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到新疆去》地域形象建构探析
2019-07-14朱小靓山西工商学院太原030006
⊙朱小靓 冯 梅[山西工商学院,太原 030006]
在大众媒介中,纪录片因其纪实性与非虚构性在构建地域形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成为传播地域形象的重要载体。电视纪录片通过画面、解说词、音响等方式客观真实地反映创作者在现实中的发现,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反映。而电视纪录片的魅力正在于通过电视画面,向观众诉说并非特定意义构成的世界。它不是一个由虚拟构筑的世界,它就是世界本身。真实性作为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使得纪录片在展现地域民俗、文化、地理环境、人性等方面易于被受众接受及认可,成为理想的形象承载文本。
《我到新疆去》是一部地域人文纪录片,讲述了1949 至今二十四位内地典型人物的爱与梦想。总导演库尔班江·赛买提延续了第一季《我从新疆来》的人文关怀视角和叙事风格,以主人公真实的经历和心境为内容,以挑战、相逢、拓荒、探索、灵感、跨越、回家、机遇为主题,呈现新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梦故事。故事所展现的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并没有将叙事点放在宏大叙事上,而是从个人出发,以新的视角认识新疆,构建新疆新形象。
一、《我到新疆去》地域形象建构策略
纪录片《我到新疆去》对地域形象的建构不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自然景观、建筑特色、特色产业等的呈现上,而且对新疆的人文精神、行为准则、社会风气也有深层次呈现,让受众对新疆有整体真实的认识。《我到新疆去》对地域形象的建构突破以往常见的宏大叙事,重在细节,以个体发声,以故事呈现,以交流的方式引发情感共鸣,以普通人的人性闪光点建构认同感。
(一)以小见大,平民视角。真实深入人心的人物,小故事背后的大主题,往往是引发共鸣、契合主旋律的关键。《我到新疆去》 的出发点是讲好每一个新疆故事,以平和亲民的叙事视角,真实展现每一个平凡人物对于新疆的爱。纪录片讲述了二十四位生活在新疆的异乡人的真实故事,他们去新疆是一种人生的选择。为什么去,怎样去,去了以后有怎样的故事,又是为什么留了下来?一个又一个极为普通的梦想和故事,足够打动受众。《我到新疆去》展现以人为本的立足点,风格上追求亲切温和、朴素简单,主题着眼于平凡人物,突出个体生活状态及精神追求,引发受众共鸣。“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新疆故事,通过平凡人物的讲述,让受众在无疑的状态下产生认同感,展现新疆真实状态下的人、景、情,以个人为主体对外发声,相比官方话语更加真实易于引起受众共鸣。
(二)创作者与事件人物,相互交融。纪录片创作者与事件人物的交融关系,是指纪录片的创作者与事件人物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有很好的沟通,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能很好地配合,甚至能以共同创作的方式来完成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我到新疆去》导演库尔班江·赛买提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希望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新疆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平凡朴素但精彩的人生,通过他们的故事去了解真正的新疆。纪录片所选取的二十四位典型人物,对新疆这片土地充满着敬意、爱与向往,与库尔班江·赛买提对新疆有太多相似的情感,共同讲述新疆故事。《我到新疆去》的整个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交流与沟通,前期导演与事件人物的相互交流,后期事件人物与受众的交流,平等的叙述,真实的故事,让受众在共鸣状态下感受新疆形象。
(三)情感共鸣,意见领袖推介。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了其情感的真挚流露,《我到新疆去》 二十四位讲述者,他们的故事有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有对职业的热爱与坚持,有创业的魄力,也有家国情怀、援疆精神、中外友谊。李秋平现任新疆广汇篮球教练,曾带领上海男篮及新疆男篮摘得CBA 总冠军,是对职业的负责与坚持;周丽娜为了爱情私奔到新疆,当婆婆张开双臂迎接远道而来的她时,她决心留在这片土地,现在她作为妻子、母亲、幼儿园园长,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多重意义;丹尼尔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啤酒酿酒师,在好友的邀请下辞去德国的工作,两人一起创业开餐厅,这是对友谊的信任,是对梦想的坚持,打破了文化的隔阂;徐东良是文物修复师,常年埋头在吐鲁番的石窟里描摹壁画,拯救即将消失的民族艺术,是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家国情怀;谢胜利为了致敬自己的老师,来到新疆打鼓,是对恩师的怀念,是对诺言的兑现;援疆医生彭晓春,把先进的骨科医疗理念带到新疆,治愈患者,是对边疆的援助。
《我到新疆去》实质上是IP 孵化与运营的实践,同名书籍出版后就引起巨大反响。多位来自学术、文化、娱乐领域的代表学者、政府人员、媒体人对《我到新疆去》系列作品进行了推广,对于提升作品的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见领袖对于作品的推广,首先是对于作品内容的肯定,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看法,客观评价作品,无形中有助于受众解读作品。《我到新疆去》纪录片的片名,来自一次评选发布会上,第一季《我从新疆来》获得年度掌声奖,推荐人白岩松提到第二季应该叫《我到新疆去》,点醒了正在筹备的总导演库尔班江·赛买提。意见领袖的推广为扩大作品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系列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我到新疆去》对新疆形象的建构
《我到新疆去》打破常见的对新疆地理风光、特色美食、民族歌舞等具有地域特色内容的呈现,把传播的主体内容集中在个体人物,真实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职业追求、工作创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纪录片挖掘了属于新疆也属于国家的“中国梦”故事,穿越文化隔阂,真正获得了受众认可,重构新疆新形象。
建构新疆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人物形象。纪录片《我到新疆去》在人物形象建构方面,聚焦于二十四位去新疆的平凡人物身上,展现他们在新疆的传奇生活工作经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典范,同时展现了新疆本地人积极生活,勤劳致富的形象,与二十四位“异乡人”融为一体,共同构建新疆人物形象。纪录片第一集中来自浙江的实业家黄震飞在新疆种植甘草,他认为土地是最诚实的,付出多少就回报多少,而最终的收获不仅是自己的努力,更是多数新疆本地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体现新疆地域的价值,展现新疆人积极勤劳的形象;来自福建的品牌策划人黄昌辉,带领新疆农民做电商做物流,将新疆丰富的物产推向全国。
《我到新疆去》把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细节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梦”故事结合起来,将人物命运与新疆发展建立起关联,既呈现了新疆地域人物勤劳踏实的形象,又展现了新时代下新疆的快速发展。
建构新疆多元文化民族自信的人文形象。从加强人们对地域认同感角度看,展现文化内涵与民族自信尤为重要,这也是人文纪录片比较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人文色彩较浓的纪录片,往往带有明显的宣传效果,无论是内容、主题还是解说词、叙事风格都显得老套,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我到新疆去》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将新疆形象从多个角度呈现,自然风光、现实风貌、风土人情以及特色技艺都在故事里,但故事背后体现的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也是中国民族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最好证明。
文化的自信本质上是民族的自信。纪录片对新疆多元文化的呈现正是民族自信的彰显,无论是故事讲述者王蒙古稀之年回家探望老友,还是坚守在新疆种植大芸的刘铭庭,对于新疆的热爱绝不仅仅是那片土地,而是所孕育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见证了新疆的变化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疆的一员。二十四个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民族的力量与自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新疆的爱。
建构新疆开放包容和谐稳定的地域形象。《我到新疆去》确定主题和主创人员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主席俞正声关于纪录片拍摄的筹划情况作了批示:“坚持导向,反映真情,定能出好作品。”《我到新疆去》二十四位讲述者真实的生活状态,让受众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新疆、无旧观念的新疆、开放包容和谐稳定的新疆。来自韩国的理发师安中旭,从一句中文都不会讲到在乌鲁木齐安家,收获爱情,打算永远留在新疆的他想要回馈这片包容温情的土地;萨达姆·胡赛因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医科学生,孤单的留学岁月里,新疆的开放包容让他动容;刘思思作为一名钢管舞老师,被称为哈密钢管舞第一人,来到新疆让她打破对于钢管舞的偏见,凭借年轻人的冲劲,加上新疆这片土地的开放与包容让她有信心坚持下去。每一个讲述者所流露的情感都是真挚的,正是新疆这片土地的五彩缤纷,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勇气坚持自己的梦想。
三、结语
对于纪录片而言,记录自然、见证时代、揭露真相、拷问人性等是不变的使命,而如何充分发挥纪录片的特征去恰到好处地呈现主题是关键。《我到新疆去》以新的视角、真挚的情感、相互交融的创作,讲好了每一个新疆故事,构建了全新的新疆形象。纪录片对于地域形象的塑造有天然的优势,应在不断创新中挖掘新的呈现方式,更好地承担起建构地域甚至国家形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