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
2019-07-14阮梦晨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
阮梦晨 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
一、引言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征收了大量的农业土地,使原本依附于土地的农民被动地参与到市民化过程,然而,基于传统农耕文明所产生的知识、技能、观念和习惯,导致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往往会遇到多重困难和障碍,这也成为了妨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阻碍。有关部门统计,依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有研究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其中5000万以上的人既失地又失业。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丰硕,但在对策建议上主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认为应给予失地农民更多政策支持与制度保护和强调失地农民的个体努力,认为应更新观念进行个体奋争两个方面,但是对于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把政府政策、福利等送达到失地农民个体,如何帮助失地农民链接、利用各种政策、制度资源实现自身发展,即关于失地农民社会工作的研究很缺乏。
通过社会工作人员对周边失地农民的实地调研,拆迁安置居民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一是失地农民自身条件缺乏市场竞争力。拆迁安置居民的知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学历占大多数,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寥寥无几,这部分人不能匹配一般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而且具有手艺技能的农民比较少,能应聘上好工作的机会少。二是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失地农民人脉资源相对薄弱,能通过强、弱关系找到工作的机会少,而且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得用工单位的就业信息。三是就业观念落后,能动性不足。大部分安置居民希望工作地点就在家附近,且希望工作时长在8小时之内,然而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服务业存在普遍的加班现象。另外,巨额的拆迁安置款意味着一段时间内的衣食无忧,这降低了他们找工作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主动去找工作的安置居民很少。
二、社会工作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的路径选择
针对失地农民在找工作上的困境及其原因,本文采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与助人自助的理念开展探索性研究。
社区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主要方法之一,它是基于社区群体开展工作的过程,旨在帮助社区了解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利用可以利用的社区资源解决问题,从而使整个的社区力量得到强化,社区更加进步,社区成员生活的更加美好。
(一)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铺垫工作
开展了社区调研。界定问题与需要是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前提,社会工作在进驻社区之前就通过走访社区人物、街道官员了解社区的具体情况,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以便开展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通过社区调研不仅与社区有了初步的接触,也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更便于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社区调研是社区工作常用的一种介入手法,也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启动做了基础铺垫。
(二)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内容
社区宣传。调研发现,拆迁安置居民具有“等、靠、要”的思想,危机意识淡薄,文化氛围闲散,“坐吃山空”成为生活常态。面对目前安置居民整体就业率低和难以开展的岗位推介工作,需要社区宣传活动来引导拆迁安置居民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宣传内容围绕就业促进,目前开展的宣传依托的载体有:横幅、宣传海报、单页、短信平台。宣传频率1-2次一月。
资源链接与就业信息整合。就业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拆迁安置居民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根据安置居民的整体状况整合就业信息、链接周边符合居民诉求的企业资源成为社会工作介入居民就业的必要手段。在资源链接方面,社会工作者与周边包括物业、酒店、制造业在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用工联系,让他们把用工需求及时反馈。
开展社区活动。社区社会工作强调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注重计划性、整合性、发展性。开展与拆迁安置居民就业相关的社区活动,可以有效的满足社区居民就业方面的需求,社区活动可以将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进行连接有助于居民就业困境的缓解。另外,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不仅能发挥居民的潜能,更能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增加,这有利于社区的整体性进步。
三、结论与反思
社会工作实务在国内尚处兴起阶段。虽然关于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目前为止尚未找到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案例与文献资料。虽然开展的介入服务依照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支撑,但是从实务领域角度来看它是具有探索性,并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社会工作者在实际的介入过程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此外,社会工作认同障碍。拆迁安置居民基本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不知道社会工作者的具体职能,这种未知往往带来疑惑和戒备,不利于服务项目的推进,也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成长。其二,社会工作者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失落。由于社会工作经常碰到实际困难,且收入与社会地位并不明显,作为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社会工作者本身就可能不会认可社会工作的前景而滋生消极情绪,导致项目服务质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