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网络文学的艺术-文化学评价体系
2019-07-13王万举
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就是对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心理功用和社会价值做出全面的、系统的评价。一句话,就是回答网络文学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而且,这些观点大多是在谈具体问题时带出来的态度,缺乏正面的、系统的论证;同时,不同观点之间也没有直接的交锋。长期的各说各话虽然造成了统计上的混乱和其他工作矛盾,却给我们构建它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启示。当人们把一切网上原发作品都纳入“网络文学”时,他们是将互联网视为文学的列在语言文字之后的第二物质载体,视为文学自艺术形态向其文化形态展开的平台;当人们肯定长篇通俗网文是一种独特文體,同时又放弃“传统文学”立场也不以其粉丝众多、产业表现优秀立论时,它们已经拓展了“文学”的内涵。看来,这种各说各话存在着统一的可能性。
事实上,不是“网络文学”难以包容长篇通俗网文之外的“文学”,而是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有误。文学是一个由生活到创作、由创作(文本)到接受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的运行中,不断进行着艺术与文化的反馈。文学动力系统阶段性地在不同的物质载体中运行。目前,正在经历着由纸介媒体向以互联网为龙头的融媒体的转型,各种文学形式、文本正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互联网机制所带给的向文化形态转化的可能性。
文学总有一个经典化过程。在艺术形态与文化形态之间,必有一个中间态,即亚艺术体的存在。长篇通俗网文就是这样一个亚艺术体。它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游戏、娱乐功能,且前轻后重。文学史上,不少亚艺术体只是艺术经典形成的一个阶梯。长篇通俗网文则不然。一方面,它以巨大的产业成绩和强烈的接受效果具备只有艺术经典才有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与生俱来的极度长篇化、阅读的碎片化、互动性强等特点,又使它很难经典化(以此为启发点再创作另当别论)。两相矛盾的结果,是它必然长期以亚艺术体的形态存在下去。
不应该把网络文学简单地看作“网上的文学”,亦不应将其视为某种特定的、静态的文体或文本。网络文学的艺术-文化学评价体系就是这样一种系统观点:网络文学是运用互联网机制展开其动力系统的艺术-文化形态。互联网作为文学的列在语言文字之后的第二物质手段,它只是文学这种艺术形态向其文化形态展开的物质载体。互联网机制为所有文体和文本提供了同样的可能性,但能否充分利用则取决于不同形式和不同文本的自身特点。从纸介文学到互联网文学,实质是文学的动态系统在新的物质载体上重新展开它的艺术与文化的反馈。所有的文学形式和文本上网之后分别展开为三种文化形态:第一,只增强了传播力度而未获得接受效果或接受效果很小的文体和文本,将直接转化为文化形态。并且,这种转化有着越是不被接受,其文化形态愈加繁盛的规律。例如,以没有接受效果反证其艺术质量的种种行为、研讨会满天飞、图书的外包装没有节制、不择手段争奖、靠头衔推销作品……第二,作品被接受后转化为第二种文化形态,如主人公生活习惯被效仿、金句广泛流传,直至形成社会思潮。第三,文学文本以亚艺术体存在——受众对作品的欣赏和受众与写手的互动交织在一起,甚至参与创作。网络文学动态系统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反馈朝着艺术向文化转化的趋势发展,我将其称之为艺术的“文化化”。这一史无前例的趋势,是特定生产方式所派生的社会信息化、文化产业化和经济全球化(即文化品全球流通)所根本决定的。一些著名作家十几年来之所以不断提出“当生活超过了文学”“文学的边界在哪里”“虚构成了问题”……就是以上“三化”所致。互联网机制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可能性。长篇通俗网文作为以上“三化”的直接成果,由于能够充分“享用”互联网机制(网络机制促进了它的“文化化”)以及与网络共生(互联网1995年接入用户服务,痞子蔡1998年发表网文),必将长期成为“网络文学”的代称。
建立网络文学的艺术-文化学评价体系非常重要。明确这一认知,将有助于网络文学理论和评论的深化,有助于精准施策,在建设精神文明目标下实现对不同文学形态、文学群体和文学行为的分类指导。例如:几年以来,文学工作机构推动传统作家和传统文学上网是有成绩的。但是,传播力度不等于接受效果,不要幻想“一网就灵”。推进主旋律文学的有效接受才符合社会主义文学工作的目的。应该对传统作家群体和长篇通俗网文作家群体分类引导,后者想象力极为丰富,年龄相对年轻,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网文创作训练并努力学习“审美的把握世界”,肯定能出现一批文学大家。长篇通俗网文是一个庞大的文学动力系统。“人人都是作家”的超前实现也是这个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它是社会和谐、物质丰富和精神追求提高的生动表现,但是,它是以作品的良莠不齐为代价的,消灭社会分工尚处在未来漫长的征途中。要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对于很多写手而言,也许学会欣赏经典作品比写作更重要。长篇通俗网文受众广大、产业成绩优秀,说明非审美的娱乐功能是大众所需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劝善和审美作为文学艺术的核心功能和社会功用对于民族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给通俗网文留下空间的同时,也要给其他文学样式留足空间并助推其有效接受。总之,以艺术-文化学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这场文学革命的实质,从而有效助推文学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万举,国家一级作家,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