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及教学策略

2019-07-15俞晓云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事例文体观点

◇俞晓云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文章,叫作说理文。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不大,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一共五篇:四年级出现第一篇说理文《说勤奋》,五、六年级每学期一篇,分别是《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小学阶段的说理文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说理文教学又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好好思考的问题。

一 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要正确解读说理文文本,合理发挥说理文教学的功用,首要的是准确定位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角色。

1.讲清一个道理——人生导师的角色。

顾名思义,说理文就是说明道理的文本。所以说理文的第一个角色就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任务是向学生传递做人为学的道理。

苏教版五篇说理文的题目揭示了文本探讨的主题,《说勤奋》《谈礼貌》《学会合作》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这些文章都向学生传递着为人处世、学习工作的道理,这对于正处于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编者是根据一定的单元主题选编课文的,说理文与其同一单元的其他文章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相关度,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就和同单元的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组成了“百折不挠”这一主题单元。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有了其他课文的辅助,说理文中道理的传递就更为通畅,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把握文体特色——语文教师的角色。

说理文有着极其鲜明的文体特征,而要把握其文体特征,必须先对说理文的文体进行准确界定。

有些教师主张把说理文纳入说明性文章的范畴,认为说明性文章可以分两类:一类是说明事物性状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明文;一类是说明事理的文章,简称说理文。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说明文中“说明事理”说的是事物的原理而不是道理,说理文绝不是说明文的一种。课标中有如下表述:“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性文章是和说明方法相关联的,而说理文说的是“理”,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用的是论证方法。

从说理文的表达特色来看,它与议论文同出一脉。不同之处在于说理文说的一般都是为主流价值观认可的“理”,而议论文议的题更多了一些思辨性。对小学生来说,由说理文阅读入手,进而接触、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色,符合他们的能力特征。

明确了说理文的文体,就可以从说理的层次性、说理的方法等方面去把握其特有的文体特色,使说理文教学呈现出浓郁的语文味。

二 小学说理文教学的策略

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篇数不多,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事情,而要做好这件事情则需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1.立足课标,基于学情,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些要求虽不是针对说理文教学而定的,却是对阅读教学的普遍性要求。结合说理文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制订说理文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要明理,二要得法。不同学段的说理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具体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

先说明理,即让学生明白说理文说了什么。教师要把“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主要内容”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以四(上)教材《说勤奋》为例,学生通过学习,要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此为中心论点)”,这个道理学生只要抓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就能明白。而六(下)教材《学会合作》,学生要想全面把握作者要讲的道理,仅关注开头、结尾已经不够了,还需关注每一个事例后面小结性的文字(即分论点)。可见,编者在选编说理文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内容的把握来看就有一个难度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最终达成“把握主要内容”这一目标。

再说得法,即让学生知道说理文是怎么说的。这是说理文教学的另一大教学目标。不同的说理文在表达的顺序和说理的方法上有其独具个性的地方,但也有这种文体共性的特点。教师研读文本要“深入”,但教学时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浅出”,最终使学生习得“说理之法”。如:说理文都用到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的是什么例子?这些例子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不同的说理文在举例时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带着问题研读,对举例论证这一方法就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了解了。

2.前后勾连,整体设计,有序确立重点难点。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不能把文本割裂得支离破碎,而要从整体入手。其实,不仅在进行单篇文本的教学时需要有整体意识,而且对于某类文本也要有很强的整体意识。

有的教师在教说理文时,每次眼中都只有当下这一篇文本,于是,从四年级的《说勤奋》开始,教师就讲说理文要紧扣观点,多角度选择事例,到了六年级的《学与问》,还是在讲要紧扣观点,多角度选择事例。教师无视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能力,无视不同说理文之间的关系,说理文成了湮没在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体系中的散珠。

小学阶段的说理文教学可以视作一个整体,教者要统观说理文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前后勾连,比较异同,有序确立教学重难点,将散珠穿成项链。

教学苏教版中的五篇说理文时,除明理之外,与得法有关的重难点可以这样进行整体设定:

课文 教学重难点《说勤奋》 了解说理文的一般结构,知道为了增强说理文的说服力,要紧扣观点,多角度地选择事例《滴水穿石的启示》知道从正反两个角度选择事例,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知道说理文中的事例在写的时候要紧扣观点,语言简洁,并在言语实践中尝试练习《谈礼貌》 明白说理文中的事例要简要,但这篇文章有详细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是因为说理的需要。写法是为写作目的服务的《学与问》 学习并运用说理文中借助比喻、引用以及合适的关联词形象、准确、有序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合作》 知道说理文的一般结构和写法,仿写简单的说理文

如此,将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说理文当作一个整体,合理分解说理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对说理文的文体特征会逐步清晰,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3.比较发现,尝试运用,习得基本说理方法。

小学阶段的说理文虽然说的“理”各不相同,但说理的方法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学生在接触了一些说理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内容前后比较,也可以将几篇说理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说理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并尝试着模仿、运用,最终习得基本的说理方法,完成相关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

比如,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出现的三个事例。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短的几十字,长的百十字。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最终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数十年“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最终绘画技艺“炉火纯青”。三个事例尽管字数不多,却简明扼要,极具概括性,紧紧扣住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实现理想”这一观点。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说理文中的事例不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是为“说理”服务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所以字字句句都要扣住观点(即中心论点),力求简明扼要。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学着写一两个类似的事例,在言语实践中运用习得的写作方法。

和列举事例相比,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小学生来说更具难度。教师在教学《学与问》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研读作者是如何表达观点的,并联系旧知,找到规律。如《学与问》中首尾均用了比喻的方法,联系旧知,会发现《说勤奋》《谈礼貌》中也有这样的写法;《学与问》在表达观点时引用了俗语,联系旧知,会发现《说勤奋》《谈礼貌》中或引用了名言,或引用了俗语;《学与问》在表达观点时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关联词,联系旧知,会发现《说勤奋》《谈礼貌》中也是如此……学生在比较中知道:用上比喻可以形象、贴切地表明观点;适当地引用名言俗语往往可以增强说服力,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恰当运用关联词可以使表达更严谨,更具逻辑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选一个话题,用上这些方法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以致用。

总之,准确定位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角色,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有限的说理文教学就能让学生得到满满的收获。

猜你喜欢

事例文体观点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观点
“例”后有“析”方可取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