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转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构建与运行探讨

2019-07-15张尚民王乾丰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张尚民 王乾丰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背景,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问题成为重要课题,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为创业教育提供动力,创业教育是途径和理念,应融入专业教育。阐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的必要性,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提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WeWorkshop协同优化新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协同优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38

教育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现实中与专业结合松散成为创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创业活动取得较好成绩。据《全球创业观察2016/2017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年龄段是18-34岁的青年阶段,中国有70.29%的受访者认为创业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各级政府都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系统安排。在中央层面,先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主张通过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升级。在地方层面,各省市也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部署。因此,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研究热点问题。

1.2 人才培养目标相同

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共性目标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的重要基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但对能力要求呈现出趋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提升这些能力无论对于传一个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至关重要。专业教育在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斷增强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而创业教育在提升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我国高校在根据国家有关促进创新创业的文件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某些方面,如众创空间、创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形成协同。

2.1 专业教育弱化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中回避了创业教育,由于认识的偏误,无论是理工,还是人文专业均在专业教育中主观忽略了创业教育。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已经广为宣传,但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对此并不认同,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偏差。为了解高校师生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的认识,我们访谈了专业教师和大学生。访谈结果显示: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当问到“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对所在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被访谈老师80%均表示“没有必要”,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创业教育当他们想创业时可以自己做,创业时没法教的。

2.2 创业教育中忽视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中忽视专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现主要针对有创业意向或进行创业的学生,没有形成全员教育体系;师资不足,教师多为原来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教师转型而来,且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同时我们也发现,在高校中,创业教育多与就业指导结合在一起,而忽略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这一认识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在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往往由就业指导部门管理协调、师资由原有就业指导教师转型、创业教育偏重就业指导内容,认识与操作的误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造成了目标偏误。

3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我们在促进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WeWorkShop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We”是共建共享;“WeWork”是众创空间平台;“Workshop”是团队研讨式学习。

3.1 全过程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

从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改变原有的班级制,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组建“XX”众创空间,原有班级内各小组以创业项目小组的形式,改原有的班级管理为众创空间管理委员会和团支部,并讨论形成众创空间内部项目小组管理制度,这大大刺激了学生进行创业模拟和参与集体决策的积极性。众创空间内部定期进行创业项目头脑风暴会、项目演示会、创业政策宣讲会、小型项目实践成果汇报会等。当进入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要结合学生项目设计课程内容,同时众创空间孵化项目的重点为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有创新和创意的项目,如义工旅行、共享旅行、社交旅行、智能景点讲解、体验旅游、免费旅游、旅游分享平台等。当进行课程见习与实训时,与实践基地建立合作项目或共建众创空间,在旅游景区、旅游公司、地方众创空间合作成立各种形式的共建众创空间,如XX景区大学生众创空间或创业项目小组,XX县大学生众创空间或创业项目,并逐步形成众创空间联盟与众创空间共享平台,具体如图1所示。

3.2 We——共建共享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优化不仅仅是观念和内容的融合,还包括机制创新。高校应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把各方进行整合,打造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实训、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进行了共建共享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入学教育与职业定位——创业指导——专业项目化——创业创新实践”的协同优化逻辑;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创业指导与创业实践”;在教学内容上,细化了专业课程团队项目化实训和创业项目模拟;在实践实训上,增加了自主创业、众创空间服务、创业项目孵化的方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专兼结合,校内外共享的方式。

3.3 WeWork——众创空间

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 Fab Lab创新制造实验室,自此,全世界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 2015年,李克强总理对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做出批示,肯定了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众创空间模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实验室或实训中心,更加开放,面向学生的兴趣和具体需求决定。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建立多种众创空间,如校内众创空间:设立大学生旅行社、酒吧、体验吧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众创空间,形成校内课程教学实训项目和基地。也可以建立校外众创空间。与大型旅游集团、酒店等合作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众创空间。转变原有的实习聘用模式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如旅游景区把策划、推广、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接待等形成项目库,把原来的游客接待中心划分一部分区域为大学生众创空间,进行定向订单的方式,向大学生创业团队购买服务。

因此,高校可以打造“专业或班级-学校-校地(企)共建”各级众创空间,以众创空间为载体的生态系统,将学生服务与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与实践创新等结合起来。对内可依托实验实训中心、创业训练基地,对外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企业或产业集群、行业协会以及地方政府,把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结合,在学生专业学习中不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新路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學习中形成新创意或创业项目。同时可以建立众创空间共享机制,专业或班级产生好的创意或创业项目可以推荐入驻学校众创空间给予政策与资金孵化支持,学校中凸显出的优秀项目可以推荐进入共建众创空间,获得更多更好的支持,从而形成众创空间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3.4 Workshop——团队研讨

众创空间内要有多个创业项目与创业团队。我们在教学中引入Workshop(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新的以团队探究式研修方式,在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培训中应用比较普遍,该形式有明确的目的性、协同性和交互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与创新,在创业培训与专业学习中都在普及。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形成项目小组,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中,调整项目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团队任务,并根据学习进度与专业知识深入学习,形成项目小组动态调整机制。因此,采用Workshop项目团队式学习既能够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

4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运行保障

4.1 人才培养理念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不再是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理念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都有出彩展示的机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形成的动能将不可估量,同时应该注意高校创业教育不能只注重创业活动开展与场地建设,不注重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只注重创业项目培育而不注重面向所有学生的创业教育。未来大学创业教育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面向所有专业学生,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思维与专业技术迸发创意灵感,抓住创业机会。

4.2 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保障

高校应建立起系统化的支持政策与保障,各高校应成立全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业教育中心,统筹负责全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工作。

一是建立各级众创空间管理与资助指导制度。对班级或专业、学校、校外共建的众创空间给予不同的评定考核机制,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或支持等;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典型,特别是基于专业能力进行的技术型创业或成果转化项目的表彰力度,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广播、网站等进行主题宣传;三是开设各级创业培训、创业比赛、创业项目孵化、展演、成果汇报等形式,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类与专业结合类竞赛与项目;四是提供创业公共服务,把原有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转向各级众创空间,从创业指导、成果转化、信息服务、项目开发、财务支持等进行系统整合与管理,对创业项目和众创空间进行全力支持。

4.3 师资队伍共建共享机制

众创空间生态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创业师资。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起“共建共享”,利用校内外资源,创业师资主要来源于校内创业导师、创业创新团队、校外企业导师、风险投资者等。所谓“共建”是专业教师,借鉴德国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以管理类专业教师为主,就业指导和经过创业培训的辅导员为辅助,并且外聘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和政府相关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使一些企业家作为全职创业指导师,特别是一些卸任的企业高或政府官员等;同时选取部分教师到企业担任企业服务或管理人员,挂职锻炼交流,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建模式。所谓“共享”是建立双向共享交流模式,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的同时,与学校教师组成联合课题或项目小组,共享双方生产与技术中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案;校内外教师之间的共享由创业教育中心,学校支持各院系教师与创业教育中心进行理论研究、创业课程教学、创业项目指导等,并定期开展创业教育专题讲座,研讨会、教学改革主题研讨等,提高校内外、专兼职双师型队伍的能力水平。

4.4 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与文化建设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开展创业活动,营造优良的创业文化氛围,在专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服务社会的理念,倡导容忍失败、宽松自由的创业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另外,应用型高校应该在鼓励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形式各样的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活动和创业训练,以及创业实践。在学生综合考评中,加大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比重,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优良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5 结论

在高校应用型转型过程中,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针对创业教育中忽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中弱化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创造性提出构建WeWorkShop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融合,从而在培养学生应用型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文希望通过该模式的构建与运行,能够为加快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转型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为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提供某些智力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2]郑琦.共生理论视角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2).

[3]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4]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5]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6).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