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川湖北青砖茶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2019-07-12何建刚郭晓园简妮斯黄聃聃苏昊
何建刚 郭晓园 简妮斯 黄聃聃 苏昊
摘要 湖北青砖茶是我国黑茶鼻祖,属于深度发酵茶。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创始于1368年,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50年的悠久历史。本文总结了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了长盛川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提出了关于湖北青砖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扩大湖北青砖茶非遗文化影响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湖北青砖茶;非遗技艺;传承;创新;现状;建议;长盛川
中图分类号 TS27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1-022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我国拥有5 000年的文明历史,其中茶文化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史料记载,今天的巴楚腹地鄂西南三峡宜昌地区,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茶叶发源地。长盛川湖北青砖茶诞生于明代1368年,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50年的悠久历史。长盛川湖北青砖茶以鄂西南宜昌茶区为茶叶原产地,精心制作。宜昌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河南道节点城市,也是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随着自身的蓬勃发展及行商之路的日益繁忙,长盛川逐渐汇入以汉口等地为起点的万里茶道,产品远销蒙古和俄罗斯等亚洲、欧洲、美洲各地。
在茶叶发展史上对湖北青砖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文化等领域,其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体制还不完善,对其技艺创新的推动也还不够,而只有创新才能保证非遗技艺在传承中持续散发生机,永葆活力。
1 湖北青砖茶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随着湖北省城市化和现代旅游、娱乐业的发展,大量茶类非遗文化逐渐丧失了生存的土壤,许多传统的茶叶加工技艺、茶俗和茶礼也在慢慢消失。多数年轻人因为经济压力选择进城务工,而不愿选择从事平均收入相对较低、成长缓慢的青砖茶行业工作。对于湖北青砖茶相关知识,也只有本地一些年长的人知道,很多年轻人基本不了解。这都导致了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等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技术缺乏和观念滞后等方面。一是文化遗产被文物所取代,文物保护被等同于对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以加工厂遗址、工器具、文档资料等实物形式进行保护,而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工匠精神”传承不够。有的认为湖北青砖茶非遗文化的保护应尊重自然规律且其影响力有限,无须刻意保护,而且目前国家财力有限,认为等经济再發达些再进行保护也不迟。三是缺乏一代代持续坚守生产一线、扎扎实实传承和创新的加工技术人才。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湖北青砖茶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困境。从非遗的本质上看,绝大部分传统工艺制品是日常生活用品。只有普通大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非遗工艺制品的使用者,传统工艺才能真正获得发展、繁荣,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湖北青砖茶非遗要活起来,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重视非遗产品的传播和创新,获得源源不断的非遗活力。
2 长盛川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个技艺精湛的视产品质量如生命的手工艺群体,是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有一批尊重传统、尊重手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能够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这是传统工艺产品成为知名品牌、畅销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2.1 技艺传承是创新的前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人作为载体,更需要向年轻学徒传播工艺之美的引路人[1]。手艺人在长盛川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长盛川也始终把技艺传承视为关系自身存亡兴衰的大事,为的是培养更多技艺精湛的传习者和传承人,把长盛川这个品牌更好地传承下去。非遗技艺的传承一般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历史上的长盛川也不例外。
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演示,使被传承人在不断实践中全面掌握长盛川青砖茶的技艺要点。长盛川注重核心技艺的传承,而发酵和拼配工序对青砖茶品质特征的形成影响重大,是传习非遗功课的重头戏。因此,近些年长盛川即使在青砖茶加工设备自动化上做出了众多创造,但也始终坚持传统的发酵和拼配工艺,体现了长盛川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坚守。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很多非遗技艺都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部分,加之学徒天资的差异,核心工艺大多需要学徒经年累月的亲身实践,用心琢磨,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
2.2 通过创新促进技艺传承
一代代长盛川人,焚膏继晷,开拓创新,长盛川非遗技艺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中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都助力了长盛川的发展、壮大,长盛川人对今后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新时代下,长盛川非遗传承工作不再是只靠手艺人就能完成好的工作,现今必须重视思维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古老的长盛川增添新活力。求新求变、与时俱进,长盛川非遗传承人,不忘初心,依托创新的力量为非遗技艺再添勃勃生机。
2.2.1 品质创新。历史上湖北青砖茶品质优异,深受边区消费者喜爱。但一段时期内,国运不济,边茶企业也多数没落,这段期间湖北茶企勇于担当,竭力保障边区人民饮茶生活,但其间产品原料品质不稳定的生产状况却影响至今,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砖茶行业的消费突破和市场扩大,不利于青砖茶行业健康发展[2]。当今长盛川优选、严把源头质量关,自建逾333.33 hm2茶叶基地,选取武陵山区鄂西南宜昌茶区800 m以上高山鲜叶为原料,坚持品质优先、绿色健康发展理念,大胆探索“农药、化肥两不用”的生态管理模式,积极选育青砖茶适制品种及低聚氟品种,秉持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理念打造消费者信赖的放心茶和健康茶,争做行业标杆。
针对边销市场、内陆和国外市场的特点,长盛川在保证和提升青砖茶传统口感的同时,丰富产品原料等级,推出以等级嫩度和酵陈程度为标准区分的青砖系列产品,促进了产品多元化,满足了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
2.2.2 技术创新。长盛川重视自主研发,采用行业领先的精制、压制及烘制设备,秉持“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生产理念,以保留核心技艺为前提,简化了劳动复杂程度,降低了能耗等成本,在保证青砖茶品质和企业效益的同时,以生产行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世界提供绿色、健康的好茶。
2.2.3 产品创新。长盛川以工艺传承人团队为核心,以高校、科研院所为重要技术合作伙伴,以传承长盛川核心技艺为己任,以创新促进长盛川非遗传承为抓手,汇集省内外科研院所数十名知名专家成立湖北青砖茶研究所,涵盖茶叶、医学、生物、文化、机械等核心领域,以生物制药的理念打造湖北青砖茶,深入开展青砖茶保健功效研究,开发深加工产品,打造市场有乐观需求的高附加值新品,如速溶茶、青砖茶功能提取物等产品,促进了多元发展,激活了市场需求。只有产品被广大消费者喜爱、接受,非遗技艺才有活力,才有被传承下去的生机。因此,长盛川的科技创新为青砖茶非遗技艺的传承增添了希望。
3 对湖北青砖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建议
3.1 依托茶叶学会和地方学校加大宣传,丰富青砖茶传习内容
扩大参与是实现青砖茶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地方农业和茶叶主管部门可定期开展湖北青砖茶非遗知识讲座,增强民间对湖北青砖茶的了解[3]。由于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特征,因而需要借助“教育培训”的模式进行。茶叶学会和民间团体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湖北省茶叶学会和相关民间团体,加强湖北青砖茶行业人才的培养[4]。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要将湖北青砖茶的专业知识更多地融入到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并细化传习内容,加大传习深度。只有湖北人学湖北青砖茶知识、讲湖北青砖茶故事,湖北青砖茶才有希望,才传得下去、做得起来。
3.2 形成行业合力,推进湖北青砖茶生产性传承
所谓生产性传承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保持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性、真实性和整体性[4]。具体来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传承发展关系,互促互进。立足长远发展,做好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壮大和非遗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始终做到生产促进传承、发展不忘传承、传承促进发展。二是建设非遗文化传习基地。联系地方政府、茶叶学会及湖北青砖茶企业各方,根据湖北青砖茶的历史特点和非遗传承要点,建立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三是抱团发展,相辅相成[5]。处理好非遗传承、创新与行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品牌大了好发展,在品牌建设上使湖北青砖茶众多茶企达成齐心共建湖北青砖茶这一公共品牌的营销共识,形成良性的工艺交流、产品互鉴、市场共建、危机共克的行业互联体系。“独木难成林”“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湖北青砖茶行业壮大了,行业单体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只有产品有了广阔市场,非遗文化才易于传承下去,并为行业发展提供不竭助力。四是创新发展,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感官需求会变化,青砖茶作为消费食品,其受众群体也会发生难以避免的变迁和流失,因而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会再发生机。湖北青砖茶在发展中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特点,如优化提升技艺水平、利用科技手段降低劳动强度,借助非遗文化传承人、知名专家学者等诠释产品特点,通过细分消费市场定位扩大湖北青砖茶的品牌知名度和文化传播覆盖面,持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培育壮大青砖茶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6-7]。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人类文明财富,在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众多的非遗文化保护和傳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非遗保护要有整体保护的意识,非遗保护的关键是传承。只有不断提高传承水平,才能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实现非遗保护的可持续。要将非遗项目与非遗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营造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良好的文化氛围。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使命一定能够有效完成。长盛川将以“功成一定有我”的坚决态度,积极推进湖北青砖茶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并与湖北青砖茶行业兄弟企业携手并进,为提升湖北青砖茶非遗文化影响力而共同奋斗。
5 参考文献
[1] 李凡.非遗传承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转型探析:以蜀绣专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3,10(2):34.
[2] 何建刚,廖智慧.青砖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138.
[3] 王明磊.非遗信阳毛尖制作技术传承与茶文化传播[J].福建茶叶,2017(4):372.
[4] 唐孝中,占辉斌.黄山市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7,35(1):39.
[5] 郑鹏程,龚自明,王胜鹏,等.青砖茶加工工艺及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17(2):46-49.
[6] 宗庆波.重振万里茶道雄风 再铸湖北青砖辉煌[N].农民日报,2014-04-18(003).
[7] 章传政,丁以寿,夏涛.建国后中国茶叶的向外传播[J].农业考古,2008(5):310-314.
作者简介 何建刚(1969-),男,湖北赤壁人,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经济技术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