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阈下无锡产业升级策略思考
2019-07-14倪佳瑜中共湖州市委党校
倪佳瑜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
一、完善培养机制
本着培养一流工匠的目的,构建双元制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培育一批又一批满足和适应现代产业要求的新型工匠。新的时代呼唤着“大国工匠”,我们必须对原有的职业教育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使工匠精神植根于职业教育之中。纵览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在现代学徒制基础上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可试路径。这种双元制和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既发挥了学校集中学习的优势,又最大程度的做到了在实习中传承技艺,而且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完善培养机制,主要从企业面入手。第一,要充分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这里的“师父”主要指的是拥有高超技能的企业工人。职校学生在完成学校的基础课程后进入企业实习,这一阶段的学业主要由师父来指教。从职业生涯的维度来看,师父在传授技能的同时,也会把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为学生的职业品质。比如通过对一个零件加工的高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对细节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严格按照规章和流程来工作的严谨态度。从社会心理的维度来看,师徒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时更是朋友甚至是亲人的关系。师父对徒弟的关心鼓励,会给徒弟带来极大的影响,而在这种社会心理维度下的教育会更富有成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激情。从角色模范维度来看,师父作为拥有高超技术、丰富经验和严谨工作态度的学习对象,在日常教学和沟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模范,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也有着积极意义。第二,要严格科学的制定实习考核标准。通过考核制度,来规范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和工作,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一是要严格规范作息时间,准时上下班锻炼了学生的纪律性,也使其养成守时的工作作风;二是对学生的实习工作的标准要高,考核要严格,使其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三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造,对于积极进取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粗心散漫的学生及时批评。
二、建立职业规范
本着使工匠精神社会化具体化的目的,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建立职前和职中礼仪。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离不开对职业的规范,只有严格落实职业规范,才能尽可能的使符合岗位需要的人才上岗。严格的职业规范,是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保质完成的重要前提。为了建立职业规范,必须要完善职业资格认证。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职业资格认证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存在着管理交叉和重复认证的现象。第二,部分职业资格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有些单位和组织,为了获得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的利益,盲目的扩大职业资质证书的种类,从而导致证书的泛滥。另一方面,部分职业资格的认定由于缺乏科学的标准,使得培训的技能不能跟上市场经济变化的步伐,从而偏离了企业的实际需要。第三,我国当前的职业资格认证存在着重理论,轻能力的问题。只通过书面考试来评判是否符合标准,对实践特别是操作的考查存在着不足。通过这样的程序培训出来的人员往往得不到企业的实际认可,职业资格认定的含金量也随之降低。因此,为了弘扬工匠精神,必须要对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机构的能动性。在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上,行业的种类实在是数不胜数,全部由国家来执行认证程序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应该充分依托行业的力量,建立由政府部门宏观把控,定期督查,行业协会负责的认证机制。
三、强化宣传引导
21世纪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主要就是体现在制造业领域,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国工匠”。因此,弘扬工匠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突出的意义。要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提高工匠的威望,改变现有的择业理念。中国在漫长的封建史上,是以农业为本。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儒家思想,更是把行业严格的按照等级区分。“士农工商”的行业等级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思想,使中国社会对工匠产生了偏见,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和发明创新往往被视为“奇技淫巧”。这样的观念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中国社会,家长和学生在择业的时候首当其冲就是选择“体制内”工作,公务员考试万人空巷的场景和工厂遇到招聘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充满着偏见,认为只有能力差的学生才会去接受职业教育,认为毕业了做工人是没有出息的体现。因此党和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转变社会的就业观念,提高工匠的威望。第一,要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转变“高分上大学,低分上职院”的传统录取方式,大力推进高校职业化转型,尝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扩大专业型硕士的招录比例,为高端制造业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第二,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工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在社会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其次,可以通过树立“大国工匠”的光辉典型,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工匠精神。第二,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让工匠精神被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所关注。可以充分发挥当下各种媒体平台的巨大影响力,通过“海选”、“颁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工匠精神深入百姓心中。
四、培育企业典范
精心培育一批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实业家,通过他们自身的经营管理和精神示范,让工匠精神成为无锡产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民生发展的命脉,制造业强则国家强。制造业的发展其实就是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培育企业典范,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工匠精神。透平叶片厂成立于1979年,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该厂大力实施升级转型战略,将技术能力建设做强、做专、做精放在首位,不片面追求市场规模和经济总量,而是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正是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该厂迅速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目前该厂生产的叶片代表着我国最高的制造水平,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不合格的“心脏病”,还成功出口欧洲,赢得了世界三大航空巨头之一的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为期十年的超级巨单,这也是世界三大航空巨头历史上第一次从亚洲采购高温合金转动件。如果说透平叶片厂的成功是在高端的新型产业,那么阳光集团的成功则是无锡企业在传统行业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工匠精神已经内化成为无锡这座城市新的城市品质,并为无锡制造在全球的“开疆拓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五、加强政策支持
本着保护工匠与优秀技艺的目的,制定相应保护和激励措施,如改善就业体系,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工匠职业威望。如果知识产权可以随意侵犯,那么就会大大打击企业追求完美的研发积极性;如果任由假冒伪劣产品肆意销售,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大打击企业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生产动力。无锡历史上就是一个以工商业为本的城市,“尚德务实、和谐奋进”是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数千年来,勤劳而又精明的无锡人世世代代践行着“务实行稳”的祖训,无锡这座城市才有了中国四大米市之首和“长江三码头”的美称。近代以来,无锡更是在以荣氏家族、唐氏家族和周氏家族为代表的工商界前辈的带领下“立志行远”,从一个江南小县一跃成为民国五大工业城市之一,产业工人和资本数量仅次于当时的上海和广州。工匠精神,让无锡这座城市的气质焕然一新,在近代化浪潮中迅速脱颖而出,站在时代的前列。近期有一则报道,称在苏北农村,有一架八十年代无锡县拖拉机厂生产的拖拉机仍然状态良好,从事着农业生产活动,无锡制造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值得后辈吴人继承和发扬。第一,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平竞争,减小行业差距,破除垄断行为。在竞争的状态下,企业生存的压力迫使其必须要提高生产效率,强化产品质量。第二,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和个人践行工匠精神。在经济方面,可以给具有高超技能的“大国工匠”颁发荣誉和物质奖励。我国历来存在着重视文化而轻视工艺的现象,从事科研和从事工艺的待遇差距非常之大。第三,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工匠精神”基金,给愿意进行创新研发的企业以奖励;也可以通过评选“无锡工匠精神”等活动,给予在锡企业中践行工匠精神的企业或者企业的个人以奖励,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树立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