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屏边苗族传统百褶裙研究

2019-07-13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9年36期
关键词:蜡染苗族工艺

⊙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500]

⊙黄谷[ANASA故艺工作室,昆明 650500]

百褶裙是一种折裥多且密的裙子式样,又被称为“百裥裙”或“密裥裙”,是苗族女性的典型装束之一。苗族传统百褶裙制作过程复杂,历时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五载,制作工艺讲究,裙身纵向挺直、横向褶裥富有弹性,再辅于蜡染、刺绣、贴布绣等多种工艺加工使得整条裙子款式别致,充满民族风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洋服饰潮水般地涌进,随着苗族传统工艺的衰落,传统手工制作的苗族百褶裙服饰越来越少。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技艺,已成当务之急。在此,本文以云南屏边苗族传统百褶裙为研究对象,探讨苗族传统百褶裙的工艺美、装饰美、内涵美,以期唤起大家对民族传统技艺的重视。

一、屏边苗族简况

屏边苗族自治县地处边疆,多属山区,地域分散,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是通往南亚、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历史上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按照苗族语言的意思,“屏边”就是青山丛中的平地。屏边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聚居着苗、汉、彝、壮、瑶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2%,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和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传说是蚩尤的后代,最早在黄河流域的蚩尤部落被炎黄部落打败后,就一直迁徙,最终到达今天的川、湘、黔、滇等地区,屏边地区的苗族就是在清初从贵州迁入的。屏边苗族自称有五个支系,有“青苗”“花苗”“黑苗”“白苗”和“绿苗”,在他们自称之前,都冠以“蒙”字,“蒙”就是族的意思。即蒙施(Hmongb Shib 青苗)、蒙爪(Hmongb Nzuab 绿苗)、蒙碑(Hmongb Bel 花苗)、蒙把(Hmongb Buak 黑苗)和蒙娄(Hmongb Dlueb 白苗)。

二、朴实的实用功能

屏边苗族百褶裙是苗族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服饰符号之一,这与苗族的生活习性、历史渊源密切相关,同时也体现了百褶裙很强的实用功能。屏边苗族的百褶裙,裙身呈长方形,裙幅很长且可以放开了活动,缠绕于腰间的着装,不受体形胖瘦影响。各支系裙子外观工艺相同,只有长短、颜色、刺绣花型的差异变化。“青苗”妇女下身着蜡染花色麻布百褶裙;“花苗”和“黑苗”妇女下身着花白色或蜡染色麻布百褶裙,一般与“青苗”的相近或相等;“白苗”妇女下身着纯白色麻布百褶裙,显得纯白素雅;“绿苗”妇女下身着花白百褶裙。为了保暖,女装裙加绑腿。百褶裙的款式特点是行走方便,因为苗族为了躲避侵略和战争,选择了交通不便的大山作为栖息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翻山越岭、跨沟过河,又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徒步,这养成了他们快速行走的习惯,百褶裙在行走中不受大幅度跨越的影响,行走自如。屏边苗族不穿棉织品,百褶裙的面料为传统麻布,一般裙重约1.5公斤左右,穿着走路能摆动,不易受风撩开,也不易被棘物刺穿。还有就是苗族早先在迁徙途中,因生活物资匮乏,厚重的百褶裙可以白天穿在身上,晚上脱下拉开百褶当被子盖在身上,非常实用。

三、复杂的制作工艺

屏边苗族传统服饰均为家庭制作,家庭制作传统服饰需要经过种麻、割麻、剥麻、绩麻、绕线纺麻、煮麻洗线、织布、印染、补绣装饰、缝制等一系列繁杂的工艺和程序,每个制作环节都要耗费苗族女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成线

屏边苗族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麻塘,自纺自织,或做衣服或做被子,都由女性担任,完全自给自足,不作为商品出卖。苗族自己种麻,把收割的麻秆剥麻后放在麻塘中沤烂,然后,用水洗净,捻线纺纱,这些工序都是用手工来完成的。屏边苗族采用“水沤法”来处理麻料,“水沤法”即在一流动较慢或根本不流动的池塘中,将剥下的一条条长长的麻的皮浸入水中,再放入石灰,放水要浸到最上层。由于太阳光的照射使水温逐渐升高,为细菌的迅速繁殖创造了条件,其中有的细菌以分解麻皮的胶质为营养,客观上起到脱胶和分离纤维的作用。水沤的时间较长,一般是两个月左右。麻料沤烂后得到纤维,经梳理,即可用于纺绩、织布。

(二)成布

把已经做成的无数根麻线固定在纺车上,以经纬线交叉的方式编织成布。每匹布的大小可根据个人的腰身作适度调整,一般是布幅宽1米左右,长度在2至3米之间。布织成以后,还要清洗一次,洗净晾干之后就可以染色了。

(三)成色

在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前,屏边苗族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特征的染色工艺,自己种植蓼蓝、沤制染剂、设缸开染等。屏边苗族传统百褶裙染色工艺主要有浸染和蜡染。浸染是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工艺,苗族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整套浸染工序,分别是制靛(染液)、浸染、上浆、碾压和洗晒等。屏边苗族百褶裙的蜡染工艺精细、图案独特。蜡染,古称“蜡缬”,蜡染属“防染印花法”。防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遮盖”或“折叠”的方法,使织物不易被染色,产生“空白”,从而形成花纹。屏边苗族女性用蜡在布上绘制纹样,然后浸染,有蜡的地方染液不能渗入,没有蜡的地方就被染成蓝色。染色时由于需要不定时的搅动,导致染液顺着蜡花裂缝渗透到布的纹理中,留下自然的“冰裂纹”,产生其他印染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独特效果。

(四)补绣装饰

补绣装饰是屏边苗族传统百褶裙的一道重要工序。因为浸染和蜡染后的百褶裙面料色彩较为单一,而屏边苗族百褶裙成品最终呈现的鲜艳的色彩对比就是通过这一道工艺来表现的。屏边苗族女性在百褶裙的制作中大量地应用装饰性的红色、黄色毛线线条,或者是红色花布剪裁后作为装饰带。经过补绣装饰后,一块颜色鲜艳、图案组合丰富、美观大方的百褶裙布料就做好了。

(五)成裙

屏边苗族传统百褶裙由麻制成,裙料的材质决定了裙褶的视觉特点。麻布质地硬挺但不易定型,做裙褶时需要用针线手工将褶子缝好并加以固定,就是在一定间隔内缝装饰线固定。屏边苗族的装饰线手法多样,既起到固定褶裥之用,又能起到装饰效果。制作好裙褶后要放置一段时间让褶子稳定,有时还会将固定好的百褶裙放在锅里蒸一下,起到高温定型的作用。通过以上复杂的制作工艺流程,就可得到一条漂亮的自纺自绣的屏边苗族百褶裙。屏边苗族百褶裙着色热烈、张扬鲜活,裙身上常用反差而对比强的工艺形式进行分割和装饰,这些工艺方法使屏边苗族百褶裙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四、悠久的文化内涵

(一)“麻”文化的体现

苗族的纺织、染色、蜡染、刺绣等工艺都是苗族服饰文化中的瑰宝,传统的苗族服饰离不开苗族的“麻”文化。苗族的“麻”文化历史悠久,已经影响到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人生活中要穿麻布,死后也要用麻布裹尸,因而生为苗族就应该种麻织布。随着苗族的迁徙,苗族把种麻织布技术带到了各地,种麻织布和麻衣麻裙成了分散在各地的苗族间相互认同的标志。屏边苗族传统百褶裙就是“麻”文化的体现,麻布百褶裙成了苗族女性的日常生活着装,也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象征物之一,诠释了苗家人民对待婚姻庄重神圣的态度。

(二)吉祥的象征物

苗族传统百褶裙是苗族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过去苗族女性喜欢将百褶裙挂在自家的院落里,视它为祛除疾病、驱邪灾避、保佑平安、六畜兴旺的吉祥物,美丽的苗族百褶裙昭示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勤劳的象征

屏边苗族的百褶裙不仅是苗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衡量苗族女性勤劳、能干与否的重要标准。因为在苗族传统社会中,男女分工明确,女性负责织布制衣,所以衣物对于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屏边苗族传统百褶裙的制作工序复杂、耗时耗力,特别是麻布的制作手续复杂,据《屏边苗族》一书记载,单单麻布就要经过种麻、割麻、晒麻、刮麻、舂麻、绩麻、纺麻、煮线、洗线、碾线、理线、排线、上机、纺织、成布十五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又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小工序才能完成,十分繁琐。要完成一条百褶裙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可见苗族女性的勤劳和智慧。

五、结语

苗族传统百褶裙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体,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随着老一代苗族女性的离去,屏边苗族传统手工百褶裙的制作工艺已经后继无人了,这导致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工作出现了断代现象。之所以出现断代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屏边苗族传统百褶裙流失严重,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比较古老的百褶裙一些已被贩卖到省外,甚至国外,导致年轻的屏边苗族都没有见过真正的传统手工百褶裙。第二,传统百褶裙制作原料的缺乏。现代机织面料的廉价、便捷、实用,导致屏边苗族不愿意“费工费时”地制作传统麻布,这就不能用传统的材料缝制百褶裙了。以上问题都提醒我们在机制面料普遍引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今天,对于传统服饰工艺的记录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

猜你喜欢

蜡染苗族工艺
王翀:割舍不断的蜡染情
蜡染的纹饰探讨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丹寨蜡染千年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补妆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