发送至关重要。

2.教师的知识输出意愿

教师的知识输出意愿并不总是稳定的,知识输出意愿既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如自身的压力感、敬业度、工作满意度等;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氛围、组织支持的程度,师生关系的质量、学生的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等。

(二)学生特性的影响

1.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受到学生知识储备量和学习能力的影响。首先,知识储备量是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基础,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足是导致“听不懂”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学生接受新知识进而进行知识创造的前提。其次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以及输出能力。学习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教学过程中,知识的选择、知识的编码以及转移渠道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2.学生的知识接受意愿

学生的知识接受意愿主要受到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机强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知识转移的效率更高,内化效果更好。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足、目的性不明的问题,知识接受意愿差,知识转移的效果因此受到影响。

(三)知识转移渠道的影响

传统上,师生之间的知识转移渠道主要为课堂上的面对面教学,但是,受到教学时数、班级容量、学生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远远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因此,拓宽知识转移渠道,降低师生间的沟通障碍,是实现有效知识转移的重要条件。

(四)知识转移情境的影响

师生间的知识转移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的,情境是否适宜也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质量

知识转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产生认知的过程,无论是课上的互动还是课下的沟通,都是产生认知促进理解的方式。现阶段的教学手段改革多着重强调“互动性”;而课下的多渠道沟通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

2.情感与互信关系的状态

徐国军等(2018)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联结强度对知识转移效果具有正向影响[5]。表现为强联结可以促进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双方的信任程度,从而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受到较高生师比的客观因素影响,高校师生关系越来越淡漠。没有情感和互信关系作为纽带,知识转移的效果得不到保障。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