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凉”
2019-07-13张志明
张志明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名单,宣布要集中淘汰和整改全国419个特色小镇。
眼下在很多地方正红火正遍地开花的特色小镇何以要被淘汰整改?看了报道才知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没有自己的独特民俗文化,没有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他们只是一窝蜂地跟随、复制,盲目模仿别人的民俗特色和产业模式,仓促上马,造街开店,最终落得无人问津,一座座所谓的特色小镇已变成或即将变成烂尾村、空城、鬼城。
报道中有一个突出的案例。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年游客接待量已超过600万,营业收入超十亿元。看着袁家村火了,当地不少村镇都争相模仿,开始了一场复制袁家村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模仿袁家村的民俗村就有六十家。这样复印出来的特色小镇,能不能也火起来呢?央视记者调查了距袁家村只有1000米的官厅村,看到的却是大部分店铺人去店空,冷冷清清。仅剩的两家店铺经营项目也是抄袭袁家村的,一家关着门,一家惨淡度日。而官厅村绝非个例,而是绝大部分跟风模仿一哄而起的特色小镇的普遍现状。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经济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钱越来越难挣了。于是旅游经济便渐成新宠,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很多人眼中巨大又诱人的香饽饽。也确实有一批民俗村唱好了民俗文化旅游这台戏,较好地做到了两者兼得,既保护、恢复、完善了民俗文化,又利用独特、纯粹的民俗特色旅游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有些人向来喜欢跟风,善于跟风,看着人家热火朝天的乡村民俗文化游换来了真金白银,羡慕嫉妒恨之后,脑袋一热,就开始大兴土木也要建民俗村。有民俗要上,没有民俗创造民俗也要上;有历史要上,没有历史编造历史也要上;有传说要上,没有传说抄袭传说也要上。
不计后果地大花钱财后,所谓的民俗村终于建了起来。一想到人家钱财如水哗哗向家流,心急啊,急不可耐啊!今天建好,明天就想日进斗金。一旦不能马上日进斗金,就开始想大招,甚至想歪招。猛烈营销就紧锣密鼓地開始了,曾见到某“古风浓郁、古色古香”的民俗村里请来了洋气十足的现代艺术表演———魔术杂技、广场舞、现代歌舞,甚至肚皮舞;新建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大风车、熏衣草花园。等人们被巨大的阵仗忽悠得慕名前去一看,咋这么眼熟?噢,原来是赝品,仿制品!失望的人们不免在心里骂:这个我们见过了,那个我们吃过了,一个新鲜玩意没有,有什么值得我们掏钱的?于是,一番疯狂营销之后,当然不可避免地尘归尘土归土,终于凉凉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民俗是自己当地的民俗,而不是效仿别人的民俗。民俗最珍贵的是特色、特点、稀有,最忌讳的就是类同、效仿、东施效颦。但现在的人们恰恰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跟从、一窝蜂、东施效颦。他们的目的不在发掘、保护和恢复地方民俗文化,而在幻想通过模伤、复制和跟随别人的特色民俗文化抄近道、走捷径去捞钱,至于发扬、弘扬、保护民俗与文化的事情早忘到爪洼国去了。
第一个把女子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子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还把女子比作花的就是蠢材。如果全国的乡镇都千村一面、千镇一颜,成了一个模样、一种风格,百花齐放、特色鲜明、地域文化还怎么体现?窥一斑而知全豹,还靠什么优势和特色来吸引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小众的越是大众的。在当今创意、创新就是效益的情势下,只有面向自己,好好挖掘、开掘、保护自己民俗文化的独特性、独有性,才有可能走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希望之路。任何抄近路、走捷径去跟从别人、模仿别人想获得更大、更久经济利益的幻想是注定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