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急性哺乳期乳腺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2019-07-12陆宇云黄梅吴代陆
陆宇云, 黄梅, 吴代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疾病,短期内难以治愈,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容易使患乳失去哺喂功能,直接影响到母乳喂养的效果和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1]。若能在疾病早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使病情在初发阶段即得以治愈,从而有效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而形成脓肿。为保证母乳喂养的实施,促进母婴健康,本研究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包括中药汤剂内服、双柏散外敷及手法通乳在内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早期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并与西医抗生素治疗的60例患者作对照,观察并评价2组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早期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西医抗生素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0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参照《黄家驷外科学》[2]第6版中的诊断标准:(1)初起乳汁排出不畅,乳内胀痛难忍,有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症。(2)乳头皲裂感染邪毒,乳汁排出不畅,乳内胀痛难忍,有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凡具备以上任何一项即可确诊。
1.2.2 中医诊断和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外科学》[3]第6版中有关“乳痈”的中医诊断和辨证标准,早期乳痈辨证为气滞热壅证。主症:乳汁淤积结块,肿胀疼痛,脉数。次症:皮色不变或微红,恶寒发热,头痛或周身酸痛,口渴,便秘。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气滞热壅证;③育龄产后哺乳期妇女;④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乳头内陷患者;③乳痈已成脓者;④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没有按照研究规定治疗,不能按计划完成研究,导致无法判断疗效,或临床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给予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1)手法通乳。在本院康复理疗室行穴位推拿手法通乳:①患者取平卧位,点按揉膻中、乳根、足三里、内关、合谷、梁丘及肩井,共5 min。②在乳房表面涂上少许凡士林(也可以用乳汁),医者先在患部周围轻柔按摩2 min,再用双手四指托住乳房,拇指从肿块向乳头方向抹推约5~10 min。治疗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渐渐增强推拿的力量。③乳胀明显者,可以轻柔按摩、拍打乳房数次,手以C形握住乳房,先往胸壁压,再以大拇指或食指压住乳晕挤出部分乳汁使乳晕软化。然后以一手按顺时针方向按摩乳房约3 min,再沿乳腺管方向推抹2 min,使乳腺管通畅。如此反复多次使乳汁排空,温水洗净乳头。此手法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2)中药内服。方药选用瓜蒌牛蒡汤加减:瓜蒌皮15 g、牛蒡子12 g、天花粉12 g、蒲公英30 g、金银花30 g、连翘15 g、青皮10 g。随证加减:高热者,酌加柴胡6 g;乳汁壅滞,肿胀甚者,加王不留行20 g、通草10 g;肿块明显者,加当归12 g、赤芍20 g;胀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各6 g。(3)中药外敷。双柏油膏(为本院院内制剂,药物组成为侧柏叶、黄柏、大黄、泽兰等)贴敷于患乳,每日2次,每次4~6 h。(4)治疗期间,建议患者积极规律哺乳,同时赠与患者一套手法通乳视频,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在家里每日手法通乳1次。
1.5.2 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1)暂停患侧乳房哺乳,清洁乳头、乳晕,局部用25%硫酸镁湿热敷、理疗;(2)青霉素或其他头孢类抗生素配入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3)暂停哺乳,同时鼓励患者积极手法或者吸奶器排出淤乳。
1.5.3 疗程 2组患者均以治疗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6.1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乳痈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全身症状消失,乳房肿块消散,疼痛消失;好转:全身症状消失,乳房肿块减轻;无效:全身症状无好转,乳房肿痛加重或者化脓。
1.6.2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价 参照《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化量表》[5](BSES-SF),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为5级评分,采取1~5分制,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
1.6.3 回乳情况 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是否已回乳。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可比性分析 本组12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9岁,最大41岁,平均年龄28.9岁;其中初产妇82例(占68.33%),经产妇38例(占31.67%);距产后最短5 d,最长约18个月;产后1个月以内67例(占55.83%),1~6个月45例(占37.50%),6个月以上8例(占6.67%);初次就诊时间为发病3 d以内者71例(占59.17%),发病3~7 d者33例(占27.50%),发病7 d以上者16例(占13.33%);在哺乳期内发作2次及以上者9例;肿块直径最小2 cm,最大10 cm;乳头内陷16例(占13.33%);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B超及血象检查证实为早期急性哺乳期乳腺炎,均尚未成脓。2组患者的年龄、产妇情况、发病时间、初次就诊时间、肿块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5 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p/%)
2.3 2组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价及回乳率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5 d后,治疗组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的回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价及回乳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self-efficacy of breastfeed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delectation i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母乳喂养直接影响母婴健康[6],而急性乳腺炎是产后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初产妇多见[7,8],短期内难以治愈,患者身心备受压力,容易导致哺乳失败,且一旦成脓,行脓肿切开引流,不但病程长,医疗费用多,患者更是承受巨大的痛苦[9,10]。早期如能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保持乳腺管通畅,可使炎症在初发阶段得以治愈,从而有效防止形成脓肿,对母乳喂养及母婴健康有着重大意义[11]。本研究的对照组治疗期间需停止哺乳,然而中断哺乳可加重乳汁的淤积,且会使婴儿出现“乳头混淆”,容易导致哺乳失败[12]。本研究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瓜蒌牛蒡汤加减内服、加味双柏油膏外敷及手法通乳,安全无害,治疗过程可以正常哺乳,从而有助于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实施。
本病属于中医“乳痈”范畴,中医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汁源出于胃,若肝郁胃热,肝气不舒,厥阴之气不行而失于疏泄,加之产后体虚,饮食不节,致肝气郁结,胃热壅盛,从而导致行乳不畅、气滞血瘀、热毒内蕴而成痈。因此,治疗应重在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行瘀散结。乳痈内治近代医家多以通为用,配合清热消痈之法[10]。外治法更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外敷、局部理疗等。本研究内服方药选用瓜蒌牛蒡汤加减以清热疏肝、散结通乳,外治选用本院院内制剂双柏油膏以清热消肿、散结止痛,而手法穴位按摩通乳则直接作用局部以疏通乳络,三者结合治疗早期乳痈,疗效确切。治疗组有4例形成乳腺脓肿,主要原因为就诊时间在7 d以上及发作≥2次;其中2例穿刺抽脓后好转,2例行脓肿切开排脓后愈合,无一例发生乳瘘。有4例在1个月后回乳,其中2例由于乳汁量少、2例由于脓肿形成而回乳。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治疗期间可正常哺乳,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较高,回乳率较低,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了母乳喂养的实施,同时也更有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此外,赠予患者的一套手法通乳视频,简单明了,适宜患者在家中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