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宫格·锦鲤图·美食图
——社交网络的视觉文化现象探究

2019-07-13罗琳娜湖南大学长沙410000

名作欣赏 2019年15期
关键词:九宫格强迫症锦鲤

⊙罗琳娜[湖南大学,长沙 410000]

自美国图像理论家米歇尔1992年提出“图像转向”以来,人类的经验比以往更加视觉化。图像成为语言的新态,人们用图片表情达意、诉说存在、塑造个体与世界。社交网络成了图像传播的重镇,网络博文都会配上图像,仿佛没有图像单凭文字已不足表意。社交网络图像成为当下图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介的一些视觉文化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展现了社交网络视觉文化的特性,也展现了新时代的视觉心理状况。

一、九宫格:强迫症审美

“九宫格”,原意为一种数字游戏,后被社交网络达人们引申为指称微博、微信等为用户提供的一种多图模式,规定了人们在社交网络发布图片时最多只能展示九张图片,且九张图成“井”字状排列。2017年6月29日晚,模特刘雯在微博发布了一条图文消息,内容包括文字以及九张以她为主体的海边照片,这条“九宫格”微博凭借超过十万的点赞评论转发量,迅速进入微博“小时榜”。据《2016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对微博用户博文发布的分析,这种“配图+文字”的形式是目前最主要的博文形式。这一条看似普通的文字加图片的热门微博,实际隐藏着当下社交网络的视觉审美标准——强迫症审美。

其一,完整的配图。我们“刷”着新鲜的图像消息,却容易忽略一些细节:我们相对较少看到配图数为五、七、八的博文。网络社交平台每一条消息最多能展示九张图,分三行每一行最多展示3张图片,当配图数为五、七、八的时候,九宫格就会缺少一个角。缺了一个角的九宫格,看似并无影响,实则触碰了微博上众多“强迫症患者”的“神经”,一旦有人发布缺角的九宫格,常常会收到“逼死强迫症”之类的留言。“强迫症”不仅成为微博网民们审美语言,而且成为逗趣的“梗”,网友在评判图像符不符合强迫症审美的同时,享受着共享这一秘密的愉悦——非社交网络的人群可不会揪着图片数量不放。其二,对称的配图。网友们在配图时还会精心调整图片的顺序,使九张图片对称。例如模特刘雯发的微博,就以中间的第五张图为中心,其余八张图一一对称。其三,有序的配图。社交网络上,九宫格的配图大多数并不是无序的状态,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这种对称、有序构造了图片的稳定感和逻辑性,使观看图片的人感到舒服,容易抓住图片主题。

这一套强迫症审美标准,展现了人们驱使、操纵图像建构自我形象的手段。在社交网络中配上一个强迫症风味十足的九宫格,建构的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形象。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富商们,通过赞助画家把自己画进神圣题材中,来构建自己的高贵形象。在21世纪,只需在社交媒体中精心上传九宫格,就能建构一个个性的自我形象。

相对而言,图像语言缺乏文字语言所具有的逻辑理性。但在强迫症审美风潮席卷社交网络中,我们能感受到视觉文化中理性思维的反噬。人们尝试在网络世界的图像洪流中,建立九宫格的秩序,赋予它们逻辑。

二、锦鲤图:荒诞的现代祭仪

在微博平台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微博:转发带有锦鲤的图片就会有好运,每每出现都会引起动辄上万的转发、评论和点赞。例如,微博用户“锦鲤大王”于2013年7月19日发布的一条带有锦鲤图片的微博,转发量达到惊人的七百多万。在微博中搜索“锦鲤”这一关键词,就能搜到192320999条相关微博。“锦鲤图”显然已经成为微博这一社交网络平台的现象级事件。锦鲤为何能成为微博中转运的象征?

“图像意义在图像制作、阐释、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改变。图像意义的生成,除了图像自身及其作者,至少还包含着符码和惯例、观看者、语境三个要素。”从符码和惯例来看,因与“余”同音,鲤鱼象征着富贵富足而为中国人所偏爱,其“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寓意飞黄腾达。鲤鱼这一符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财富挂钩,也常常出现在年画上。从观看者角度看,网民们转发“锦鲤图”时,锦鲤已经不只是富贵、飞黄腾达等寓意,而一跃成为能承载一切愿望的“万能神”。“锦鲤图”使用的语境是在现代社会的社交网络中。鬼神崇拜在现代中国一直被视为封建迷信,但是民间一直都有烧香拜神等祭仪。转发“锦鲤图”这一行为在被网民们称为“日常迷信”,“转发”这一举动成了网络世界中的上香,锦鲤就等同于民间敬奉的神佛。转发锦鲤图许愿,发送带有“锦鲤还愿”话题的微博来还愿,就是网络世界的虚拟祭仪过程。

根据《2016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中拥有大学及以上高等学历的用户占77.8%,大部分微博用户都接受过现代教育,他们凭借理性明明知道转发许愿没有什么用,为什么还是会转发呢?

首先,转发锦鲤图是一场荒诞的狂欢。转发锦鲤是对世俗祭仪的一种戏仿,是一种超脱现实理性世界的网络狂欢。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网民们能带上假面参与荒诞的狂欢,摆脱旧有的理性知识,转而拥抱神性的不可知的“许愿”。

其次,消费社会关切的目光。处在消费社会中的人们,习惯于计算成本与收益。微博中锦鲤图类似彩票,每一次转发都不需要成本,每一个人都消费着免费的锦鲤图,转发评价的成本低廉。但是,锦鲤图的背后实际上是消费社会关切的目光。微博锦鲤图流行的重要推手之一“锦鲤大王”,他的微博账号除了推送锦鲤图外就是推介自己淘宝网店的饰品。其微博许愿服务作为淘宝网店的转运首饰的额外赠品提供给消费者,消费者被额外赠品所迷惑从而购买产品。每一次转发锦鲤图的背后实际上都是在为某些“商品”做广告,他们的锦鲤只是消费的赠品,始终关心着你能否具有消费能力的幸福可能性。

三、美食图:民以食好为天

身处社交网络中的网民,也许没有发过自拍,但必定都发过美食的照片,美食图与自拍图一样成为身处社交网络的标志。无论是明星还是营销号都热衷于发布觅食图片,美食图成为网民们表达情感的通道。正如俗话所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本身即意味着生活,此前的传统媒介,例如报纸、电视等传递信息的数量极其有限,重要的事件、新闻等才能被记载传播。而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的主体,给人以传达个体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机会,因此吃饭这件事连同美食图一起成为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生活印记。

美食图在社交媒体上的大量存在又意味着什么呢?微博上常常有“深夜放毒”的现象,即有博主特意在深夜时发布大量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图。如此,无论何时,人们都能被勾起食欲,纵使抱怨,但他们依旧逃脱不了美食图的吸引而享受其中。

美食图广泛传播的背后,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记录粮食的生产图,而是记录食物的烹调图,意味着农产品的贫乏已成为过去,社会拥有富足的农产品,才能让人专注于吃好而不是吃饱。在社交网络上,通常发布出外觅食的美食地图,而不是家里惯常的饭菜。这展现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达,餐饮业一直是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支柱产业。无论美食图拍自米其林星级饭店还是夜市烧烤摊点,背后都反映了餐饮业链条的发达。

四、社交网络视觉文化探究

从九宫格到锦鲤图,再到美食图,反映了一个奇特的视觉文化空间。这个依附社交网络而生的视觉文化空间,传达着这个时代的精神。

图像学家欧文·帕诺夫斯基认为艺术作品有三个层面的意义:“自然”层面、“传统”层面、“本质”层面。第三个层面“泄露了潜在的意义,‘对国家、时代、阶级、宗教或者哲学信仰的基本态度——被无意识透露出来并压缩在作品里’”。帕诺夫斯基的“审视方法”不仅能运用于艺术品的解读上,对九宫格的强迫症审美,其本质意义上不仅仅是一种偏执,而是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身处无序杂乱的生活对有序的渴盼。对锦鲤图的疯狂转发,其本质意义上是信仰缺失时代的精神慰藉。对美食图像的迷恋,是物质富足时代物欲的另类呈现。这些视觉文化现象,共同指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时代精神状况。

猜你喜欢

九宫格强迫症锦鲤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锦鲤出征,高考必胜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小编,来条“锦鲤”
我爱数独
我爱数独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数独:九宫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