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题发挥

2019-07-15母小伟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母小伟

[摘   要]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预设了很多环节,但学生总会让你“意外”惊喜.教师若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运用好生成的教学资源,就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借题发挥;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7-0013-0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会对课堂有不同的“预设”,在课堂中将“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有些是在意料之外的,这时候我们要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让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等边三角形》中“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定理时,“预设”节外生枝,“生成”了以前教学中未曾出现的资源,于是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当时的教学过程整理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过程

出示题目:如图1,已知△ABC中,∠ACB=90°,∠A=30°,∠B=60°,求证:BC=[12]AB.

活动一: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证明过程,然后小组互相交流.

活动二:学生分享思路,追问:①怎么想的?②为什么这样想?

活动三:①你是否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呢?②你是如何想到的?③为什么这样想?

活动四:学生完善自己的证明过程,教师查看.

经过前面的观测、实验度量、猜测结论等,学生很容易得到如下解法:

解法1:如图2,延长BC至点D,使得BC = CD,连接AD.因为∠ACB= 90°,所以∠ACD =90°,因此∠ACB = ∠ACD,AC = AC,BC = CD,所以△ABC [≌]△ADC,AB = AD;因为∠B = 60°,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则AB=BD=2BC,即BC = [12] AB.

思路分析: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如图3,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Rt△ABC的直角边BC与斜边AB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根据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很容易找到命题的证明方法,构造等边三角形ABD.

解法2:如图4,截取CD=AD(或BD=BC或BD=CD),我们把这几个归为一类,详细讲解其中一种.因为AD=CD,所以∠A=∠ACD=30°.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有∠BDC=∠A+∠ACD=60°,所以△BCD是等边三角形,则BD=BC=CD=AD,所以BC=[12]AB.

思路分析:学生说跟上一种解法一样,这里是截长补短,截取CD=AD,要证明BC=[12]AB,只需要证明AD=BD或AD=BC即可.这也是我们平常教学作辅助线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由于在证明命题之前,学生就已经有相类似的操作以及平时强调很多次的辅助线的作法,因此学生很容易就想到这种证明方法.

追问1:①是否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呢?②你是如何想到的?③為什么这样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很快学生就得出了下面的解法.

解法3:如图5,作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边于点E,交AC边于点D,连接EC,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容易得知AE=EC,所以∠A=∠ACE=30°.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有∠BEC =∠A+∠ ACE= 60°,故△BEC是等边三角形,有BE = CE = BC = AE,所以BC = [12] AB.

解法4:如图6,作AB边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AC于点E、D,连接BD.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 BE,AD = BD,所以∠A=∠ABD =30°,所以∠DBC =30°, BD=BD, ∠EBD=∠DBC=30°,∠DEB =∠C = 90°。故△BDE ≌△BDC, BC = BE, AE = BE =BC, BC = [12] AB.

解法5:如图7,作BC边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BC于点E、D,所以BE=CE,△BEC为等边三角形, BC=BE=CE,∠B=∠BEC=60°.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所以∠BEC=∠A+∠ACE=60°,∠A=∠ACE=30°,AE=CE, AE=CE=BE=BC, BC=[12]AB.

思路分析:利用轴对称知识,作AC(AB、BC)边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就构造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这种解法与解法2有点类似.虽然在课中,学生没能一下子想到这三种解法,当得出其中一种解法后,学生通过类比就很容易得出其他两种解法.这三种解法也是在意料之中,因为最近都是在学“轴对称”知识,所以学生也比较容易想到.

追问2:①是否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呢?②你是如何想到的?③为什么这样想?

学生一时半会也没有想出什么解法,而且我备课时也就预设了上述五种解法.我还是想看看学生能不能再有其他解法,于是说:“你们的师哥师姐可以提出七八种解法,你们才提出五种,我觉得你们比他们聪明,肯定还可以提更多的解法的.”这么一激励,学生就开始互相讨论,参与度很高,新提出的解法虽有与前面相重复的,但也有在我的“意料”之外的解法.现总结如下:

解法6:如图8,过点A作AD∥BC,且AD=BC,因为AD∥BC,所以∠DAC+∠ACB=180°,∠DAC=∠ACB=90°,AD=BC,AC=AC,所以△ABC≌△CDA,∠D=∠B=60°,∠ACD=∠BAC=30°.易得△ADE和△BEC为等边三角形,根据AD=BC可得AD=AE=DE=BE=BC=CE,所以BC=[12]AB.

解法7:如图9,作BD∥AC,且BD=AC,连接CD,因为BD∥AC,所以∠DBC+∠ACB=180°,∠DBC=∠ACB=90°,BD=AC,BC=BC,所以△ABC ≌△DCB,∠DCB=∠ABC=60°,△EBC为等边三角形,∠BEC=60°.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可知∠BEC=∠A+∠ACE=60°,所以∠A=∠ACE=30°,AE=CE,所以AE=CE=BE=BC,故BC=[12]AB.

解法8:如图10,过点A作AE∥BC,AE=AB,连接BE,过点E作ED⊥AB,交AB于D点,所以∠EAB = 60°,AB=AE,∠EDA=∠C=90°,∠EAB=∠ABC=60°,所以△ABC≌△EAD,AD=BC,△ABE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E=BE,ED⊥AB,AD=BD, AB=2AD,即BC=[12]AB.

思路分析:以上解法都是构造一个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题目中会出现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再通过等量转化进而求得结论.学生是通过类比的思想得到解法.解法一(截长补短法)是构造一个全等三角形,所以改变解法一中的三角形的位置,进而小心求证,这种类比的做法确实超出我的“意料”.

解法9:如图11,延长CB至点D,使得CB=BD,连接AD,作CE∥AB,且CE=AB,连接BE、DE,因为CE∥AB,所以∠ABC =∠ECB = 60°,BC = BC,所以△ABC ≌△ECB,∠ACB =∠EBC=90°,BE垂直平分CD, DE=EC,所以△DEC为等边三角形, EC=CD=2BC,故BC=[12]AB.

思路分析:要证明BC=[12]AB,没有什么模型适用于这道题,AB与CD在题目中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将AB与CD联系上.

不改变线段AB的大小,而可以改变AB的位置,只有用平移、轴对称等方法.这里选择使用平移,因为刚好可以构成一个△DCE,而且△DCE正好是等边三角形.

接下来就与解法1一样了,实在是超出我的想象,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奇思妙想.

受到解法9的影响,学生又类比解法4、解法7,在图形右侧作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全等三角形.

解法10:如图12,延长BC,在BC的延长线上作一个全等三角形△DCE,连接BD交AC于点E,根据这个图形,学生无法证明结论.

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的图形无法证明呢?学生回答:破坏了60°的角,无法构造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二、总结

通过对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证明,产生了多种解法.学生反映最容易想到的是解法2和解法1,其次才是其他的解法,难易程度基本上与我们解法出现的顺序一样,没有一下子就出现解法9、解法10.在解题过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常规思维和认知规律.解法9与解法10更像是为了作辅助线而作辅助线,难度较大,不容易想到,不太适合我们平时的解题训练.如果为了增加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进行这样的研究探讨.

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更注重“为什么这么想”“如何想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在这个命题中,利用60°的角,作辅助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就充分利用“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知识.解法10无法进行的原因是破坏了60°角,无法构造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里给我们启示:在解题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答的题目,恰好题目中有60°或30°,可以构造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来思考,同时辅助线的作用是努力促使已知与未知进行转化与沟通,通过构造新的几何图形,再应用新图形的相关性质解题.常用方法有构造出线段和角,新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等.

三、反思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通过各种活动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将枯燥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课堂上.只有注意力在课堂上,学生才能吸收数学知识,才能领略数学的美.这样学习才更有兴趣和动力.

2.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融入平时教学中

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都是先合情推理然后再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仔细审题,注重分析,善于转化,总能找到解题的思路.许多数学问题表面上看难以求解,但如果我们创造性地应用已知条件,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构造出一种辅助问题及其数学形式,就能使问题在新的形式下获得简解,这就是解题中的“构造”策略.构造图形、构造方程、构造函数、构造反比例是常用的构造方法.为了能成功地应用构造法,解题者必须成为一个“建筑师”,一方面应当记住手中的“建筑材料”,即已知条件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不要忘记我们要建造的“建筑”,即符合命题要求的事物.

3.“放”是为了更好的“收”

在遇到一题多解或者开放性的题目时,我们可以适当放开,让学生尽情地沉浸在各种解法之中,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宽度和广度.当情况讨论得差不多时,或者无法进行下去时,我们就要收了,及时总结、反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想,我要怎样才能想到.

4.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

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预设了很多环节,但学生总会让你“意外”惊喜.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想,你是怎么想到的,然后再告诉学生对错,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对了,我们要如何才能想到;错了,我们要如何避免再犯错.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和寻找解题思路,还要教学生“怎样想”,进而让学生学会“追根溯源”.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刘华为.从教“怎样做”到教“怎樣想”[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17):26-28.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