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司鼓的实践与创新
2019-07-15梁志鹏
梁志鹏
【摘 要】戏曲司鼓是整个乐隊的灵魂所在,起到了统揽全局的作用,同时也是演员、舞者、音乐的指挥者和组织者,也是协调这三者的中心枢纽。所有在戏曲舞台上尽情表演,从开幕开始,一直到闭幕都是在司鼓的指挥下才能够进行的,本文简要分析了戏曲司鼓的实践与创新。
【关键词】戏曲;司鼓;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17-02
我国的戏曲是一个将表演、音乐和舞蹈集合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戏曲的乐队也是戏曲综合表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司鼓就是乐队的灵魂。司鼓在戏曲乐队中不仅是指挥,同时也是一个演奏者和伴奏者,在整个戏曲舞台的表演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作用。
一、明确司鼓的功能作用
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司鼓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指挥方面似乎不仅要正确、全面理解表演作品的内涵,同时还要通过有效的、直接的、恰当的手法,表达出戏剧、导演、演员在进行剧本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想要展现的情感和内容,将各种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与内涵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带领整个乐队演奏,表演者将表演与音乐能够完美融合在一起,达到一个完美的整体。其次,要在剧目的排练过程中,将各种演员的不同姿态,包括唱腔的板式,按照剧情的要求,有效地统一起来进行演奏。第三,司鼓还必须要熟练地掌握每一个演员每一个行当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做出动作的节点,以及台词的节奏、演唱的板式和唱腔等,进行综合的舞台调度和锣鼓演奏,将各种演员的唱腔流派,表演风格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最后司鼓还要在舞台表演中推动剧情演绎,控制表演的节奏变化。由此可见,司鼓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了整个戏曲舞台的表演展现过程,以及各方面的默契配合。
除此之外,司鼓在演奏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舞台演出的过程中,它不仅需要依靠各种手势动作来指挥整个乐队进行演奏,同时还要运用各种不一样的演奏方法,演奏出各种板鼓自身的音色。领导整个乐队将锣鼓配合到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言一语,让剧情能够更好地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让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步态都能够更有立体感,从而塑造人物的特点。
二、司鼓表演的表演手法
戏曲的乐队是通过司鼓手势和动作来进行演奏的,尤其是要通过鼓和板演奏出来的音色,用鼓点的音响语言来进行交流。因此,对于司鼓来说,必须要重视自己的表现手法,才能够更好地领导整个乐队。首先是底鼓与鼓键子动作的表现手法。配音曲时常常会按照纯乐队的动作指挥和手势来指挥乐队。但是更多的情况下都需要采用戏曲特有的底鼓,也就是所谓的鼓点子与鼓键子动作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指挥。各种戏剧的底鼓与鼓点子的数量和类型超过了几十种,其中每一种的板键变化都代表了不同的锣鼓在演奏过程中的版式和节奏。例如,在京剧的司鼓中,预备拍和起拍的动作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种鼓键指示类动作,分别有单指、双指、挂边等;第二种是底鼓类,有哆啰、扎多衣、大台等;第三种是锣鼓经开导类,如导板头、凤点头、长锤跺头等。
其次是司鼓的板眼表现手法在指挥乐曲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鼓键子来击奏设置好的鼓点子,这种节奏是按照板式的节奏以及速度来划分的。其中常见的有1/4拍,也被称之为有板无眼;2/4拍被称为一板一眼;3/4拍被称为一板两眼;4/4拍被称为一板三眼,等等。这种指挥的方法就是将每小节的第一拍看作板,其他的拍都被称作为眼。所谓的板眼,就是指戏曲音乐中用于唱腔和过门的结构形式,在京剧的演奏中,常常采取的演奏规律就是抓住强板,要省略头和眼,击中中眼并且补充末眼。
第三,司鼓在唱腔和过门的音乐表演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所谓起,就是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剧目开始前的锣鼓经,是给乐队的其他成员一定的准备,让乐队能够顺利代入一种设定好的节奏和速度中。传递的手势必须要清楚,击打的鼓点也要干净,节奏要精准无误。所谓承,就是要有一定的流畅性,司鼓在进行各种表演动作时,手法必须要流畅,要做到心中有数,将整个乐队紧密配合在一起,使得表演变得更加严谨。所谓转,是要有一定的明确性,司鼓在对节奏和速度进行转换的时候,必须要给出清晰、明确的手势。所谓合,就是要有一定的稳妥性,让司鼓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干净利落,不能过于生硬收尾,也不能拖泥带水。除了以上三种表现手法之外,司鼓还有一些特色的表现手法,都是根据不同的戏曲类型和舞台的展现内容进行调整的。
三、尝试司鼓的创新方向
首先,司鼓表演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实现从内而外的创新。作为一名戏曲司鼓必须要有多方面的修养,其中既包括了音乐方面的修养、文化方面的修养,还包括对于不同艺术类型的分析和赏析能力,对于不同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似乎必须要通过这些方面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苦练基本功,这才是实现创新的首要条件。
第一,司鼓要大胆借鉴吸收一些其他的民族音乐和国内音乐的特点。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就有许多内容值得借鉴和挖掘,尤其是在打击乐方面,我国民间的打击乐各有特乐、不相上下。戏曲的司鼓必须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多向其他类型的戏曲音乐进行学习。而对于国外的音乐指挥艺术,其中也蕴藏了丰富的与指挥内容相关的,内含许多指挥的形式和技巧,都是值得司鼓借鉴和学习的,这也能够点燃司鼓在指挥方面进行创新的灵感。例如国外的交响乐中的指挥艺术,就是非常值得司鼓学习的,曾有艺术家提出司鼓要对自己的手势进行创新,要将情感、韵律和姿态三者很好融合在一起。所谓的情感就是手势中要蕴藏着与剧情相关的情感发展,要掌握节奏的快慢和音色的强弱,其中的韵律就是要赋予每一段锣经的开建生命力,不是机械地进行表演,而是按照韵味,能够起到扣人心弦的停顿作用。所谓姿态就是要按照相应的尺寸与姿势进行击打,并且基础的键法要让表演者顺手,使得整个动作的衔接变得顺理成章,而不是死搬硬套。
第二,对于创新来说,个性的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司鼓表演人员必须要注重自身的个性发展,摆脱概念化、传统化甚至是公式一般的牵绊。在对打击乐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将着眼点放在特殊性和个性的角度来防止复制,一直在旧的套路里循环。例如在很多戏曲中会出现武打的场面,表演人员要连打带唱,边唱边打,这个时候司鼓就可以出现一些非传统舞蹈作品中出现的规律板式,可以按照武打的节奏和强弱加入一些小调的唱法,为武戏放松一丝紧张感。再比如在一些文戏表演中,常常会带给观众或多或少的枯燥感,那么这个时候司鼓也可以加入一些其他剧种的唱法和唱腔。对于这种表演绝对不能受困于传统的形式中,墨守成规,而是要根据每一处细的内涵和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司鼓要敢于在节奏和速度方面进行创造,发挥个性特点,有时甚至还可以将文戏用舞蹈的伴奏方法进行演奏,这样往往能够给观众带来非常新鲜的感受,表演效果也能够大幅度提升。
司鼓的实践对于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司鼓表演者,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大胆创新,真正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展现出打击乐的态度,用打击乐的架势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塑造人物的品格。当前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形成一套适应自身戏曲剧种特点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锣鼓经,让戏曲艺术能够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新永.戏曲司鼓与戏曲演员的配合及唱腔板式的运用浅谈[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7,(12):198.
[2]张佑良.一板一眼表演情 ——浅谈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与地位[J].戏剧之家,2018,(1):17-18.
[3]汪志强.浅谈黄梅戏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J].黄梅戏艺术,2018,(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