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逍遥游”式空间观初探

2019-07-1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10044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逍遥游易经老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10044)

空间不仅是人生存与活动的“容器”,同样也是社会的产物,列斐伏尔曾说过:“它是‘每个人’手中持有的工具,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也就是说,它是某种权力的工具,是某个统治阶级的工具,或者一个有时候能够代表整个社会。”古人对空间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的,是对客观对象的时空特征、形式和结构的一种反映,并不是主观随意创造的。因而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没有任何神秘之处。探究中国哲学的典型人物庄子的空间观,是推进庄子哲学思想体系趋于完善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对当今空间正义问题的思考提供启发意义。

一、庄子空间观念的思想渊源

庄子以中国哲学独特的整体性辩证思维,对空间问题不断展开思考,提出对空间独树一帜的看法与深邃洞见。但是任何一种思想都必定有其渊源和基础,庄子的思想也不是无根之树,而是有其社会历史和逻辑思考渊源的,其发展过程既经历了对《易经》辩证思维的交融与吸收,又蕴含了对老子“道”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庄子是对《易经》辩证思维的交融与吸收

古人最初以“宇”表示空间,始于春秋时期。《易传•系辞》曰:“上栋下宇,以避风雨。”“宇”最开始作为“屋宇”出现,表示房屋四周延伸出的屋檐。之后人们观察苍穹,常常将天地比作房屋,逐渐演变为“天所覆为宇”的观念,“宇”的内在含义在这时就引申成“天穹所覆盖的所有空间”。古人在对天穹的不断观察中逐渐出现了空间这一模糊概念,并慢慢应用于方位之中。

《易经》之中的时间观念略显模糊不清,空间观念却清楚明确。《易经》将八卦与与八宫相结合,西坎、东离、南乾、北坤;东北为震,东南为兑,西南为巽,西北为艮,这样的结合架构出一个人与空间相互印证相辅相成的运作体系。卦辞之中与方位联系的语句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既济》中的“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易经》观天地之万物,将自然现象、人的行为与空间位置相结合,从而达到预示未来发展的目的。

《易经》虽成书较早,但是其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朴素的辩证思维,例如小大之间的辨证,泰否之间的辨证。《易经•泰》中所说的“小往大来,吉,亨。”正是是对小大之间的辨证,小的逐渐远去,大的逐渐到来,正是吉祥亨通的表现。卦辞之中既有舍小而得大的含义,也有君子为人处世应当亲贤远小的内涵,这种辨证思维揭示着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易经》不仅仅蕴含着对处事行为的预测,更多的是它包含着人与空间相结合的整体性观点。世间万物处于空间之中,顺从空间的发展规律。《易经》对天地空间运行规律予以高度重视,这也是《易经》成为后来庄子“逍遥游”式空间观重要渊源的原因。

(二)庄子是对老子“道”体空间的继承与发扬

老子是中国哲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诸多思想皆是以“道”为核心而延展生发的,自然以“道”来言明他的空间观。首先老子认为道本身具有空间属性,“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说明“道”既在空间上超越天地之“大”,也在时空上久远,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循环往复的。古人总认为天地在空间上很大,但是在老子看来,天地并不能同“道”相提并论,因为其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老子也将“小”表述为“道”的无限性,“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滋养万物而不受万物主宰,没有能让“道”顺从的事物。“道”蕴藏在世间万物之中,超越空间与物质的存在。

其次老子的道体空间观阐述了空间的无限性,老子从“道”的角度观测空间,其空间观念也体现着“道”的特性和本质。道是无限的,空间也是无限的。《文子•自然篇》引老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老子说,这就是时间。四方上下,包括一切方位和区域,老子说,这就是空间。空间作为“道”的体现,其本身包含着天地间的一切,同样是无限的。

最后老子的道体空间观阐述空间包含着物质的转化过程。“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经久不息的,这种循环同样体现在天地万物在空间中的不断转化。物质在空间中“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认为物质不断运动生长,最终又要回复它的本原。“静”便是这种本原,就是复归于生命本性,也是空间中的物质不断转化的自然规律。

庄子之“道”在继承老子观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延伸,主要表现出两种基本属性,其一,它是指超越事物“有”、“无”对立、即事物未形以前混沌未分的状态,他所认为的“无”不是老子那种否定的“无”,而是超越肯定与否定,即超越“有”与“无”的“无”。对老子“道”的重新阐释使得庄子对“道”与显示可能相对立的属性的认识趋于淡化,并由此而形成了庄子道德第二方面的属性:道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必然性。

二、庄子的“逍遥游”式空间观

庄子思想与老子属于同源,以“道”为核心,其空间观念同样与“道”密不可分。空间观念作为庄子讲“道”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作用是不断言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其关于“道”的思想与老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老子侧重“道”的本原性和道法自然的无为性,而庄子却是把“道”作为内心的玄妙境界,侧重“道”的本体性和普遍性。

(一)相对性的空间观

庄子倡导在现实中实现精神上的解脱,其境界可从《逍遥游》中初窥门径。庄子的《逍遥游》借助大鹏向南冥天池迁徙这一神话,引出空间的主体性思维。“且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空间本身的大小是相对于空间之中的物质本身,以物质本身为参照物的,以草作船飘荡在小水洼时,水洼对于草就是广阔的空间;以杯子作船时,小水洼就是狭窄的、不足以使杯子漂浮的空间。庄子的空间观念打破了常俗的空间思维,由内而外粉碎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从相对于空间中的主体区别出发考量空间的大小与方位,这是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的执着追求。《逍遥游》中极力表现和强调事物的空间体积,蜩与学鸠同鹏鸟所看到的天空虽然都是蓝色的,但是其所处格局不同,庄子以大小和活动空间为辨证对象,其目的在于破除人对于空间概念的偏执,扩大视野,鼓励人们以辩证的角度看问题。庄子主张以人为空间的主体,人本身摒弃一切杂念,以宽阔的心胸包容万物,人们的思想境界越来越开阔,人身处的空间才能从种种局限性之中解放出来,首先“齐万物”然后才能“逍遥游”。

庄子以相对性考量空间,那么他是否一概否认空间的绝对性呢?结果是否定的,庄子认为一切现实的空间都是相对的,而在现实的空间之外则存在一种绝对。庄子的“道”更倾向于是部分所赖以存在的整体,准确地说,主要是理解世界的整体视域。他将相对称为“有待”,就是说相对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世间万物依赖“道”而存在,在庄子看来就是“犹有所待者也”,他所认为的“圣人”则是处于现实物质世界相割裂开的绝对世界。但是从现实层面看,庄子同普通人一般不能物质空间,所以他所设想的绝对世界,只是一种思辨的幻想而已。

(二)超越性的空间观

庄子空间观的超越性是从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方面展开的。首先现实空间是超越感觉的,是无限的,因此也只能通过认识主体的知觉体验来达到。在超越性的空间意识中,一切外物对象都纳入人的精神体验之中。其次庄子认为真正的空间是超越地理约束的精神空间,人只有顺应客观忘却自我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逍遥”。

庄子认为现实空间是超越感觉的,其理论来源于老子空间无限性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庄子•庚桑楚》中写道:“有实而无呼出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意思是说空间本身是没有界限的,它可以无限广延或伸张。这之中对“宇宙”的解释比较特别,它不是从外延上说明时空包括什么,而是从时空的本性对“宇宙”进行规定,将空间具体解释为有存在的实体但是人无法感觉到。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方东美先生表示庄子的观点以“道枢”为核心,就是当对待事物的看法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从所有观点和角度中找到相同点,从这一相同点把握思想的差异,就可以看到所有存在分歧的看法都有其存在的相对价值,从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劳思光先生则认为庄子在这里所要阐述的是一切事物都有着相依相映,互为消长循环往复的系统。一旦从精神上超越这种循环的执着,则所有事物的彼此之分都是毫无意义的。庄子的空间观强调超越现实的矛盾,理想是从现实空间中将人的思想解放出来,在精神空间中自由翱翔。

(三)交融性的空间观

庄子的交融性空间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空间与人相结合,空间是作为人存在的空间,空间与个人雍容恰化为完整的统一结构。另一方面是现实空间与精神空间相结合,人身处时空之中需要直面的人生现实——人的生存、生活、心灵的时空——则有着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相互交融则是化解现实空间各种问题的唯一道路。

庄子主张将空间看做一个始终存在的、宏大的常量,而且空间不是单独存在的,庄子将空间与人的生活相结合,《庄子•大宗师》篇章中提到:“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冯友兰先生认为庄子在这里阐述的是人无论把他珍贵的东西藏在什么地方,都可能被偷,如果他把宇宙藏在宇宙之中,如有想偷的人,即使偷了宇宙,也没有收藏的地方。庄子以“藏”来概括人占有世间万物的欲望,人的通病是将奇珍异宝据为己有,庄子却表示纵使能藏得一时,终归还是会回归空间之中。空间之中的万物人类予取予求,但是万物还是空间中的万物,并不为人类所有,一句话便道明人与空间的关系。

在人与空间相交融的基础上,庄子又提出精神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交融的独特想法。以庄子之意,“大人”有大人的精神空间,“小人”有小人的精神空间。大人的精神空间如鲲鹏展翅,宏伟浩大;“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人不懂得大人的世界,同样的大人也参悟不透小人的心思。小人的精神世界如小雀跳梁,鼠目寸光。大小虽然有别,但都是存在于这天地之间,大者任其大,小者任其小,当合适的精神空间与现实空间相容时,也就达到了自然的境界。

三、庄子空间观的影响及启示

庄子空间观以相对性的辩证思维超越常俗的时间与空间思想,通过“齐万物”而达到“逍遥游”,追求“无待”的自由境界。这种思维方式下的空间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和人本性的思维方式。战国时期产生诸多时空相关的不同思想,例如管子将时间与空间整合为一个概念进行思考,荀子强调空间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战国各个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形成对于空间问题思考的一种时代特色。从老到庄的承转路子直接影响了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的发展轨迹;庄子道的义含,直接为宋明理学的“理”所借鉴;庄子体道功夫论特色也恰当地为中国化的佛学禅宗所模拟、再现。

庄子的空间观以“道”为核心观念,架构出一个以精神空间为主体的空间思维体系,呼吁人实现不依赖于外物的、本身的“逍遥”。工业革命后,全球的城市化为人类不断带来便利,空间生产的方式也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不断进步。但是空间本身也产生了异化,空间正在逐渐脱离其使用价值而趋向于交换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庄子的空间思维方式发人深省:产生诸多空间非正义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在对空间利益的追求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将空间单纯看作以盈利为目标的载体。庄子一再强调“坐忘”,因为忘我才能做到“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空间不仅仅是我们的改造对象,人类本身存在于空间之中,与空间融为一体,同万物一样是整个世界的构成部分。科技的不断进步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其带来的物的异化更需要我们从中国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猜你喜欢

逍遥游易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我所认识的《易经》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智者老子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