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2019-07-15陈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陈燕

摘 要:产业集群经济效应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有助于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区。通过分析粤港澳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建立了校企政合作驱动、龙头企业带动、公共网络平台驱动三种模式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并提出了加快粤港澳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03

0 引言

2017年,粤港澳签订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致力于通过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一流大湾区。在湾区内形成四大主体产业区域香港金融业与现代服务业中心区、澳门旅游休闲中心区、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广东省东西两翼产业转移区。纵观世界一流的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是世界的科技创新集群地。产业集群的集群主体间通过知识的传递、共享和积累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规模经济。因此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粤港澳大湾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经济效应逐渐成为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国际上有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第三产业集群、德国的钢铁集群等知名的产业集群区域,在中国集群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集群、四川天府新区软件产业集群、浙江皮革皮件集群等产业集群区域。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工业4.0等科技的深入发展,产业集群模式创新更具复杂性和动态性。

李春成等建立了以企业、高校为创新主体核心要素,政府、服务机构为创新辅助要素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模型。Sandee等认为,产业集群可以通过集群内企业间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共同抵御集群外的风险,产业集群创新是集群内企业协同化创新的过程。Oyelaran-Oyeyinka等认为产业集群创新是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之间通过建立网络机制促进创新合作与互动的过程。马丽等认为,产业协同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其表现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李大庆,孙卫东等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中小型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他们认为受自身资源、能力、规模等因素影响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是最好的选择。

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九个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深圳、广州、香港;第二层次为东莞、佛山;第三层次为珠海、澳门、中山、江门、惠州、肇庆。

2.1 粤港澳大湾区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表1可以看出,2018年粤港澳地区城市之间经济总量差距很大,其中深圳经济总量是肇庆的10倍之多。从人均GDP来看,澳门的人均GDP最高达到533万元,而江门和肇庆GDP均在6万元以上,人均GDP10万元以上的城市有澳门、香港、深圳、广州、佛山、中山和珠海。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土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957万人,经济总量1072万亿元远超旧金山湾区,与纽约湾区基本持平。粤港澳大湾区是继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第四大湾区,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城市间的流动,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和自身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2.2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结构状况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定位不同,深圳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1-11月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5340.57亿元,增长率为13.4%,占GDP比重达50%以上。深圳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1%,涌现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如华为、大疆创新等。如表2所示,香港定位为金融和物流中心,澳门是全球第一大赌业中心,这两个城市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90%以上。广州和深圳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也分别达到了 79.2%、58.6%,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东莞和珠海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差较小,正从工业化后期慢慢过渡至后工业化阶段。佛山、惠州、中山三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均超过了50%,肇庆市的第一产业占比高达15.5%。未来大湾区的发展:一是整合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城市的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产业基础,打造战略型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特色金融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二是以珠海、佛山和深圳、东莞为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群。

3 粤港澳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3.1 校企政合作驱动

集群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各主体间共建科研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共同开发新技术,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政府为湾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桥牵线,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门类齐全的产业系统及较高水平的大学群,高校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应的动力源泉。

3.2 龙头企业带动

集群内的龙头企业在科研人员、科研资金、技术积累、实验场所具有巨大优势,是集群创新网络中整体创新活动的重点。龙头企业在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下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开发创新技术,并把创新的技术共享给集群内的其它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以龍头企业为核心,其它企业互动交流的紧密合作模式。

3.3 公共网络平台驱动

政府为公共创新平台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通过引入区域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产业技术联盟的中枢平台。在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公共创新平台作为连接网络内外创新资源的载体, 聚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金融、商贸会展等多元化的创新服务机构,促进创新要素的资源协同共享、联合开发等深层次的合作。平台大多以湾区内产业核心技术突破为出发点,以协同创新模式拓展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价值提升。

4 加快粤港澳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4.1 健全高校集群协同机制

粤港澳三地教育政策、教学制度的差异不利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驱动。三地的教育行政主体可以搭建家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教育政策衔接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全方位实现资源共享、学科共融、科研集聚提供载体。政府充分发挥监督与引导作用,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4.2 建立企业间价值链的产业耦合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香港具备完善金融和科技服务业,深圳的科技和创新系统领先,其他城市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再加上完善的交通设施,完全可以形成研发、融资、生产、产业化至贸易运输的产业链,建立高端的产业集群区域。广东省目前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需要借助外力尽快形成一批价值链龙头企业,鼓励科技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型企业合同创新,培育更具影响力的湾区核心研发技术、品牌及商业模式。

4.3 建立文化协同合作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差异小。建立相互认同的文化协同合作机制,可以大大减少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澳门、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协同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和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促进湾区生产要素的自由高效的流动。并通过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与湾区内,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

参考文献

[1]李春成,杨晓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三个LED产业基地的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59-63.

[2]SANDEE H,RIEVELD P.Upgrading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in small-scale industry clusters: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in indonesi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4):150-172.

[3]马丽,李林,黄冕.发达国家产业协同创新对中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31):33-37.

[4]OYELARAN-OYEYINKA O,MCCORMICK D.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in Africa: institutions,markets and polic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7,49(1):230-232.

[5]李大慶,李庆满,单丽娟.产业集群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117-122.

[6]孙卫东.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04).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