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效果对比
2019-07-15戴建明张华冯斌
戴建明 张华 冯斌
(中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100)
骨盆骨折在骨科比较常见,目前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研究发现,不同手术方案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次将对骨盆骨折患者手术中分别采取髂腹股沟入路以及改良Stoppa入路,对比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0例骨盆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经过CT、MRI等检查并得到确诊,无手术禁忌证。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2.83±9.86)岁。对照组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2.09±10.64)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髂腹股沟入路,常规麻醉见效后,取仰卧位,于髂脊前适当位置作切口,分离髂肌、斜肌腱等附着点,暴露腹股沟环上方以及骶髂关节前方,完全分离腹股沟神经、圆韧带、精索,切断联合肌腱、腹直肌鞘,暴露髂骨翼、髋臼前柱以及四边体。观察组患者采取改良Stoppa入路,麻醉后取仰卧位,钝性分离并牵拉腹膜前间隙以及耻骨腹直肌,找到并结扎动脉、闭孔动脉,打开髂腰筋膜,向内侧牵拉相关脏器,同时向外侧牵拉下腹壁肌、髂腰肌,充分显露耻骨结节、前骶髂关节等部位,选择髂骨翼侧入路作弧状切口。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创伤性关节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观察组 35 177.26±27.94 13.22±1.45 123.54±20.20 14.63±1.35对照组 35 298.64±30.58 20.85±2.50 187.36±34.34 20.08±2.40 t - 17.336 15.619 9.477 11.709 P - <0.05 <0.05 <0.05 <0.05
2.2 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发生率2.86%;对照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腹股沟疝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17.14%,差异显著(χ2=3.97,P<0.05)。
3.讨 论
骨盆髋臼骨折发病机制复杂,属于高能量骨折损伤,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包括耻骨中部骨折、联合骨折等。患者骨折后,由于肢体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临床上常采取骨折复位、置入钢板等方法治疗,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愈合畸形等发生率[1]。在手术入路选择上,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均认为,改良Stoppa入路可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可充分暴露术野,方便手术操作,且内固定放置简单,能够降低术后神经血管损伤风险。以往有研究显示[2],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12%,而传统入路治疗患者的优良率仅为75.61%,充分显示了该入路的应用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改良Stoppa入路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髂腹股沟入路,患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时间更短,且并发症更少,与以往的相关研究可相互印证。以往有研究显示[3],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患者腹壁疝、术后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患者,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入路不仅能够保留传统方案的优点,同时还能够充分暴露四边体,有利于保护术区的神经和血管,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此外,手术时间缩短后,切开组织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也随之缩短,对控制手术风险具有积极意义。但应注意的是,改良Stoppa入路也存在一定局限,例如腹直肌、腹壁脂肪可能影响术野暴露,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确保手术安全性。同时,为提高术后恢复效果,应在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并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制定康复训练方案,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避免再次发生盆骨骨折。
综上所述,在骨盆骨折手术中选择改良Stoppa入路可提升手术效果,提高手术安全性,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