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找到你》中的女性“双重角色紧张”困境
2019-07-15高军梅
高军梅
【摘 要】影片《找到你》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揭示出中国城乡女性所面临的“双重角色紧张”的共同困境,即“母职与职业”双重角色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困境的产生,是由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作为建构社会性别的技术因素,电影媒介并没有对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加以批判,只是把目光投注在对女性个人悲剧命运的关注上,而且女性在影片中的媒介再现仍然是刻板形象。女性只有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打破原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性别结构,改造不平等的性别机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性别平等。
【关键词】找到你;媒介与社会性别;女性形象;双重角色紧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75-02
2018年国庆期间上映的女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找到你》,豆瓣评分高达8.0,被誉为“口碑之作”。电影宣称“主打女性情感,呈现坚韧母爱”,让很多女性观众特别是母亲观众感同身受。在笔者看来,影片揭示出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身处城乡与地域区隔中的女性所遭遇的“双重角色紧张”的冲突与困境。本文试图借鉴“媒介与社会性别”的理论视角,分析影片主要呈现出的“保姆孙芳”“律师李捷”“全职家庭主妇朱敏”三位女性形象,解读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母职与职业”双重角色紧张的现状,探究其冲突与困境的产生。
一、“媒介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气质
作为当今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重镇,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致力于“把传播现象与传播结构遮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放置于支配与从属的社会结构问题的分析之中,希望解构媒介再现的社会性别平等的种种迷思,揭开媒介与当权者缔造的托词与宣传真相。”[1]
所谓“社会性别”(gender),在英语中本指词的阴阳性,用以区分从解剖学角度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 (sex)概念,意在说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2]
依据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机构等各方面既相互区分又共同合作,从而交织成一个父权制统治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男性被生产出阳刚、理性、好胜的男子气概;而女性则被生产出阴柔、感性、顺从的女性气质。不同特质在这一网络中构成一定的等级秩序:阳刚优于阴柔、理性管理感性、好胜统治顺从。”[3]
二、影片《找到你》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找到你》主要塑造了三位相互区别而又互有交织的女性形象。她们同时面临着“双重角色紧张”的困境,即“迫于外界压力必须在家里扮演扶养和持家的双重角色,导致她们疲惫不堪的感觉。”[4]在影片中,这种“双重角色紧张”则体现为现代女性普遍陷入“母职与职业”的冲突与矛盾中。
(一)孙芳:身为家庭主妇和母亲的女性刻板形象
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先驱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在她的经典著作《女性的奥秘》中指出,“妇女的迷思指的是女人的自我实现就是做一个家庭主妇和母亲。”保姆孙芳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家政女工的刻板形象。怀孕及生产期间,进城务工的她辞去工作,做全职主妇,不幸遭遇丈夫的家庭暴力,继而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无奈女儿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由于丈夫酗酒赌博、不负责任,她只有走上社会,承担起“抚养和持家”的重任。
她衣着朴素,性格卑微,但勤劳善良,深得女主人李捷的信任。但以她作为家庭保姆所取得的微薄收入,虽基本可以维持生活需求,却难以负担女儿高昂的医药费。为此,她不得不去酒吧做陪酒女。这时,作为柔弱女子孙芳救星的张博出现,虽然他以借高利贷谋生,但却真心实意地爱护孙芳,帮助孙芳解决女儿的医疗费问题。作为回报,孙芳以身相许。当孙芳过失杀害前夫后,也是第一时间通知张博帮她善后。这一切都体现出进城务工女性在传统社会性别结构下的屈服与顺从。
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表现为“社会地位上的‘男主女从,社会分工上的‘男外女内,角色规范上的‘男强女弱。这个性别结构表示了男女间支配和服从的权力关系。”[5]
然而,当女儿珠珠因被欠费赶出医院,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去世后,这位善良而又隐忍的母亲选择出走反抗。她抱走主人家的孩子多多,不仅是对多多“抢夺”珠珠床位的报复,而且要卖了多多帮助张博还清高利贷欠款。
她的悲剧注定无法避免。一方面,她虽然暂时脱离了农村的社会性别等级制度,服务于都市家庭的家务劳动增加了经济收入;但另一方面,她又进入都市家务劳动市场化与经济现代化的社会性别制度中,不仅受制于性别等权力等级结构的压制,而且与都市职业女性之间的劳动分工必然蕴含着城乡之间的鸿沟、女性气质差异和阶层等级。因而,在面对警察的围追堵截、李捷的下跪恳求时,她良心未泯地放回了多多,最终选择跳海自尽以求解脱。
(二)李捷:兼顾职业女性和母亲的双性化人格形象
律师李捷,则是一位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女性形象。所谓“双性化人格”,指“个体跨越性别限制而自由地选择发展个人综合性人格特征,这其中既包括有所谓的男性特质,也包括所谓的女性特质,能够达到‘刚健与柔弱混合,威凛与妩媚并存。”[6]
她內心柔软,外表刚强,作为传统社会性别结构的反抗者,她毅然决然地与前夫争夺女儿的抚养权,经济独立而又思想自由,受过良好的教育,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使得她完全可以摆脱对前夫的物质和精神依赖,以独立昂扬的姿态自由地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母职与职业”双重角色的紧张让她疲于应对。她请保姆孙芳帮忙带孩子,承担部分母职的角色。在女儿被孙芳拐跑后,她内心极度懊悔和崩溃,还要遭受前夫和婆婆等人的指责与质疑。
在她身上,“女性气质”所强调的诸如感性、温柔、善良、有同情心等,与律师职业应具备的诸如理性、果断、独立、公正、硬心肠等品质相冲突。影片开始,在一桩“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案件庭审过程中,李捷据理力争,帮助男客户从一位全职家庭主妇的手中抢夺孩子的抚养权。而法庭外,在面对这位母亲的质问时,她也表现出了深深的无奈与同情。
幸而,李捷被拐卖的女儿最终失而复得,这似乎意味着电影对她的这种“双性化人格”较为认可,李捷意识到自己的天平应适当地向母亲角色倾斜,只有巧妙地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生活才能幸福美满。
(三)朱敏:作为全职家庭主妇的女性牺牲者形象
影片还间接塑造了一位作为全职家庭主妇的女性牺牲者形象——朱敏。她从名牌大学毕业,为照顾孩子而辞职回归家庭,换来老公有恃无恐的出轨。老公背着她转移家庭资产后,与她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在法庭上,声嘶力竭的朱敏,却因为长期带孩子造成的精神抑郁和没有抚养能力一度被驳回申请。对生活失去所有信念的朱敏,选择轻生,幸而被及时救下。
作为对方辩护律师的李捷,在经历女儿丢失的事件后,二审时违背职业道德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建议法庭把孩子判给朱敏。但法庭应当不会把孩子的抚养权判给朱敏,因为她精神抑郁且没有稳定工作,从精神和物质上都无法抚养孩子正常成长。朱敏的悲剧,看似是个人选择的悲剧,实则是由社会性别的不平等所导致。
三、女性“双重角色紧张”困境的产生
影片结尾,李捷道出了所有女性的心声,“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会有人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女性所面临的“双重角色紧张”困境,体现了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归根结底,是由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虽然为家庭创造了私有空间和消费服务的可能性,但同时又造成市场效率要求和家庭哺养功能之间的尖锐矛盾,为家庭带来种种压力。这种焦虑和无助感,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强化了家庭的抚养和安抚功能,增强了家庭分工合作的必要性。
由于已婚女性在市场转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家庭状况各异,导致她们的家庭性别角色出现了多元的选择。她们可以选择做全职家庭主妇,或家庭工作兼顾,又或向工作/事业倾斜。但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对女性的角色选择仍具有规训和劝导作用。因而,三种家庭性别角色势必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教授凡·祖伦(Liesbet Van Zoonen)认为,“媒介可以被视为一种建构社会性别的(社会)技术,它们调整、修整、再建构和生产各种具有规训作用的、相互矛盾的文化方式来表现社会。”[7]
作为广义上的大众媒介,电影也是一种建构社会性别的社会技术。尽管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城乡女性的生存现状和艰难处境,呼吁社会关注女性尤其是母亲的“双重角色紧张”困境。但为了突出强调主要的女性形象,影片过分削弱了与她们相关的男性的出场和表现。在影片《找到你》中,除了孙芳的男朋友张博出场时间略长(但与三位女性形象相比仍相差甚远),李捷的前夫、朱敏的丈夫出场的时间都极为短暂。而在男性仍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不可能脱离男性而独立存在。相反,男性甚至会对女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影片没有对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加以批判,只是把目光投注在对女性个人悲剧命运的关注上。
与此同时,女性在影片《找到你》中的媒介再现仍然属于刻板形象。无论是保姆孙芳,还是律师李捷,抑或是全职家庭主妇朱敏,都没有摆脱媒介所建构的女性刻板形象的烙印。
社会性别平等不可能只在个人层面上达成,女性首先要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然后打破原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结构,改造不平等的性别机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性别平等。有学者指出,政府应将社会性别平等的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制定有效的、操作性更强的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政策,将托幼、养老、家庭服务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通过大众传媒和宣传倡导与培训,支持男性分担家庭责任,形成男女平等分担社会和家庭责任的社会文化氛围等。
参考文献:
[1]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5.
[2]姜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9):15.
[3]張成华.论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性研究及其争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7(2):144.
[4]左际平,蒋永萍.社会转型中城镇妇女的工作和家庭[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18.
[5]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22.
[6]温乃楠.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33.
[7](荷)L.van Zoonen著.曹晋,曹茂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