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挑战权威,重建黑人男性气质
——以戏剧《篱笆》为例
2019-07-13张五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
⊙张五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对戏剧《篱笆》进行系统的分析,能够看出在美国社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黑人民族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受到强势男性的压迫,黑人男性气质建构遇到障碍,因此,为了增强黑人男性文化认同感,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勇于挑战权威,冲破强势群体的压迫入手,探索黑人男性气质的重新建构,希望能够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黑人男性文化的重新解读,为黑人男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男性气质研究基本情况
西方学界针对男性气质的研究相对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一批学者主张将男人当作是具有社会性别的人,尝试从社会性别关系视角对男性进行分析,从生理学、人类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研究者提出“支配性男性气质”这一概念,从社会学研究方面对男性气质进行了解读。以强调霸权男性气质的研究者康奈尔(R.W.Connell)为例,他提出男性气质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会受到社会群体差异以及文化类型差异的影响,形成不同的群体,并且种族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和文化阶层等都会对男性气质产生影响。康奈尔将男性气质划分为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与边缘性四大类,它们共同建构着现代西方性别秩序中的主流男性气质模式。康奈尔将支配性男性气质定义为性别实践的形构,这种形构就是目前被广为接受的男权制合法化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个人或集团可以凭借支配性男性气质来声称和拥有在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支配性男性气质被认为是对权威的反抗和否定,而不是对传统的盲目服从。康奈尔在《男性气质》一书中指出:男性气质还存在着不同男性群体之间具体的统治与从属的性别关系。在当代欧洲和美国社会中,突出的情形是异性恋男性处于统治地位以及同性恋男性处于从属地位。而支配性男性气质和从属性男性气质在《篱笆》的主人公特罗伊父子身上得到体现。笔者结合康奈尔的研究思想对《篱笆》中黑人男性的气质进行解析,发现其主要是指处于底层的弱势黑人男性要想实现对黑人男性气质的重新建构,就要挑战权威,冲破压迫性男性气质的束缚,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在研究实践中要从男性气质研究角度对《篱笆》中的黑人男性气质进行解析,为黑人男性气质的重新建构提供相应的参考。
二、《篱笆》中黑人男性勇于挑战权威重建黑人男性气质的体现
《篱笆》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代表性作品,讲述了黑人清洁工特罗伊努力奋斗的故事,主人公特罗伊是一位退役的体育明星,在青年时期曾因打架斗殴触犯法律而入狱。出狱后,他因为肤色问题而找不到工作,处于社会最底层。没有工作意味着不能成为家中的领导者,特洛伊因此成了懦弱的任人宰割的男性。下面从几个方面系统研究《篱笆》中黑人男性如何挑战权威,重建黑人男性气质。
(一)特罗伊对白人统治地位的抗争
不同男性气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从种族之间的抗争中得到适当的体现,对其关系的关注也有利于对现实的了解。特别是在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认识到存在多种多样的男性气质,就可以像消费者选择商品一样,尝试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男性气质。在种族隔离和歧视相当严重的美国社会,特罗伊作为黑人群体在社会上受到压迫,与很多黑人一样因偷盗导致触犯法律入狱,在出狱后又难以与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相适应,生存和生活面临困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因为黑人的权利被限制,所以特罗伊只能选择垃圾搬运工的工作维持生活。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大多数黑人都选择在社会的压迫下屈从命运,艰难地生活。但是特罗伊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他渴望获得与白人群体同样的责任与权利,于是他选择了抗争。在与白人多次交涉后,他终于获得了开垃圾车这一独属于白人的权利。特罗伊冲出种族隔离的藩篱,挑战白人的权威,实现重生的反抗精神充分体现了其支配性的男性气质。这一点也反映出,随着社会的进步,黑人男性群体开始反抗白人的统治。特罗伊在此处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反映出其具有支配性的男性气质,有助于促进黑人男性气质的重新建构。
(二)克里和莱昂斯对父权权威的反抗
在奥古斯特·威尔逊笔下,特罗伊曾经是黑人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人棒球联盟中较为重要的一员,但是由于美国棒球联盟歧视黑人,导致他无法加入职业棒球联盟,因此当学习成绩优异并且足球技术水平较高的儿子克里想要参加学校足球队时,特罗伊表现出坚决反对的态度,更不允许他接受体育奖学金,因为他不希望悲剧重演。面对父亲的保守,克里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年轻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要通过努力去赢得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但是,特罗伊极力反对,阻止儿子克里和白人进行斗争。对于父亲的权威,克里大胆地进行反抗,他不同意父亲的观点,认为黑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获得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水平,因而才有能力去反对白人的欺凌和压迫,才能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得到应有的尊重。特罗伊和克里之间的种种矛盾导致父子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在特罗伊去世后,克里甚至拒绝参加葬礼,他很想借此机会挑战父亲的权威,摆脱父亲的阴影。另外,特罗伊的另一个儿子莱昂斯喜欢爵士乐,也得不到特罗伊的认同,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依然追求自己的梦想。从克里和莱昂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父亲权威的反抗,为黑人男性支配性气质的建构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三)努力获得黑人男性文化身份的认同
特罗伊是较为典型的黑人男性形象,作为一个黑人男性,他在美国当时的社会中处处遭遇不平等待遇,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艰难求生。而作为世界大国美国的公民,他与其他美国人一样表现出对美国人这一身份的自豪,且拥有自己的“美国梦”,希望能够最终成为受到社会和其他人尊重的美国人,让自己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即自身黑人文化的传统和美国白人文化的传统,前者是其文化源头,后者是他的生存现实。两种身份和意识的碰撞与冲突,使得像特罗伊这样的黑人男性陷入一种身份危机。他们的男子气概因种族歧视和经济困境面临被“阉割”的威胁。因而,他们急迫地想通过某种方式去证实自己身上的男子气概,去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他们开始表现出证实自身男性气概的渴求,努力获得对黑人男性文化身份的认同。在戏剧《篱笆》中,作者为他们提供了两种获得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方法,即提高社会地位、追溯黑人群体自身文化历史。在前一种道路无法前行的情况下,他们通过追寻黑人文化,在历史层面找寻归属感,来获得黑人男性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歌曲、舞蹈、饮食、黑人幽默等非洲文化传统。通过认识到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黑人男性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为黑人男性气质的建构起到了促进性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男性气质的建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对黑人男性气质的建构进行研究,也要将文学作品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通过解读戏剧《篱笆》,探索不同类型的男性气质,对黑人男性气质的重新建构形成深入的理解,为更好地研究弱势男性群体男性气质的建构提供了相应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