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9-07-15陈颖
陈颖
【摘 要】自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便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这自然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钢琴教学开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所以在音乐新课改即将迎来二十周年之际,本文通过考察高师院校钢琴音乐教学现状,来探析其中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的若干问题,并就高师钢琴的教学改革提出“引入多元音乐文化”“录制微课贯通钢琴演奏与音乐教法”“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强化音乐审美教学”等若干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161-02
迄今,中小学音乐新课改已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在音乐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改革的方向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培养。这也要求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进一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完成新课标的任务。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现状与新课改要求,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的改进方法与策略,以确保高师院校的钢琴人才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的师资需求。
一、高师钢琴教学现状和新课改的符合性探究
本着上述理念为指导,在这里笔者就根据自身从事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感受,首先来总结当前高师钢琴教学和中小学新课改需求融合的欠缺之处。
(一)忽视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引导。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版本中小学音乐教材普遍补充、强化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世界各国民族音乐以及儿童歌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有的教材还增入了部分优秀的通俗音乐作品。然而反观当前的高师钢琴教学,仍然是以欧洲古典时期的曲目为主导来展开教学。这已经和音乐新课改所注重彰显的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不相适应了。
(二)教学过程中缺乏音乐教学法的渗透与贯穿。钢琴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授课的重要工具。除了多媒体设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师亲自示范、演唱的歌曲之外,音乐课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各种音乐基本都是由教师的钢琴伴奏来提供的。可以说,钢琴作为一件重要的基本教具,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支持作用。这自然也就有必要将音乐教学法和钢琴课程有机联系起来,促使两者形成有机的交融互渗。然而当前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课程和音乐教法课程却是彼此分离、孤立的,二者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交互渗透,自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娴熟的钢琴教学技能。
(三)教学中缺乏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已将音乐审美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音乐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当中。高师院校的钢琴师资队伍对此也提起了一定的重视度,但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手段和抓手所导致的。所以改进音乐审美教育手段,也是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高师钢琴教学开展与新课改融合的对策
针对高师钢琴教学现状与中小学新课改需求之间的若干问题,在这里笔者谨从自身的钢琴教学心得经验出发,来提出创新、改进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几项对策。
(一)引入多元曲目丰富高师钢琴教学内容。针对中小学校新课改融会多元音乐文化的需要,高师钢琴专业就应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钢琴改编曲、世界各国民族音乐的钢琴曲目以及儿童钢琴曲引入到本专业的教学当中,构建以中西互现、多元交融为特征的高师钢琴音乐全新教学内容体系。而且,引入多元化的钢琴曲目,并不是仅增加几首民族化的钢琴曲这样简单。还需要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录制微课等教学辅助视频作为配套工程,来尽可能形象、具体地展现我国及世界各民族钢琴音乐背后起着决定作用的文化生活背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感悟、认识各种民族化钢琴曲目的风格与审美特征,也才能促使其走上教学岗位之后,自觉、自然地把民族化钢琴曲背后的音乐文化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增进中小学生音乐文化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二)引入微课推动钢琴课程与音乐教法的互渗。鉴于当前高师钢琴教学和音乐教学法的训练之间缺乏联系,这就有必要录制微课视频,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微课是一种时长在5-10分钟之间的短小视频,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详尽展示某一项基本技能的完成方式。有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将音乐教学法课上训练某一种具体音乐教法的场景录制成微课视频,然后在钢琴演奏和配奏课程的适宜环节予以播放展示。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钢琴这一基本教具在音乐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当然也可以把钢琴教学场景录制成微课,在音乐教法课程的适宜环节播放,同样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钢琴音乐教学法的体认和掌握。这样,借助微课作载体,就能将钢琴演奏和音乐教学法这两门课程有机联系起来,促使二者形成交融互渗,提升高师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采用“对分课堂”优化高师钢琴审美教学。针对高师钢琴专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手段这一窘迫现状,可引入“对分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来尝试予以破解。“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创造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其核心要义是:课堂教学的一半时间用于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另一半时间则留给学生展开合作讨论。而且,“对分课堂”中的讨论话题基本都是由学生自行提出,然后在学生之间展开交互探讨,而教师则从旁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由此可见,“对分课堂”是一种能够有效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其发挥能动性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模式。此外,相对于“翻转课堂”等基于信息网络和微课的新型教学方法在我国高校中易产生“水土不服”而导致教学实验失败的现实情况来说,“对分课堂”是基于当前我国教育现状和内在需求而开发的本土型、原生型教学组织模式,对于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开展现状具有更为明显的适应性,也更容易在教学实验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由此可见,高等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教师应提高对于“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的关注度。可以在微课视频的辅助下,尝試将“对分课堂”这一全新的组织模式引入到钢琴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主动发现钢琴音乐中蕴含的美感,并能动探究更为恰切地表现钢琴音乐之美的演奏技巧。这样,就能授学生以渔,来培养其主动探究钢琴音乐之美的意识和能力了。同时,也能够在师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为钢琴音乐审美教育的渗透性开展提供有效的着力方向和抓手,从而建设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的探究型、生态化钢琴教学开展模式,促使高师钢琴专业教学更加贴近中小学音乐新课改的内在需求,从而收获更为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结语
综上可见,当前高师钢琴教学虽然存在曲目单调、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审美教育手段欠缺等若干与中小学新课改不相适应之处。但只要借助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及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引入多元音乐文化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并注意采用微课等手段来贯通联结钢琴课程与音乐教法,并采用“对分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来探究钢琴音乐之美,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上述问题,增进高师钢琴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新课改要求的符合性,并推动高师院校钢琴专业教学质量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也进一步促使高师院校的钢琴人才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师资需求,完成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廉珺伦.民族化视角下的高师钢琴教学创新道路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07).
[2]刘高扬.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四川戏剧,2018(11).
[3]程桂林.关于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8(21).
[4]郑红.对高师钢琴教学中提升学生师范能力的探讨[J].音乐创作,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