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诊断与对策
2019-07-13罗岚方向振状韦春雷
罗岚方 向振状 韦春雷
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60后、70后的中职教师,现已经步入中老年,一些思想、行动都身不由己的迟缓起来,或者青春已逝,或者斗志已散,或者热情已消,但是这些教师又有长期一线的教学经验,也仍然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如何让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继续发挥中流砥柱和昂扬的教学热情,继续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素养,完成教师使命?这是本文的立文之本,这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
一、信息化教学现状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都强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也就是说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反映教师职业特点和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上,美国《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针对未来教师的PT3项目、英国教师的ICT培训、新加坡的MP项目、韩国教师的ICT素养培养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新加坡推出教育信息化MP1-3期规划、澳大利亚AEU-ACT职前教师培养等,都中强调教师必须学习教育信息技术。联合国《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要求:新技术需要新的教师职责、新的教学法和新的教师培训办法。
面对信息化的大时代,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成长历程造成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经过对我校60后、70后教师的走访、了解和调查,他们在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现状有着“鲜明个性”和“独到见解”,有一定的代表性:
1.60后、70后教师有的现在已经是学校的中层或校级领导,行政任务繁琐,备课时间不多,只能炒旧饭。
2.60后、70后教师所处的年代都是包分配的年代,一个分数通过高考,一份毕业证通过分配,已经“万事优”了,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证,“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对“一张试卷一只钢笔”就完成任务,何必劳师动众,与时俱进的行动不明显。
3.50年代到80年代初计算机刚刚在中国研制,经历了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这正是60后、70后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时期,在孩提时对这些信息化的设备从不了解,到中老年时期对这些设备的学习和使用也就有些被动、困难。
4.60后、70后教师已经在三尺讲台上磨炼了二三十年,已经形成了自己优厚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一时不愿失去这样的优越,或者保守顽固不想改变自己。
5.60后、70后教师有的职称梦已经实现,“功成名就”,或者已经淡化“名利”“荣辱不惊”,再学习的动力不足。
二、60后、70后中职教师教学问题诊断
结合以上情况,对我们中职60后、70后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
1.课前,备课孤芳自赏,“穿新鞋,走老路”,以教材理论为本,没有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切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形象生动的设计教学内容。
诊断—优点:省时省力;缺点:孤掌难鸣;整改:优化分组,集体备课,结对帮扶,老少组合,以少促老,以老带新,取长补短,互惠互助,营造良好的教研、教学氛围,同时,学校网站也可提供一些优质的电子教材、教案和备课资料,让60后、70后教师有学习、借鉴和模仿的榜样,特别是,教师备课时应该注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并不是将一些网络课程简单录屏复制,应该注意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否则信息化教学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在备课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与专业、学生实际相融合,让信息化教学注入实效和人文。
2.课上,照屏宣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仅仅是将课本的内容简单的通过PPT再展现,从纸质的文字变到电子文字,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学习如同嚼蜡。
诊断—优点:我行我素,相安无事;缺点:劳而无功;整改:通过公开课、优质课等,让教师轮流展现自我,让信息化授课作为评定和考核教师“合格”的评定标准之一,通过常态教学任务要求、物质鼓励、精神表彰等方式,刺激我们60后、70后教师自觉参与信息化教学的尝试和改革,再有,课上教师通过手机等信息化设备多与学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专业为特色,在互联网+、QQ、雨课堂等信息化软件收入的课堂数据,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后,60后、70后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德高望重,高高在上,不可冒犯,课后作业仅仅注重理论练习,没有与专业、职业实践相结合,布置作业,千篇一列,学生不屑一顾,应付了事。
诊断—优点:完成任务;缺点:事以愿违;整改:让学生有职业体验,从校内、课上拓展到校外、课外,与企业、社区联系、结合,在实践和生活中去体验教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图片反馈、数据信息收集、文字报告等信息化方式上交作业,完成练习。
4.评价,长年的教学习惯,仅有教师单项评价,教师凭借一次作业或者一次印象进行评价,理由简单而不充分,过于偏激或极端,学生参与度不高,促进不大。
诊断—优点:操作简便;缺点:教学未相长;整改:多管齐下,有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企业(社区)评价学生、企业(社区)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维度评价,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反馈结果和保留存档。
5.反思,静坐常思己过,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反思也是一个总结、提炼、进步的过程。60后、70后教师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万事忧,繁忙各种生活和工作的琐事中,基本不注重静心反思,对于别人给的意见,或怏怏不快,或愤愤不平,或反唇相讥讽。
诊断—优点:自信而乐观;缺点:自满自负、固步自封;整改: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在培训学习中听专家意见和建议,在培训总结的心得体会中反思,让年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参加分享讲座、交流,营造和谐氛围进行反思。其次,鼓励中老教师组队参加信息化技能赛等,以赛反思。再次,也注重中老年教师心理辅导,有说才有思,可以通过聊天室、虚拟社区等方式将看似无情的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友情化”,这样可将教师被动的信息化教学反思和学习主动化。
三、对策和建议
让60后、70后中职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也应该清楚认识到需要众志成城。
(一)均衡发展
1.设备跟进。信息化教学没有一定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它也将是幻想、空谈。
2.多方参与。可以有企业、社区参与,在美国中职教师的培训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是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行业网络资源来完成的。
(二)制度健全
确定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标准,让教师们有据可依,目标明晰。
(三)顶层构建
领导重视,一个学校的信息化、数字化也应该作为学校审定的标准之一,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活动相辅
以一些鲜明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培训、比赛等方式推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推广和普及。活动不是一讲就会,一做就忘,要求出成果。
(五)常态学习
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更新快,要适应现代要求,就得不断学习,各种信息化的软件在刚刚更新是还是和上一个版本很近似的,保持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和工作方式,较容易的跟上时代步伐,如会计专业的珠算学习、收银员的培养与当下的盒马鲜生、超级物种、7 flesh的职业理念革故鼎新的融合,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和思考。
四、结语
总之,中职中老年教师不能倚老卖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是对文字、图片进行加工整合“做课件”的操作技能,应该是上升为根据教学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和重组的智力技能,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的教学双边活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有一桶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即便中老年教师也应该做一条涓涓长流的溪河,育人不厌,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