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就是最好的人设
2019-07-15朱湘源
朱湘源
【摘 要】在大众娱乐时代,综艺节目已成为全民热点话题,作为节目策划方,尤其对于选秀类(含偶像养成类)和脱口秀类综艺,如何选择和定位节目嘉宾/导师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剖析网络综艺《奇葩说》的嘉宾配置策略看到,节目若只是通过嘉宾人设的差异化、互补性定位来增加看点和平衡矛盾已无法满足日渐精明的观众,而是应在嘉宾选择之初就充分考虑嘉宾自身特质与节目特性的反差性、以及节目所需人设定位与嘉宾本真个性呈现的一致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契合用户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节目和嘉宾自身的口碑、流量双提升。
【关键词】综艺节目;人设;奇葩说;嘉宾配置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81-02
无论喜欢与否、愿意与否,我们已身处娱乐当道、流量为王的时代。其中综艺内容制作和传播的爆发式增长既可视作这个时代业已来临的宣告和结果,更可视作一路加剧催生这个时代进入极盛的重要推手和原因。在Baidu搜索“综艺节目”显示相关内容逾23,100,000条,而综艺节目数量(包含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高达4988个,其中仅2017年内开播的全新节目就有近300个之多。
当观众准备挑选一个综艺节目来度过放松的周末夜晚,会发现面前起码有好几百个选项,而根据网络调查的数据,我国观众一整年下来最终能观看到的周播综艺节目平均为4-10個(周播节目一般按“季”播放,每季持续2-6个月不等,当季全部期数播完后观众会按兴趣寻找新节目),可想而知观众必经一番选择困难,而众多节目更是要经受一番炼狱般残酷突围方能呈现于观众眼前。
目前头部综艺节目中数量和流量最大的类别集中于真人秀、才艺选秀类(含偶像养成类)和脱口秀三大板块,最近两年轮番登顶流量榜塔尖的综艺节目如《明日之子》《创造101》《吐槽大会》《奇葩说》等越来越多来自选秀类和脱口秀类,而这两类节目设计上的最大共同点就是:都以“选手”身份的竞争/竞演主体搭配若干承担点评和选拔职能的嘉宾/导师(部分节目还会适当辅以场内外观众的互动及票选)来营造节目主场景,以赛制悬念和节目中各角色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不断产生关注话题,实现持续把节目进程向纵深推进以及持续升级传播广阔度的最终效果。
去年“企鹅智库”发布了一份针对全国综艺观众的行为洞察报告,直观展示了我国综艺市场的一些新变化和综艺用户的差异喜好。其中关于“你会因为哪些原因选择一档综艺节目”的统计结果显示(详见下图),“节目嘉宾/导师”是仅次于“节目内容或类型”的第二大重要因素(注:节目本身原因排首位肯定毫无悬念和理所应当),且在19-25岁90后新生代中有高达62.4%的人表示会因为嘉宾/导师来选择节目。这足见一个综艺节目若要获得成功,选对用对嘉宾/导师是多么关键的一步,而制作单位在节目策划过程中对嘉宾/导师的配置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更是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跟众多综艺节目里的嘉宾/导师“被安排”为互补或反差的人设定位以获得冲突性的情形不同,《奇葩说》里的导师们自带矛盾属性,亦可说他们只需展示真实自我就基本等同于呈现天生互斥性。这层先发优势使得即使在众多极其挑剔的资深综艺狗眼中,最不讨喜的节目套路感被消弭至了最低。
《奇葩说》主持人马东也兼具了导师职能,除节目流程和场控需以他为基点来推进、完成以外,他加上蔡康永、高晓松构成了节目的核心导师三人组(金星、罗振宇等名人也参与过其中某一季录制因影响较小在此不予展开分析)。除了那十几、二十个让人无法描述的奇葩选手独辟蹊径的辩论方式具有吸睛度以外,核心导师的精彩表现及互动火花也是热搜常客。到今年第五季节目随着薛兆丰和李诞的加入,导师们自带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层次更丰富、化学反应更奇妙的“矛盾生态”,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视角的来剖析其多重矛盾性。
导师气质跟节目气质的矛盾性。
这一点尤以薛兆丰为最,他是含金量100%的知识精英,是曾师从于诺贝尔得主的经济学权威,知名北大教授和学术专家,这些鲜明特质跟《奇葩说》这档网络综艺里“不正经”的野路子味道简直南辕北辙。薛教授在节目中的表现也多次证明,对于一切娱乐圈的动静和消息、对所谓潮文化和网红表达体系,他几乎处于盲聋哑状态。问周冬雨是谁他摇头说没听过、问男生求生欲是什么他秒变茫然脸。看到一向凌厉的高精尖专家突然变“蠢钝”了,观众们不禁莞尔,薛兆丰也因在节目中的真实、因为自身气质与节目气质的反差萌而吸粉无数。
去年大热的《国家宝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是一档文博历史类节目,却邀请了一些演艺小鲜肉担任守护嘉宾讲述和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介绍背景知识。除了希望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通过传统文化历史节目定位与潮流时尚明星身份之间的直观差异带来更具期待和冲击的节目效果,应该也是制作单位如此策划及确定嘉宾人选的主要目的。
第二,导师气质之间的矛盾性。
先来看一个有关李诞的片段,有一期他先凭直觉选了正方,听蔡康永说完觉得很有道理立马改成反方,中间觉得好玩奇袭了一下颜如晶,如晶回了三句之后他又被说服再次改回正方。通常情况下,导师们一旦做出了持方选择,剩下的就是竭尽全力去自圆其说,就是一路把自信和坚定挂在脸上,这是所谓精英们一以贯之的进取心和责任感驱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辩论规则底线的遵守。而李诞这一系列东倒西歪的无厘头表现,着实让一帮老人家(李诞89年生人,其他导师均为60后)新奇不已、捧腹不止,他没有任何明星包袱,被说立场不坚定没啥大不了,在选手面前怂掉也没啥大不了。
还有一期辩题是“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个?”,连凡事都讲求效益效率优先的薛教授也选了更加政治正确、更加富于理想情怀的“低薪很喜欢”,只有李诞毫不犹豫选了“高薪不喜欢”。阐述原因时他没有任何大道理,更别说旁征博引地从人类文明史谈到科技日新月异的改变,只是丧丧地、淡淡地说先解决好眼前的生活和经济基础比较重要。很多网友表示在那一刻,完全原谅了李诞之前几期粗暴打断前辈导师发言的轻浮和粗鲁。屏幕中那个略显消极和无奈的草根名人,何尝不是屏幕前只顾得上过好卑微生活而顾不上时刻体面的自己呢?
观众至今还会津津乐道一个蔡康永和李诞的互动场景,蔡问李“《吐槽大会》是你第一个策划的节目吗?”李稍做犹豫答“算是吧。”蔡笑里藏坑地追着调侃“所以等于是你初出茅庐的第一个节目就打败了马东在电视圈修炼了几十年做的节目?”李话到嘴边咽了下去转而眯眼笑起来说“哎,你说巧不巧?”卑微久了不惯傲气、没敢直接承认,可毕竟自认有才不想无趣、又不甘谦让。全都是与生俱来的、赤裸裸的真实人性,无须设计,也无法设计。
当我们把《奇葩说》第五季几位导师的主要特质简要标示于下图之后不难发现,不管在理性与感性的两极(如薛兆丰vs蔡康永),精英出身与草根出身的对峙(如高晓松vs李诞),钢铁直男与弯弯暖男/男闺蜜的审美观念pk(如高、马vs蔡),都有旗帜鲜明的代表人物,而最难能可贵的正是他们脑门上的标签并非节目刻意粘贴之,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自带这些标签才被节目选中。
而反观其他综艺,如近期开播的《我是演员》,节目中三位导师章子怡、徐峥和吴秀波的同质化程度就非常高,他们的年龄相仿、专业领域一致,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也经常高度相似,却要在节目中有意又尽量不着痕迹地扮演或“严厉毒舌”或“承包笑点”又或“中庸圆场”的所谓鲜明个性,每期必上演“你刚做黑脸了我就做一下红脸”的把戏而不至于让某位选手太没面子。如此一来,导师难免为了呈现好节目组设定的角色要求,说着别扭的话、做着拧巴的规定动作,让观众和网友们大跌眼镜,不少粉丝也惋惜地表示:“点评选手不走心的时候自己能先真诚一点不?”明星、名人上个综艺却把之前好好的人设给弄崩了,得不偿失。
尤其当观众们最初的新鲜感一旦过去,无论节目如何极尽其能事地制造波折和大肆煽情,他们都会很有把握地预见到:导师们最终都将根据事先的分工和定位、心照不宣地平衡点评和选角结果,悬念是什么?不存在的。他们心里无比明白:《奇葩说》里那种导师们一时兴起莫名其妙全部站到反方、导师A只是纯粹为了跟导师B搞对抗而杠精体质发作就临时倒戈的過瘾情况,在这里也肯定是不存在的。
毕竟当今再不懂事的观众也是懂点套路的:“下班后的两小时,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我打赌这文末带着某大师音频课的购买链接;“不好意思,今天我要给这个绝世渣男洗白”,不好意思我看一眼就知道这是男士剃须洁面产品的软文;“原来爱情最美的样子,就是富察皇后的样子”,好吧我这次有点拿不准你们要推销的到底秦岚用过的面膜还是口红……再回过头客观来看待《我是演员》中后期的节目,选手们的表演水准、节目流畅度以及导师间磨合情况等各方面都较刚开播时更胜一筹,so what?收视率仅在开播前几期因宣传力度和话题新鲜度而短暂飙升后便持续大幅走低已然昭示了一切:自古套路得人心——保质期超短的人心罢了。
叔本华曾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阐述过所谓“第三种悲剧”,界定其为美学意义上最高级的悲剧,这种悲剧当中的不幸,仅需由剧中人物彼此地位和关系的不同造成。任何对于冲突的安排和对宿命的渲染都显得刻意且多余,即便所有角色都只是一如平常的自己、都只处于普通情境之下,矛盾、灾祸甚至毁灭也将自然而然地发生,旁观者却不能说他们当中到底有谁做错了。虽不至如上述情形般吊诡,《奇葩说》的导师配置倒也真是颇具这“第三种悲剧”之风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