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得破”还须“忍得过”

2019-07-13李俭

杂文月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忏悔书修德修志

李俭

《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录事薛某,高烧中梦见自己化为一条金色鲤鱼,几天不曾觅食,肚中饥甚,遇一渔夫垂钓,明知饵上有钩子,但终因难耐饵香的诱惑,张嘴吞饵,遂成渔夫钓物。冯梦龙点评说:薛录事被钓皆因“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点评何等好啊!对照现实生活,“薛录事”这类“忍不过”的人物何止千百?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反腐成果展区,曝光多名高官亲手写下的忏悔书,这些人的陷落,几乎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三部曲”:始则存有侥幸放松要求,继而胆大肆意妄为,最后是高墙之內愧悔交加。

作为低等动物的鱼,面对包藏祸心的诱饵和藏有杀机的鱼钩,它们既不可能“识得破”,更不可能“忍得过”;可作为党的领导干部,面对种种“诱饵”,都明了其中包藏的祸心,都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也都清楚党纪国法,但为什么还是“忍不过”?侥幸心理、赌徒心态是重要原因。但根本的还在于缺乏“忍得过”的定力。

“忍得過”是一种定力。这种定力,来源于信仰。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而无动于衷,面对敌人的枪口屠刀而面不改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主义”,是信仰,使革命先辈们始终保持“忍得过”的定力。今天,没有了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血雨腥风的考验,但却充满着种种诱惑。这些诱惑就像挂在“鱼钩”上的“诱饵”,各级干部能不能“忍得过”,就看自己的信仰坚守的功夫了。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定力,这是经久不衰的逻辑。

“忍得过”是一种定力。这种定力,来源于敬畏。在现代有序的法制社会,任何人都不能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任性而为,都要心存敬畏。敬畏,又敬重又畏惧之意也。敬畏法纪,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有敬畏就有约束,就有节度;没有敬畏,就会随心所欲,就会肆意妄为。你看落网“老虎”鲁炜亲笔写下的忏悔书中所言不就是没有任何敬畏而悔恨不已吗?因此我们说,“忍得过”这种定力,与敬畏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识得破”后“忍得过”,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忍得过”是一种定力。这种定力,来源于修养。忍字之下出豪杰。著名学者钱锺书可作为“忍”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却不为功名利禄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晚年更是耐得住寂寞拒绝各种媒体采访,不出席各类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却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认为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羁绊,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与诱惑。倘若背弃坚守,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喜欢各种诱惑,最终只能一事无成,还会身败名裂。看得出,钱锺书“忍得过”的这种定力,来自于自身修养。

修养,关键在于修心,修心而应从修志、修行、修德做起,不断使自己的心灵思想进入新高度、新境界。修心要修志,志当存高远,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心智;修心要修行,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修心要修德,“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共产党人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哲人教我们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重任。德薄是放在第一位的,足见德之重要。刘锡禹被贬后,居室一再缩小,有感而发,写下名篇《陋室铭》,其中有两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可见,德在志士仁人眼中的分量。共产党人更是应该修炼好自己的德行。

有了“识得破”的眼力,又有“忍得过”的定力,每临诱惑有静心,每遇大事有静气。有了静心静气、自省自励的淡泊,在欲望与诱惑面前做到无动于衷,在荣誉与屈辱面前镇定自若、宠辱不惊、利诱不动,面对各种诱惑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就能坚守做人为官的底线,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干干净净为官,踏踏实实做事。

猜你喜欢

忏悔书修德修志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丈母娘的忏悔
丈母娘的 忏悔
“索要忏悔书样本”的另类解读
做官与“修德”
编印发行《山西省第二轮修志指导手册》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于无声处闻惊雷 铁心修志谱新篇——忆陕西省军事志副主编侯景文的修志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