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生成与消解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悠悠此情》的情爱意义比较
2019-07-13付瑶深圳艺术学校广东深圳518000
⊙付瑶[深圳艺术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与《悠悠此情》(也译为《情人》,以下简称《情》)之间隔着半个多世纪,半个世纪的距离使它们的差异显得如此巨大,仿佛难以跨越,却又能在鸿沟处寻得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作为两位思想复杂、创作丰富的作家晚期代表作品,这两部小说的重要性早获公认。关于它们的研究,似乎已经太多太多。笔者在文中要探讨的是《查》与《情》中的情爱。不用“爱情”一词是为了避免这个词唤起的熟滥印象与狭隘所指,尤其是千百年来爱情文学作品所传达给我们的,在这两部小说中的男女情感毕竟有些不同。由于作家的主观意图,为男女主人公安排了远离现实尘嚣的性爱伊甸园,起用了“神话”话语,但“伊甸园”毕竟仍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中存在的种族、性别、阶级等种种偏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情感;而对意识形态的敏感与关注使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描绘了一场场关于控制与反控制的权力争斗,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也概莫能外。凡此种种,都在演绎着小说情爱意义的生成与消解。
一、性爱伊甸园与情爱神话
在这两部小说中,作家或隐或显地为陷入情爱的男女主人公设置了一个虽处于尘世,却能暂时远离尘嚣的伊甸园,在其中他们尽情享受男欢女爱的鱼水之欢,把无关的一切抛开。
劳伦斯把地点定在拉格比的林中小屋,环绕小屋的是自然美景:林木花草郁郁葱葱,各种活泼的小动物在其中穿梭来往,一派生机勃勃、美丽芬芳,正与小说中不断贬斥的被现代工业文明污染、拜金主义横行的拉格比,乃至更大的外部世界相对立,富有象征意味,与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情爱的天然性与生命性相合,能很好地传达作者的主题思想:外面现实世界已经是堕落、没有希望的末世,而树林与小屋既是避难托身之所,又有洪荒创世意味,新生的希望正在新亚当与夏娃的情爱活动中,尽管仍不是很明确的。
《情》中的伊甸园显得比较庸俗,缺乏生趣。是在当地“城南的一个单人房间,现代建筑,看来布置得比较匆忙,但家具陈设都称得上是最新式样”,屋里幽暗迷离。尽管房子坐落在热闹的街市中,却有隔绝现实的意味,男女主人公在房间里放纵情爱,暂时忘怀世事,但已失去了《查》中的创造意蕴。
作家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描写富有神话色彩。如《查》:“她仿佛是大海,海中只有那幽暗的波涛,澎湃上升,澎湃上升,形成一个巨浪,于是慢慢地,整个幽暗都动了起来,她是那翻动着黑暗海水的海洋。……她也越来越深,越来越深地暴露着,更为沉重的波涛涌向了海岸,把她暴露出来,……她知道自己触了电,飘飘欲仙,方死方生,她消失了,她出生了:一个女人。”这段性爱描写让人想起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在海洋泡沫中的诞生,同时也会联想到《圣经》中用男人肋骨创造出来的夏娃,赤裸、鲜活、富有肉感和生机。不同于劳伦斯采用的宗教神话与远古神话话语,杜拉斯在小说中使用的是文学神话话语:“我年事已高。有一天,在一个公共场所的前厅里,一位男子朝我走来。他做了自我介绍,对我说道:‘我早就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时很漂亮,我却来告诉您,我觉得您现在比年轻时还要美。我喜欢您现在凋残的面孔,它胜过您青春的红颜。’” “他对她说,他还像以前那样爱她,他对她的爱情始终不渝,至死不变。”这类话语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死矢靡它”等,创建的是超越时空的爱情不朽神话,这类话语显然不是写实,而是抒情的、浪漫的、神话的,同样能勾起人进入非现实的迷离境界,且引发历史记忆与丰富联想。
从以上所列,我们可以看到《查》与《情》中情爱的一些差别。同为避世的性爱伊甸园,从生机盎然的林中小屋到喧闹街市的单人间,环境一步步趋向粗俗,对外界的隔绝抵御力也越来越差:林中只是偶有外人闯入打扰,仅存的林木为情人的情爱生长提供了一定庇护;单人间的墙壁却仅仅提供一个容身之处,街市的喧闹声不绝于耳,连暂时脱离外界的干扰都无法完全做到。《查》的男女主人公通过一次比一次次完美的性爱交流,在末世寻得了救世、创世之道:“我赞成人与人之间这种肉体醒悟的肌肤之亲,这种柔情的肌肤之亲。她是我的同伴。这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反对金钱,反对机器,反对这个世界的兽性道统。她将在我身后做我的坚强后盾。感谢上帝,我有了个女人!”尽管期间有阻挠、有冲突、有反复,但基调始终是昂扬的,最终走向和谐一致,情人们携手共同创造新生,与创世神话相和,所以可以说情爱意义达到了生成的效果。而《情》采用的爱情神话话语在文学传统中本有熟滥之嫌,且在小说中属于后设话语,作家对这段情爱经历的叙述中充斥的是“痛苦”“绝望”“疯狂”“耻辱”“哭泣”之类的字眼,整个氛围是阴沉灰暗的,两人都是现代社会中被异化了的人,不具有新人的生命力与勇气,中间障碍重重,从一开始就觉出没有希望,最后只有黯然分手,没有指向未来的意义。也许有记忆的经久弥新,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爱不但没有生成意义,而且对它的追忆记叙本身就在消解着小说所创建的爱情神话。
二、偏见种种
《查》与《情》的伊甸园毕竟是在尘世之中,无法逃避世俗偏见的重重冲击,主要有种族、性别、阶级等偏见,这些对小说情爱意义的生成或消解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情》中,种族偏见与阶级偏见是横亘在情人们情爱之间无法弥合的巨大鸿沟,使他们从相爱之初就看不到最终结合的一点点希望:由于种族偏见,少女不敢在母亲家人面前承认自己与情人的关系:“我说:你怎么想得出,跟个华人,你怎么想得出,我会跟个华人干出那种事,他那么难看,又那么瘦弱?” 我们很难分清与种族偏见相关的行为哪些是社会、家庭的压力所迫,哪些是由于少女本身的意识所驱使:她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否爱过他,而且在她的眼里,这个极其富有、比她年长十来岁的男子从相见伊始就对包括她在内的白人怯惧,在她一家面前这种惧怕始终没有克服:“这是种族差异的缘故,他不是白人,必须克服这种差异,也就免不了发抖。”作为作家的杜拉斯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偏见,但笔者认为不能认为她已经摆脱了这种意识,否则“情人”的形象就不会是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都绝对孱弱猥琐、完全俯首于贫穷的白人少女“我”。从情人那边看,来自他的压力主要是阶级金钱方面的,“他属于掌握殖民地整个民用不动产的极少数华裔金融家”,豪富与赤贫,这是情人与少女之间的阶级差距,不可跨越,反对的力量通过情人的叙述以掌握财富的父亲意象出现:“他曾向父亲提出过要求,恳请父亲让他还和我相爱……父亲一再对他说,宁愿看他死掉。”情人们自身也在犹疑:是不是为了金钱才献身?怎么能爱上一个华人呢?社会、家庭、自身偏见如影随形,无可逃避,情爱的真实存有疑虑,情爱的未来从未出现,情爱的意义在不断消解。
《查》中的阶级偏见是无所不在的,正反两方面的人物、上下阶层的人身上都存在,无论是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克利福德、富裕知识分子阶层的马尔科姆爵士、希尔达乃至女主人公康妮自己,还是下层民众如博尔顿太太,表现形式也许不一,或是自恃高贵,视下层民众如物;或是看似平时通达,一旦遭遇降低身份的事情,如委身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就无法忍受;或是对上层曲意逢迎,抑制内心的真实想法,凡此种种,都出于对阶级的敏感和阶级偏见。而归根结底,阶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金钱财富的多少与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小说中,作家一方面痛斥金钱,一方面也贬低精神文化的地位,把源于生命原初的肉体感觉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身份高贵、富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康妮委身于地位远不如她的梅勒斯,并欲托付终身,共同开创新生活,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次次美好、富于创造力的肉体交流。这样,阶级偏见与反阶级倾向在小说中反复斗争,最终以反阶级倾向的胜利告终。这是《查》中情爱意义生成的另一方面,通过消解过去的偏见而生成未来。
三、权力与反权力
劳伦斯和杜拉斯都是关注政治、对意识形态敏感的作家。笼统地说,《查》与《情》都是有关权力的小说,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支配控制与反支配控制,连男女情爱也不例外。
我认为《查》表现的是一种权力支配倾向。具体表现有三种:人与人,如克利福德与博尔顿太太;物与人,如金钱、成功与克利福德、米凯利斯;人自身,如希尔达与自身存在的所谓“女性意志”。小说中的人物有冲突有争斗,力求摆脱控制,但最后都以服从于支配告终,甚至被置于支配而无所觉,反以此自得。劳伦斯对这一切权力支配关系都是持反感、嘲讽、批判的态度,但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爱关系,是作家寄予厚望用以创世、救世的新型人类关系,由于性别偏见的作用仍存在比较浓重的支配控制色彩。这样,就使前面对权力的批判变得无力,而这种情爱关系的“新”也就值得怀疑:作家只是用一种权力关系代替其他权力关系,总体来看表现的仍是一种权力支配关系,这种情爱关系的生成意义由于权力的介入有所消解。
《情》中的权力关系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大哥的恃强凌弱,母亲对长子的无限溺爱与对女儿的忽视,联系到战争暴力与一切不公正现象,作家表现的是对权力的愤恨与反抗:要保护像小哥哥一样被暴力伤害的孩子,逃离家庭与母亲的权威,与情人的关系正是逃离的一种形式,最后所有的爱恨都消解了:“对我来说,二哥一死,她(指母亲)也死了,大哥也一样。……他们对我已无足轻重。”完全的漠视,则支配控制无法进行,亲人间的权力关系也自然消失了。在反权力方面。情人的实质作用并不大,主要影响到少女的精神气质方面:她用男女之爱替代了对母爱绝望的渴求,一定程度上获得精神的独立,为挣脱权力关系提供了精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这段绝望情爱又有一定生成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