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优化研究①

2019-07-1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徐敏

中国商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赛大学生能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 徐敏

“我茶”人文茶馆 黄瑛

近几年来,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已然形成,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必要举措。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必然要求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在此氛围下,各大高校也都努力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纳入办学模式。努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向大学生开设创业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同时,提供优惠政策以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创业训练和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1]。

然而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实践和大赛指导、在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多方面,都显现出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团队人员结构不合理、创业教育教师匮乏、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思考实践能力较弱、创业资金筹措困难、创业失败率较高、在创业的实践过程中缺乏执行力、出现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如何整合高校内部与企业外部资源,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师资力量,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文拟从学生团队、教师指导、学校教育和企业多元化支持等几个方面给予答案。

1 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

1.1 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

无论是参与创业还是创新项目,团队的高效合作是成败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需要学生胸怀人文情怀,更需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在研究中,笔者发现,许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时有团队成员全部都来自本专业甚至全部是一个班级的同学,虽然这样便于管理,但成员结构过于单一导致后期的团队运作会遭遇很多瓶颈。所以,在项目团队组建初期,不仅要考虑到志同道合,更多的还应该考虑到团队成员的合理配备,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和技术。

1.2 创业导师数量和创业经验不足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障首先来源于师资队伍,师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完整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我国全职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多数院校都没有全职教师从事创业教育;一些院校即使有创业导师,大部分也是来自经管院的校内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偶有少量校外兼职导师。此外,大多数高校的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和参赛,都是依托于学校学生处和团委、以及各个院系辅导员组织创业动员和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大赛的老师,多数为经管院和国商院教授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课程的老师,以评委或者导师的身份介入其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项目,由这些老师来进行指导,充当技术负责人,其短板尽显无疑[2]。

1.3 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有待更新

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目前很多时候还是形式大于内容,面子大于里子,其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学生课程和实践脱节及毕业后就业压力较大给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因势利导,积极转变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培训课程要采取“以项目为导向”“创新贴近实战”的教学模式,放弃传统的课堂授课,假想空谈等方式。一项针对创业导师授课方式的调查表明,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老师不足18%。教师精力有限,还有部分教师还缺乏敬业精神,专业水平不足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3]。高校倡导按照商业化项目化流程进行实践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勇于实践,真正了解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教师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教管尺度的把控能力是教学成果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

1.4 创业基金短缺

大学开展的创业教育和各类充满活力的创业计划大赛,都是旨在营造创意和创新氛围,校方也是希望借此机会为全国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备战,培育可能获奖的优秀选手和项目,为学校赢得荣誉。面对这些选手的后续发展,包括如何将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有效地实施等,则关注甚少。目前,我国大学自身所提供的“创业基金”大多是停留在“种子基金”,即每个项目可以获得3000元~10000元不等的层面上,实在难以支撑一个“准企业”的开办[4]。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优化研究

2.1 学生创业创新团队的组建

Jeffry A.Timmons是创业教育领域的第一人,他曾经提到,商业机会、资源和创业团队就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创业过程是由商业机会发起的,在创业团队形成之后,获得必要的资源,并且在运行和变化中保持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创业计划方能顺利开展[5]。一个优秀的创业领导人和创业团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决心和恒心、毅力和创造力,相关经验和表现。投资者、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都认为新企业最终会成功,在很在程度上,取决于先锋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的才能和行为。因此,从创新创业团队的稳定性和发展角度来看,由兴趣爱好和利益驱动自由组建的群体型团队不如核心主导型的团队。因为核心领导者在挑选团队成员时就已经考虑了创新创业项目所需要的成员个性、能力、专业知识等,这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创新创业的有效性。在团队组建时,应尽量挑选有经验、有创业意愿、来自不同专业领域、拥有社会关系和必备个人品质的成员。

2.2 双创专职教师队伍的优化

指导创业创新教育和训练的导师不仅要传授创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品质、勇于冒险的态度、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涉及的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有效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树立信心,积累经验。

有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高校专职创业导师大多是从书本上获取创业知识,从他人那里获得创业经验,自身并没有创业经历,他们并不具备将创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全盘规划与实际运作能力也较差。高校若想建设专门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采取自行培养、教师进修、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创业创新教育师资的速成培养;另一方面,应充分意识到有实践经验的就业创业成功人士,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政府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士,都是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和培训的最佳人选。聘请他们为创新创业团队的校外导师,与学生分享其自身的实际经历和成败经验,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参与指导,必定事半功倍。

2.3 以赛促教学,以赛促创新

教育部主办的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8年10月完美落幕。2241所高校,37万个项目,150余万大学生和千名知名投资人和企业家参与其中,千亿双创资金支持,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准的双创大赛平台。与此同时,自2014年起开展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都是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的重要竞赛。

以上三项创新创业大赛,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才成长、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活跃在创新创业的第一线,为社会注入了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各个高校应该坚持以赛促教学、以赛促创新,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鼓励在校生和毕业生组团参赛,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2.4 学校和企业的多元化合作与支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商业、产业变革的巨大挑战和人才需求,这也为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多专业多学科人才聚集的优势,组建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团队。另一方面,高校也拥有强大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科研基础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因为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由于专业和科研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创意无法实现等常见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思维活跃、敢想敢为的创新精神。

高校作为一个智力资源池,往往会和大量的企业有着各种各样的合作关系。高校应加强与校外的合作,在基础合作关系上,加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合作内容,联合搭建一个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对于校企双方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一定会得到企业大力的支持。这种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商业市场环境,如果能够发挥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战商业成果,则更加体现出学校的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资金对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各地地方政府都有很多针对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同时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各种社会资金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分关注。高校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搭建者,应积极整合政府、校友和风投公司等多方渠道,引入各种资金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为那些足够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 结语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民族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商业产业发展正处在飞速变革的时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巨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创业和创业教育,与创新、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其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大赛大学生能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抄能力
说谎大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