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2019-07-15岑晓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评价主体课程评价

岑晓娟

摘 要: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应建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长效评价机制,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多元教学评价模式,使中职校会计人才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课程评价;评价主体;教学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87

1 课程评价的定义

课程评价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标准收集相关的信息,检查课程目标、课程编订和课程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学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对策。

课程评价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也是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达到用人单位需求的一道保障。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使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企业、教师和学生)得以良性互动,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完善相关课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准确的依据。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还存在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有改进的空间。

2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

2.1 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缺乏行业企业、学生参与等相关主体的评价

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评价专家体系,主要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教研主任等专家组成,虽然也有聘请校外专家,但是课程最终还是由校内的专家做出相关评价。学校并没有或很少将企业、行业、学生和对教师的评价纳入评价范围。在缺乏广泛的评价主体时,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缺乏客观性等问题。最终没有达到课程评价的目的,造成评价内容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健全的被动局面。

2.2 课程评价标准偏重知识技能、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就对以培养服务一线财务人员等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会计的主要课程评价体系仍然停留在主要抓学生的知识技能,注重考核理论知识和会计基本技能,没有过多考察会计岗位的职位需求和学生长远的工作能力要求,未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职业素养往往用人单位极其重视,是学生长久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和企业用人需求有所偏离,出现招聘人员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这就导致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2.3 对课程实现程度评价形式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手段单一

当前中职学校主流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分析数据进行评价的。该方法通常是将复杂的评价对象以数量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数量的比较与分析来考量评价对象。雖然这种方法很直观,但是该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如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呈现,导致无法进行相应评价,进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现在的我校大部分课程评价主要模式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后作业和平时上课表现,课程学习完参加期末考试,学生的最终成绩是两项成绩综合考评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上课虽然出勤,但是听课效率低下,课后抄袭作业,另外班级学生较多,导致教师在进行平时成绩考评是很难根据每一个学生真实技能掌握情况给出客观成绩。一般期末考试前,教师也会给出一定复习重点,导致一些学生只抓住部分知识点应付考试。平时教学用人单位、专家参与贫乏,实习阶段因为财务岗位的特殊性,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较少,导致往往评价无法真实客观。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3.1 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适合中职毕业生的会计岗位主要有出纳员、收银员、财务文员、办税员、会计助理等。在针对某个岗位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我们通过调研和统计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进而转化成学习领域,然后通过构建学习情境,结合企业需求,构建出完整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见表1、表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会计课程体系主要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通识能力课程三大领域构成。其中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等课程,这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能力基本的途径,也是应对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而开设的。通识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演讲与口才、礼仪、音乐、美术、创新创业教育、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等课程,通识能力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认真等职业素养,学校可结合兴趣小组、社团、专业技术节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融合进行。专业技能课程包含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技能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又包括《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出纳实务》、《收银实务》、《企业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岗位核算技能》、《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职业技能方向课程模块分会计核算方向和会计服务方向。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动态修订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使中职校会计人才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 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学生、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共同改革“工、学、教”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共同制定“工、学、教”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强化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模式,重视学生企业顶岗实习表现、用人单位评价,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强调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力求整个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渗透着行业、企业的元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增强校企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无缝契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在课程评价体系中我们通过聘请会计各行业的专家和用人单位根据现有行业用人标准以及会计工作工程的行业需求进行讨论评价(见表3),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技能和能力要求对课程设置中滞后学习内容予以删减,对行业具有前瞻性的内容补充。已学学生以及毕业学生是课程的作用对象,通过对他们的评价,能准确评价出课程的难易程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整教学内容,教授更适合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能。学校教师是教学的第一线,是最具有发言权,通过教师的课程评价可以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完整性,教学内容先进性,老师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能是教学课程更适用学生的发展水平。

3.3 建立多元教学评价模式,准确评价课程目标实施完成情况

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判断课程实现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内容,达到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前述,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评价;轻过程、重结果,采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不客观、不全面,不能全面反映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應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突出技能与职业素养考核,重视学生企业顶岗实习表现用人单位评价。

学校层面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考核和成果性考核。形成性考核通过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外作业、随堂实训、单元测试(一学期不少于两次)等形式进行综合评定,成果性考核即在期末通过理实一体化考核,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评定成绩。每学期期末,根据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成果性考核成绩,按照学校确定的比例6∶4折算为学期总评成绩。

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师傅、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评价,从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终生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除了教师参与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学生也可以作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学生虽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程度较浅,但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较大,把考核的部分任务分配给学生,会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内容的主动性,他们必须经过较深入的学习才能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学生参与考核评价不仅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锻炼,也是自我个性发挥的展示,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点。当然学生评价主体缺乏一定的成熟度,在理解和把握知识点上稍微欠缺,因此,学生的考核评价成绩可以适当设置权重。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例,我们将该课程由原来的周课时由两个课时提高到四个课时,定时邀请各行各业的会计专家开展会计法律讲座;组织学生了解学习会计法律法规新政策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举行小组辩论,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会计票据的章节,先利用任务驱动法安排学生预习票据的基本填写要求,上课时采用情景模拟法,分组进行互评,再通过讨论引出编造伪造会计凭证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操作加深对会计法律制度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学生自评、小组同学互评、师评三方参与评价的教学环节,评价的结果相对更客观、全面,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综上所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应建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长效评价机制,动态修订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多元教学评价模式,以判断课程实现的教学效果,使中职校会计人才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梁秀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J].现代经济信息,2018.

[2]钭海平.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J].职业,2015.

猜你喜欢

评价主体课程评价
小学品德延伸活动评价改进略谈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不同评价主体视角下的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