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公益活动视阈下的非遗传承研究
——以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为例
2019-07-14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710064
(长安大学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710064)
一、引言
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中,凤翔木版年画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品种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种,木版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经过数十年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恢复了四百多种。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了解,并持肯定态度。在当今各大高校里,公益志愿活动主要是义工、募捐两个方向,关于非遗文化的志愿活动较少。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占比很高,具有长久发展的可能性。随着公益形式的不断丰富,大学生对待公益活动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二、当前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一)凤翔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地位
凤翔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根植民间,历史久远,背后积淀着当地人民千百年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俗意义。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加工和创新,凤翔木版年画的造型从最早单一的门神发展到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图案,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年画大都鲜活灵动,色彩对比明显,以红、绿、黄、紫为主,图案形象丰满逼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年画又兼容其他艺术门类,如剪纸和刺绣中细腻形象化的艺术技巧、石刻和壁画中庄重粗犷的人物风格等。年画的木版来自当地山区的梨木,印纸取于宣纸或竹黄纸,制作时,将墨线化和套色画相结合,技艺独到,制作难度较高但品质优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二)凤翔木版年画的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现今信息、商业和科技领域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度下降,加之年画因价格高昂、样式传统逐渐脱离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审美需求,难以大规模销售,即使在凤翔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之一的南小里村,春节期间绝大多数家户都选择张贴现代印刷品。由此可见,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越来越严峻。而年画的传承一直以家族和小型手工作坊生产为主,规模较小且难以扩大,缺乏有效组织形式。同时,又因制作工艺难度较高,传承人数量少,尽管当地已兴办了传习所来促进年画的宣传与发展,也与一些学校和民间组织长期合作进行教学工作,但都存在学习周期短、学员难以坚持等问题,几乎没有人愿以此为职业,技艺濒临失传。
三、关于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研究
基于凤翔木版年画当前的发展问题,经过实地调研,笔者提出了相关解决思路及方案,即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关于非遗文化及公益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论证陕西宝鸡凤翔县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过程,构建“大学生——公益活动——非遗传承”的新型传承模式,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主要是指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载体,以公益的模式,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方案如下:
(一)有效利用高校环境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使面临当前潮流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公益活动也是大学生校园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将非遗文化传播与公益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增设选修课程、开展相关讲座、举办类似知识竞答、拍摄主题宣传片、纪录片等方式来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二)开展志愿实践活动
大学生对文化贡献的潜力,不仅来自其特有的文化敏感度,更体现在对新兴事物的学习能力上。故不仅要扩大非遗文化传播渠道,更应积极联系当地非遗相关传承人,将大学生的公益活动范围扩展到木版年画产区。经调研得知,凤翔邰氏木版年画与一些高校有长期合作,笔者认为,可以扩大这种合作,形成一种双向互馈模式,即艺术家进校园、大学生去当地。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以学生组织或社团为平台,点对点进行非遗文化学习,形成一种活态教学模式,促进有意愿有兴趣的大学生将某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三)扩大文创产业
凤翔木版年画面临传承少、销售难等问题,借此我们提出通过产业优化来降低成本,形成一定的发展品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特长,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开发制作中来,增加木版年画的制作样式,如木版年画橡皮、布偶、茶杯,以及企业logo等,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与现代潮流文化相结合。产业优化的同时建设非遗文化小镇,把握新趋势,寻求非遗发展新空间。促进年画传承艺人、大学生、与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区等地建立多方联系,将众多人文汇集的文化窗口作为木板年画的传播窗口,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加其可视性与观赏性。
四、可行性探究
(一)大学生具有群体潜力
一方面,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在多元文化的成长熏陶下,不免非遗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一定的了解的,或来自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如自己家乡的特色非遗,或来自旅游与网络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可能性便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最接近当今主流文化的年轻群体,同时具有较好的学习与创造力,易于将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相结合,寻找到不同的创新点来促进文化的再生与发展。此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社会技能,从自身的学习方向入手,更容易在非遗传承中扬长补短,发挥出不同的优势。
(二)认可度与参与度
公益活动以其独特的价值意义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尤其是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益形式的不断丰富,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认可度只增不减。同时,非遗文化类活动是大学生公益活动选择的一大方向,大学生以高校内的组织、社团为主要平台,以组织者的身份或参与者的身份来践行公益精神,也有一些高校以暑期调研、交流会等方式支持大学生投身到非遗文化建设中来。故“大学生——公益活动——非遗传承”这一模式将非遗文化与公益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公益活动——非遗传承”这一发展模式有利于形成一种双向互馈模式,在继承其文化内涵的同时尝试解决手艺的传承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相似的非遗文化传承中,具有一定的普泛意义。而如何继续推进这一模式使其更好地发挥有效作用,还需要我们持续开展深层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