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研究

2019-07-13郑淑贤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6期
关键词:改革研究思政课背景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因此,高校思政教学要实现新发展,也必须依靠互联网技术,从而打造现代化的个性化思政教学方式,据此,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策略,以期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高校思政教学新发展。

【關键词】“互联网+”背景 高校 思政课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066-01

随着教育的逐步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教育对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要求可以说是越来越高,而高校思政教学是培养其政治素养的主要方式,因此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热衷于在网络大环境中学习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为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1.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是现代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也是现代政治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其次,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无论从事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政治,培养其政治素养,会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优劣也对其个人心理、社会道德素养有着深刻影响,培养其政治素养,实则也是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及社会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

2.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第一,政治来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提炼,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第二,开展“网络化学习”活动以强化政治实践能力,开展多样化的“网络化学习”活动,优化活动内容,并打通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连接通道,是“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最重要的策略。

二、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

1.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通俗的说,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比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就是间接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继而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让其明白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践行,成为承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一代接班人。

2.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

第一,坚持“天地有多大,思想就有多高”:这要求广大高校思政教师要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然后根据学生的眼界、学识、思想水平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思政教学方式。第二,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思政教学中,高校教师必须要在思政教学初期指导大学生多看时政新闻、多读马克思的著作;第三,“互联网”背景下,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备良好的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中挖掘更多的学习素材。

三、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实践能力

1.大学生的政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点,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政治实践能力,才能走出象牙塔,走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并利用所学的政治知识约束自我行为,收获美好人生。第二点,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的理解思政教学内容,也更容易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思想政治觉悟。第三点,政治实践行为会对大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做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可帮助其塑造更优秀的自己。

2.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实践能力

第一,“线上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造了无数的学习机会,作为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不同的网络平台(例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群等),并引导学生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学习思政知识,从而积累思政知识。第二,结合“线下实践”: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线下实践的目的在于实践政治知识,两者有机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切实的提升自己的政治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对大学生政治素养、政治思想以及政治实践能力都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需求。基于当今教育发展态势,高校思政教学要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和学习方式为基本目标,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优化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政治思想以及政治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巍.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6(30):7-9.

[2]骆敏.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22):207.

作者简介:

郑淑贤(1966.12-),女,大学本科,内蒙古赤峰市人,蒙古族,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改革研究思政课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