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适与幽默
——读汪曾祺小说《职业》

2019-07-13胡月沈阳师范大学沈阳110034

名作欣赏 2019年30期
关键词:椒盐饼子汪曾祺

⊙胡月[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

汪曾祺的小说《职业》是汪曾祺于昆明创作的一篇小说,先后经过四次改稿,历时三十多年才发表,其语言风格、风俗韵味、美学品味、主题思想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已被收录到人教版高中语文的选修课本《中国民俗文化》中,《职业》虽然不是汪曾祺最有影响的作品,却是汪曾祺最满意的作品。

1986年,汪曾祺在《汪曾祺自选集》自序中提出:“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他称自己的作品包含三种感情: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比如《受戒》《大淖记事》;还有一部分作品则由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为一种常有的苦味和嘲谑,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此外,在有些作品里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较复杂。”但是《职业》不仅仅蕴含了作者忧伤的感情,更多的则是作者那种闲适与幽默的生活态度。

一、闲适的生活情趣

汪曾祺的小说一贯是平淡含蓄的,他的小说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对苦难的直接描述,也没有直逼人类灵魂的拷问,只是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平凡无奇的世界,他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捕捉人生乐趣,他的人生是审美的人生,因此《职业》中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也成了他笔下独特的风景。

在《职业》中,先是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引发了汪曾祺的兴趣,虽然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以及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耳熟了,但是汪曾祺却能从其中体会到独特的乐趣。他一辈子都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有旧衣烂衫找来卖!”这个中年女人的吆喝声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从化风丹的吆喝声中汪曾祺又知道了一个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那头发梳得光光的吆喝“卖杨梅——”“玉麦粑粑——”的苗族少女则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各种吆喝声组成了一首生活交响乐,作为背景为这些平淡日子抹上了一笔亮彩。这些声音是美的,是可触的,是市井生活的味道。但是在这些吆喝中最特别的便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些吆喝声组合起来,为人们呈现了一个闲适、平淡的风俗画。我们知道,这些走街串巷吆喝的人肯定是为了生计而奔波,其中的艰难苦涩可想而知,可汪曾祺没有渲染他们生活的艰辛不易,而是从声音写起,写人的职业,写人的生存状态和对劳动人民的欣赏与同情。

这个吆喝的小孩十二三岁,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小孩长大了,得自己挣钱吃饭,他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亮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便挎着木盆去卖,走街串巷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他的吆喝不是简单地吆喝,而是有韵律的,可以谱出来,非常清脆动听。面对不幸的命运,有的人会伤心难过、有的人会垮掉,但是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聪明懂事,“这个孩子是个小大人”!这么小就有了一份职业,但是他应对自如,而且异常乖巧。“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孩子过于稚嫩的肩膀上,但是他坦然接受,这里作者不但是夸奖,更是欣赏,在汪曾祺其他一系列的小说中,汪曾祺也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但是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更是充满了对孩子的关怀与怜爱。

对孩子处境的描写汪曾祺是通过对比手法来实现的,当别的孩子都去上学时,这个孩子却挎着木盆吆喝,孩子们放学后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总爱学他,但是他们把词改了,改成“捏着鼻子吹洋号”!都是年龄相仿的孩子,前者是挎着木盆,后者是背着书包,命运的不公和生活道路的不同隐藏在这无形的对比中,孩子们越是对这份职业表现得尽职尽责,就越体现出社会和生活加在他身上的重担,他也就越被异化得厉害。汪曾祺只是将怜悯之情包含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当中,看似是风俗描写,实则描写的是社会、是生活,这也体现出作者闲适的生活情趣。

二、幽默的生活态度

汪曾祺一方面对孩子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担当与责任表示赞扬与欣赏时,另一方面也不忘表现孩子身上的天真与童趣。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小乐趣。“每天下午,在华西山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溜,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孩子每天都在这时候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响,他站在路边百看不厌。”作家还不忘打趣一句:“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汪曾祺写的是孩子玩心不改、孩子的童趣,他偶尔会向职业之外的生活张望,可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汪曾祺打趣孩子的饼子和糕是否要卖给马,不正就是作为大人幽默生活态度的体现吗?孩子有童趣,但是大人远离职业,偶尔调皮也同样会体验到轻松与愉悦。

有一天是孩子外婆的生日,他是去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面对其他孩子们没有恶意的模仿,孩子坦然接受,甚至自己也偷偷了喊一嗓子。这种模仿不是挖苦、不是嘲笑,也不是恶搞,作家把它理解为童趣,孩子也同样参与其中,而且他不是自己偷偷嘀咕,而是“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幽默之余也体现出孩子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烈回应。小说没有直接描写职业对于孩子童趣的压抑与对自由的渴望,而是一团和气,在这种淡淡的幽默中引发人们的思考。

汪曾祺曾说过:“我以为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引起读者对生活的关心、对人的关心,对生活、对人持欣赏的态度,这样读者的心胸就会比较宽厚,比较多情,从而使自己变得比较有文化修养,远离鄙俗,变得高尚一点、雅一点,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品。”《职业》不仅能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关心与欣赏,更能体现出作者对于生活恬淡、幽默的态度。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不仅仅是一位旁观者,更是参与到孩子的这种天真快乐中。“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这孩子长得不难看,大眼睛,样子挺聪明),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作者很久以前就注意到了孩子,对他进行了细微的观察,所以当孩子剃了头之后他能一眼就看出来,面对散着手走着的孩子,作者是感到既新奇又新鲜的,看到孩子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他充满了隐约的期待,因此当孩子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而大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时,作者感到开心与轻松,虽然他没有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但是通过对孩子外貌与声音的刻画,那种期待与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孩子这一声响亮的吆喝,是对艰苦生活快乐的回击,也是作者面对生活态度的投射。

《职业》这篇小说汪曾祺先后改写了四次,笔者认为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对市井音乐与风俗的描绘,更是对人如何面对生活、人的精神状态的写照。汪曾祺闲适幽默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情趣也由此体现。

①陆建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②汪曾祺:《汪曾祺小说自选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第299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猜你喜欢

椒盐饼子汪曾祺
娘的剩“饼”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饼子麻花故乡情
学做椒盐虾
包里还有一个饼
爱逃课的汪曾祺
自主探究,促进层次理解
椒盐芝麻烧饼
椒盐卷饼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