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

2019-07-13何桂明黄伟彬黄政曾天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8期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何桂明 黄伟彬 黄政 曾天明

【摘要】 目的 比较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0例。研究组给予机械取栓治疗, 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更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机械取栓;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12

本文为比较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选择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机械取栓和静脉溶栓,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资料完整, 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发病时间<6 h, 均为初次发病, 经脑CT检查排除脑出血, 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免疫系统疾病、严重并发症患者, 排除精神障碍、聋哑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63.90±6.97)岁;发病时间1~5 h, 平均发病时间(3.40±0.81)h。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64.50±7.84)岁;发病时间1~6 h, 平均发病时间(3.50±0.84)h。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研究组 给予机械取栓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入院后, 积极控制血压,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做好术前准备。急诊行头颅CT平扫检查, 排除出血与无明显低密度病灶, 明确掌握脑动脉闭塞情况后, 立即进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 指导患者取平卧位, 以患者配合程度选择麻醉方法。若能够配合, 采取局部麻醉方式, 若意识状态差、无法配合, 采取全身麻醉方式。在此基础上, 通过改良Seldinger技术, 穿刺右侧股动脉并将6F导管鞘置入, 利用5F导管超选双侧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 完成全脑血管造影, 分析脑动脉血栓位置、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梗死血管明确后, 若发现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 并且符合手术指征, 则采用微导丝与微导管技术, 在闭塞血管近端送入微导管前端, 或者是将微导管前端插入至血栓中。50 ml生理盐水+0.9 mg/kg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 注册证号S20110052), 按照1 ml/min速度, 以注射泵泵入, 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中, 注射100 mg阿替普酶后需造影1次, 对血栓溶解情况进行动态观察。造影复查, 病变段动脉若仍未开通, 需行支架取栓术。微导丝再次穿过闭塞或重度狭窄段动脉, 并携微导管穿过病变段动脉, 经由微导管, 向病变血管内置入Solitaire AB(4 mm×20 mm, EV3, Inc, USA)并释放, 短暂停留在原位, 促使支架与血栓充分接触、粘附, 在此基础上, 一并撤回支架及微导管, 取出血栓, 必要时, 需多次取栓, 完成取栓操作后, 再造影对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价。复查造影, 血管壁基本光滑, 主要分支动脉呈通畅状态, 且流速与流量恢复正常, 便可将导引导管与导管鞘撤出, 术毕。

1. 2. 2 对照组 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入院后, 常规对症治疗, 如吸氧、控制血糖与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营养支持等。同时, 按照0.9 mg/kg阿替普酶的标准, 10 min内静脉注射其中的10%, 余下90% 于1 h内静脉滴注。24 h后给予钙拮抗剂与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等保护神经, 另给予丁苯酚、他汀类药等保护脑, 促使侧支循环开放。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根据NIHSS评分[1]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② 采用mRS评分[2]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得分越高表示恢复越差。③根据NIHSS评分及病殘分级, 拟定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相比治疗前, NIHSS评分降低>90%, 无病残现象;显效:相比治疗前, NIHSS评分降低46%~90%, 1~3级病残;有效:相比治疗前, 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相比治疗前, NIHSS评分降低<18%, 或升高[3]。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研究组基本痊愈15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对照组基本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NIHSS评分及mRS评分 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也称脑梗死, 是指因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脑供血不足所致脑组织坏死的总称[4]。临床上, 可将其分成4种类型, 分别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卒中(SIE)、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完全性卒中(CS)[5-7]。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发病率高, 死亡率、致残率也高, 一旦确诊, 需尽早给予对症治疗, 以免危及生命[8]。

本文通过对比发现,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比静脉溶栓更显著, 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盛杰, 李月春, 姜长春, 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 32(9):164-166.

[2] 毛西京, 朱博驰, 阎龙, 等.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 34(3):

258-261.

[3] 代齐良. 机械取栓装置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江苏省第十七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4:281.

[4] 周志国, 朱青峰, 孙奇, 等. 超时间窗SolitaireAB型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三例效果观察.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5, 27(9):105-109.

[5] 虞德明, 刘勇, 易明亮, 等. 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四川医学, 2016, 37(12):1351-1355.

[6] 李双霜 , 余震 , 曹玉倩, 等 . 静脉溶栓桥接与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比较.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8, 26(5):

353.

[7] 李骥, 刘国荣, 潘晓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6):566-568.

[8] 柳青. 支架取栓治疗静脉溶栓禁忌症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对照研究. 山西医科大学, 2017.

[收稿日期:2018-12-06]

猜你喜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预后影响因素与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
分析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分析
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