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研究
——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
2019-07-13梁明富朱中伟
梁明富, 朱中伟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高职教育近二十年的大发展,高职生源经历了锐增-锐减-小幅回升的嬗变,高职院校积极出台各类政策吸引生源,同时也面临着毕业生激增、就业压力大的现状,扬州职业大学作为市属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面临着同样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三者密不可分同时也相互影响。生源的优劣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又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反过来影响高校招生。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负责就业、招生、人才培养的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不利于实现学校的工作和发展,只有实现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才是高校吸引优质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行之有效的方法。[1]
1 高职院校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机制现状
数据统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机构分工独立,部分高校设立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和教务处负责学校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也有高职院校把招生和就业部门合并成一个部分——招生就业处(以下简称招就处),扬州职业大学就是此种方式,招就处负责学校招生和就业工作,教务处负责人才培养,因此,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由不同部门、不同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分工不一样,工作分开,职责分离,协调沟通等事宜就有困难。比如教务处负责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下发到各个二级学院,再监督各学院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很少关注社会市场对毕业生专业要求和学生能力的需求。招生办公室关心招生计划、录取等当年完成情况,很多院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很少关注招生专业设置合理程度和教学资源的充足程度。就业指导人员更多关心怎样提升就业率,却很少考虑毕业生就职专业与岗位的吻合程度。
2 扬州职业大学就业、招生与人才培养现状
2.1 就业现状
扬州职业大学2018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毕业生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69.33%;可见大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相对较高,基本能够学以致用。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并不相关,调研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原因,分别是更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占比21.75%;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很难,占比18.64%;工作环境更好,占比13.16%;收入更高,占比11.39%;家庭原因,占比9.91%;其他,占比25.15%。同时,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都换过工作,2018届毕业生总体协议履约率为40.65%,离职率为22.23%。虽然一次性就业率较高,但学生就业稳定性并不高。
2.2 招生现状
扬州职业大学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由原扬州职业大学、扬州教育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而成,多校合并导致生师比过小,招生计划总盘大。
从2012—2014年平均值来看,扬州职业大学计划数5600,录取数5469,录取率97.7%; 2015年,招生已经出现小幅下滑。2015年计划数5600,录取数5153,录取率92.0%;2016年,招生已经出现大幅度下滑。计划招生数5850,录取数4100,录取率70.1%。2017年,招生业绩已回复到高于2015年的水平,2017年,计划招生数5643,录取数5394,录取率95.59%。2018年,招生业绩创合并以来最好成绩,与2017年相比,2018年计划数增加207,录取数增加398,录取率上升3.42点。2019年录取数录取率又有下降(见表1)。
表1 扬州职业大学2012-2019年招生概况表
2.3 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虽然就业率上高职高专毕业生超过本科,但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少问题。如许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找(招)不到适配的岗位(人才);也有很多毕业生择业求职时发现所学专业与岗位所需专业匹配度低,有的专业供不应求,有的专业无人问津。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岗位的需求发生错位。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时间较早,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随社会发展、市场需求而改变,从而引发结构性矛盾,导致学生的专业培养模式老化,无法满足求职岗位需求。根据扬州职业大学2018年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最终数据显示,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反馈建议如下,首先是“加强课堂互动交流”(50.59%),其次是“加强教学的实验、实习等环节”(49.07%)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33.66%)。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拥有更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更多的实验实训的经验,然而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实践技能方面存在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无法满足当前用人单位的要求。
3 建立联动机制的途径和保障机制
构建就业、招生、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已成为高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通过就业与招生和人才培养的联动,使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与社会需求接轨,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向。
高职院校成立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机制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加强督查和统筹引领。机制领导小组的工作放眼全局,通过三到五年的机制建设,构建起以毕业生就业反馈跟踪制度将人才培养与招生专业计划联动的创新机制,确保工作中业务人员和工作经费有效到位,保障制度有效实施。
3.1 科学设置专业方向
高职院校在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时,应该坚持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招生专业与计划。招生部门应积极与二级学院沟通,通过二级学院与市场、企业密切联系,及时更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不能适应的专业方向及时调整或停招。
新生在报到后扬州职业大学招就处及时发布当年各专业招生计划完成情况,于次年初发布当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并根据生源状况、行业发展趋势、当年度招生计划执行、上一年度专业就业率等情况,综合教育资源、升本、打造专业特色等特殊要求,拟定学校年度总计划数、招生专业数、招生类型;拟定学院招生专业数、学院计划数。年度招生专业数一般按总计划的1/120左右核定。每个二级学院每年至少有1个招生专业,原则上最多不超过3个招生专业。招生专业数和分专业计划向招生力强的学院和专业倾斜。招生专业从教学专业(含新增专业)中遴选。当年未列入招生专业的教学专业(含新增专业)可在今后年份列入招生专业。连续三年不招生的教学专业为停招专业。上一年度各类型合计录取率不足25%的专业或合计报到数不足20人的专业,下一年度暂停招生。上一年度专业合计就业率在全校后三名的专业,下一年度暂停招生。专业就业率以上一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专业就业率为准。招生学院在申报招生类型的同时,根据学校批准的招生方案,在分类型计划总数和学院计划总数的范围内,自行匹配分类型专业计划。专业计划配置与分类型专业申报同时进行。学院总计划数按不突破当年“学院录取总数×(学校总计划数/学校录取总数)”的标准申报。上一年度年终就业率在全校后两名的学院,招生计划数削减。
2018年,扬州职业大学招就处通过相关调研并与二级学院及时沟通,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专业方向,专业总数达到70个,相对于2017年增加了7个专业,停招了5个专业,学校整体专业布局更为合理,专业结构也在每年不断优化。2018年共招生5792人,录取率99.01%,同比增长3.42%,且多个专业达到或超过本科最低录取控制线,生源质量有保障。
3.2 建立健全就业反馈和服务体系
据教育部公布,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820万,并且还会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健全的就业反馈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就业市场,在保证就业率的情况下,提高就业质量。
真实的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是高职院校对学校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链接的最直接反映,高职院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去向状况的跟踪调查与反馈,根据信息反馈的结果来推动学校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改革。[3]另外,如今互联网时代可以同时建立多样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利用大数据分析反馈,再利用反馈信息把招生就业部门和人才培养相关部门连接在一起,利用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调整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形成高效的组织联动。每年,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应对上一年入岗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必要时进行走访询问,并统计出相关数据,再从就业数据总结出对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的影响以及人才培养改进措施,最后形成联动机制报告,提请领导小组审议(与当年招生工作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同步进行)。机制领导小组再结合报告,以当年社会市场对工作岗位需求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为基础,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给出指导性意见,将人才培养指导意见发至招生就业部门、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进行讨论,最终付诸实施,负责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的各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环节进行统筹调配,并将相关工作形成记录整理备案,最终形成一整套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联动机制。[4]
4 联动机制成立带来的影响
4.1 对招生专业设置和就业质量的影响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能相对直观地反映学校专业的社会需求认可度,并且直接影响下一年学校的招生计划和专业填报的热度;毕业后岗位与专业相关度是衡量一所高校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所反映的是高校专业设置是否与社会需要脱节,是否偏离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轨道。因此学校可结合上述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信息应对下一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待联动机制成熟后,建设和监管招生管理制度,增强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互动,最终健全专业设置,形成就业与招生的联动发展格局。学校可一方面结合上述就业质量报告中提到的对口度较低的专业,就每年就业情况和当前社会需求市场需要情况,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出台相关措施。另一方面,对于市场需求较大的优势专业,可扩大招生比例,重点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学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44个专业的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了100%,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服装设计等;而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处于90.00%以下。专业相关度方面,医学类和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的专业相关度相对较高,均处于90.00%及以上;而园艺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装潢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农业类、化工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相关度相对较低,均处于50.00%以下。
4.2 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2018届扬州职业大学毕业生母校满意度为97.76%,母校的推荐度为71.19%。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为92.44%,对母校学习环境的满意度为95.31%,对母校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为95.59%,对母校学生管理及生活服务的满意度95.00%以上。与此同时,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校学习环境最需改进的方面主要为开展丰富的专题讲座、科技竞赛、学术报告等“第二课堂活动”,学习风气不是很高,需要加强引导。校园网络有时不通畅,实验室设备与服务需要改善。课程方面毕业生认为学校的课堂互动、师生交流和实验实习及内容更新需要完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上岗后发现专业实践能力不牢,人际沟通等方面能力需要提高。综上,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进一步明确“人才质量”为重点,发挥办学优势,以“能力本位”为学校教育理念。学校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专业方案、教学改革等方面投入精力,积极进行学生能力建设工程,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突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校企合作需继续融入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基地,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各项岗位能力。再次,更新学校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紧跟时代科技发展,最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5 结语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和创新创造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招生、人才培养是关键环节,而建立就业与招生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联动机制是高职院校实现学校内部三个部门紧密合作的迫切需要。这样,才能提高就业质量,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