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像

2019-07-15姚情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9期

姚情情

摘 要: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像、雕塑人面陶器,对研究新石器时代人们的信仰、崇拜、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增添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翁牛特旗博物馆;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像

在翁牛特旗文物普查期间,翁牛特旗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像。据了解,该陶塑人像出土于翁牛特旗境内。陶塑人像仅存头部及上半身,下身缺失,残高5.7厘米,最宽处4.2厘米,厚2.7厘米。陶质为夹砂陶,陶色为褐色,捏塑而成。面部呈倒三角形,前额较短,双耳残,留有穿痕,眼睛戳成凹坑,鼻微隆起,嘴呈深窝状,头顶较平,留有两个对称小孔,可能用来插羽毛或茅草。宽肩,胸前双乳突出,一手置于腹部,手指用刻道表示,另一手部残缺,背面颈部贴塑泥条,有对穿孔,用以穿绳捆绑。可以看出,这件陶塑人像采用捏塑和贴塑手法塑出人形,再打磨烧制而成,虽下身缺失,但从人像特征看,应为女性(图1~图3)。

这类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像在翁牛特旗不是首次发现,在2006年翁牛特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中,翁牛特旗普查队在广德公镇铁匠炉村少郎河南岸一处红山文化遗址采集到一件陶塑人面像。这件陶塑人面像仅剩头部及颈部一段,残高4.7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陶质为夹砂褐陶,捏塑而成,面部近方形,额头较平,用压印细条纹表示眉毛,眼睛戳成长条凹坑,鼻微隆起,嘴部似凹坑状,两耳残缺,头顶有残缺痕迹,疑有发髻或冠饰[1](图4、图5)。

翁牛特旗博物馆还有一件新石器时代雕塑人面陶器——雕塑人面彩陶豆。豆为泥质红陶,口沿外侈叠成双层,上层口径17厘米,下层口径20.4厘米,上、下两层口径相距2.3厘米,底径9厘米,腹径20.8厘米,高18.2厘米,深腹圆底,器柄呈喇叭形,圈足较矮。陶豆残,修复。器身主体绘有红、黑两种色彩的几何形图案,口沿下方及柄部各绘三匝黑彩弦纹。腹部外壁塑有对称的人头形器钮,人面部塑造细致,戳刺出双眼及口部,耳部位置有对穿孔,鼻梁隆起捏塑而成。一侧人头形器钮未粘接修复,一只眼眶内还嵌有表示眼球的陶珠粒(图6~图8)。

从赤峰地区以往发现的陶塑人像研究成果上看,以上2件陶塑人像、1件雕塑人面陶器也应与史前一些祭祀活动有关。在原始社会里,先民把它们神化了,相信它们具有主宰自然、消除灾难、扶助众生的能力[2]。雕塑人像不仅以个体形象出现,还出现在当时人们生活所用的器皿之上,作为器物附饰雕塑,重点突出表现。这说明独立的人物形雕塑和雕塑人面陶器不是原始先民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具,而是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祭祀时使用的器物。原始先民认为自己的先辈去世后灵魂是永续长存的,祖先的神灵是恩泽福佑后代子孙的,他们将自己的祖先偶像化、形象化来加以供奉和祭祀[3],虔诚地跪拜,祈求自己的夙愿得以实现,是祖先崇拜、天神崇拜、沟通天地的产物。它们的发现为认识、了解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新石器时代人们的信仰、崇拜、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究雕塑艺术的萌起阶段增添了新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庞昊.翁牛特旗发现红山文化时期陶塑人面像[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2).

[2]佚名.“金陵先祖”陶塑人面像[J].南京史志,1996(6).

[3]王曉婷.中国史前女性人像雕塑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