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地理总志编纂及其近代化变革研究
——兼论总志的概念及其与方志的关系
2019-07-12郭墨寒
郭墨寒
民国时期志书编纂取得不小成绩,相关研究成果也积累不少。然而有关民国地理总志编纂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甚至民国地理总志的数量仍没有一个确切数据,也没有梳理总志的编纂情况,本文初步展开以下研究,以廓清其貌。同时根据前人有关总志和方志的论述,理清总志和方志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一、前人研究及地理总志概念厘定
邓广铭先生的《评<中国地理新志>》(1935)①邓广铭:《评<中国地理新志>》,《邓广铭全集第10卷·书评、序跋、杂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1—13页,原载于《大公报·图书副刊》第八十五期1935年6月27日。是较早对民国时期地理总志研究的文章,对杨文洵、葛绥成等编的《中国地理新志》从内容、印刷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批评这部地理总志的编纂超越了作者难以宽容的限度。北京图书馆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历史·传记·考古·地理》(1994)②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历史·传记·考古·地理》(上、下两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10月(1998年11月重印),第776—777页。对民国地理志书进行归类并做提要,对民国地理总志比较系统归纳,但存在一些缺憾,没有收录完整的地理总志数据,有一些不属于地理总志也收录,不过仍然对本文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赵夏的《一部颇有价值的民国方志——评白眉初及其<中华民国省区全志>》(2001)③赵夏:《一部颇有价值的民国方志——评白眉初及其<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6期。,指出“提名全志,当为各个省区一览表,同民国之前的地理总志在形式上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对此书内容及其作者白眉初进行初步评论,但是文中关于方志与总志的概念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关“方志”和“总志”概念混淆或是学界的常见情况,出现这种混淆概念的情况主要因为是方志与总志之间的杂糅关系,因此本文十分必要对地理总志这个概念进行厘定,首先就从方志与地理总志的关系进行探讨。
历来学者对于方志和地理总志的关系不同观点,从总志的归属无非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总志属于方志,一种是总志不归属方志。
民国时期方志学家李泰棻的《方志学》(1935年)论述“方志之沿革”则将历来方志归类为总志类、方志类和专志类三大种类①“由中朝以至地方,大至州郡,小至村镇,神州之广,几于无地无志。其著者,总志类,如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一统志皆是也;方志类如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此外书虽非志,然其所记,实为方志一部或一门者……”,李泰棻:《方志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9页。。方志学家傅振伦在《中国方志学通论》(1935年)认为方志的种类有一统志、总志、通志、郡县志、合志、乡土志、都邑志、杂志八种②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4页。,将一统志、多省汇编的总志与各地方志、杂志归为方志。刘光禄的《中国方志学概要》(1983年)按照行政区划和记事范围将方志分为一统志或区域志、省志、府志、州志、县志、都邑志、乡镇志、专志六大类。黄苇等著《方志学》(1993年)根据行政区划将方志分总志、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军志、路志、道志、市志、乡镇志、卫所志、边关志、土司志、盐井志、设治局志、特别区志、盟志、旗志、地区志、区志二十一种。《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除此之外,陈光贻的《中国方志学史》③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27页。,张革非编的《中国方志学刚要》④张革非:《中国方志学刚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7页。等方志学著作都把总志归为方志的一类。《中国方志大辞典》将总志收录到“方志书名”目录下。《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载“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⑤《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这个概念的归纳是极其笼统且不科学,“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这个解释十分粗浅,到底以什么方式记述地方有哪些情况没有说明,最后的核心“史志”也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地方志和地方史是有很大区别,谭其骧先生早有专门的论述。另外方志又不单只是州郡府县志,还有省通志、乡镇志、村志、里志、卫所志等,也有把乡土志统归方志。
当然,总志归属方志的观点事出有缘,古人书目将总志和各地方志统归为地理类,或简称为地志,如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将这些归为地理类,《四库全书总目》“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然踵事增华,势难遽返。今惟去泰去甚,择尤雅者录之。凡芜滥之编,皆斥而存目。其编类,首宫殿疏,尊宸居也。次总志,大一统也。次都会郡县,辨方域也。次河防,次边防,崇实用也。次山川,次古迹,次杂记,次游记,备考核也。次外纪,广见闻也……”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没有用方志来统称这些“都会郡县志书”,清人储元升“地志有四,曰一统志,曰通志,曰府志,曰县志,就中惟县志为地未甚广,纪载较详”⑦转引自黄苇等编:《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页,原出处《平望镇志》,储元升序,里人公辑,西效草堂抄本。,将一统志和通志、府志、县志归为地志一类。古代常用“地志”一词统称地方志书,以上所载“地志”应是比较广的含义,而非专指有一定体例的方志,民国有些方志学家把具有较广含义的地志理解为方志,后人则延续前人观点,以致以讹传讹。
另外,总志和方志确实存在紧密的关系,这也是混淆其概念和范畴的原因之一。总志编纂资料来源于地方呈报,甚至就来源方志,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撰修一统志“圣天子垂拱之余,命纂修一统全书,内外臣工咸奉厥职,大自藩省,下至郡邑,莫不有志,以供撷取”⑧转引自巴兆祥:《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5月第3期。。再是,总志编纂对各地方志的编纂有深刻影响,“《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於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大清一统志对于各省通志的编纂有重要影响。⑩巴兆祥:《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5月第3期。
即使总志和方志之间有着紧密关系,但也存在诸多差异。首先,编纂的志义不同,中央编纂总志的一重要目的是大一统,所以也称“一统志”,而方志侧重于记载,以记录信息为主;再是记载范
围不一样,总志是以全国为记载对象,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书籍,所以谭其骧在论及地方志与总志时,特别声明要分清楚地方志和总志①谭其骧:《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9页。。
随着方志学的发展和深化,方志的定义概念在理清,方志的范畴也越明朗。《中国方志大辞典》“方志,即地方志。它是以地域为单位(主要是行政区划),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方面的书籍。……中国方志的类型有主体与支流之分,主体类型主要是按行政区划而定,如通志(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岛屿志(卫志、关志、道志、盐井志、土司志也属此类)等等;支流类型就自然对象而分则有山志、水志、湖志、塘志、河闸志等等,就人文对象而分则有书院志、古迹志、寺观志、游览志、路桥志等等”。方志主体是各级行政区划的综合记载志书,支流是专志,其中总志并不属于其中。②《中国方志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也有一些学者认识到总志与方志的差异,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则按照省一级行政区划收录各地方志,总志不在其收录范围。民国时期的《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方志目》也按照省级行政区收录各地方志。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所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按省市级行政区划收录各地方志,总志也没有收录其中。以上三种方志目录,即没有把总志列入其中,也没有把专志归为其类,也正体现出“方志”的特定概念清晰明朗化,方志是按照一定体例综合记载某一区域(一般是各级行政区划)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书籍。
方志概念的理清与范畴的明朗化,也利于理清与专志、总志的关系。专志因记载某专项事物,体例不一、类别多样,与方志综合记载和一定体例的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也可以单独归类于方志之外,既减少归类的诸多麻烦,也便于统一标准和数据统计。总志因记载范围、内容等与方志也诸多差异,不属于某一地方的记载,也单独归一类。总志、方志、专志都统归为地志,逻辑关系就更加清晰。在这里我们引用古人常用的“地志”,来对方志和总志、专志之间的范畴进行理清。(如图1)
根据以上的研究,对地理总志的概念和范畴进一步认识。从编修群体而言,地理总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官修,如《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由中央发号施令,各地向中央呈送资料,往往是已成书的“通志”。还有一种是私修,编修者对地理重视,即有编纂又有研究性质,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顾亭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从结构形式而言,有三种类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采取既用门类、也用区域的分目方式,《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舆地广记》只用区域分目,南宋的《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则纯用门类分目③郭声波:《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6期。。综合而言,有“总论(门类)”“区域分目(省、府、县)”和“总论+区域分目”三种形式。
地理总志几个要素,首先是以一个国家为记载范围,有时受资料呈交时间和战争等情况影响,未能记录全部范围,但是总体趋向是以国家为记载范围;其次,地理总志是综合性记载,不是某项内容的专业记载,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至少是综合记载的结构,不同时代侧重内容不一样,综合记载也有所偏向。
图1 方志与总志关系图
综上所述,地理总志是以全国为记载范围按照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志书籍,在结构形式上,有“总论(各门类)”“区域分目”和“总论+区域分目”三种形式。
二、民国地理总志编纂成果
根据以上对于地理总志概念和范畴的认识,在《民国时期总书目》(历史·传记·考古·地理)整理的基础上,删除一些不符合的地志,增加里面缺少书目,将民国时期编纂的地理总志成果加以总结归纳,如下表所示:
表1 民国时期地理编纂地理总志情况表
三、地理总志的近代化变革
经历清末新政革命,辛亥民国鼎革之际继承了新政革命的改革遗产,在政治、军事、卫生、教育等方面都走上近代化之路,志书编纂也步趋其路,而且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编纂者身份的变化
传统时期总志的编纂,多为国家行为,因此编纂群体也主要是官员群体,和民国时期个人编修为主的情况大不相同。民国总志的编纂者,多为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文化人,有相对扎实的地理学知识储备,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2 民国总志编纂者身份情况表
民国地理总志的编纂人员,或为新式教育的受益者,或精通西学,对西方地理学知识掌握较全面,同时不少为地理研究者和地理教育者,因此地志编纂和近代西方地理学有紧密关系。
(二)宗旨和功能的革新
“一统志”等总志的编纂,其编纂的宗旨是为了国家大一统,为统治者提供参考书籍。民国时期总志的编纂宗旨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志书的教育功能,并非只是统治者的参考工具,也是政治、军事、商业、学术、新闻、等各团体的重要参考。
《中国地方志》在“编辑大意”中载“谨就平日所习,辑为一帙,更以教育之宗旨,归纳于本科之中,综计编辑大意,其注重者约有数端。一曰实业富国之基也,凡各省之农业、水产、林木、矿物等皆属焉。一曰道路交通所需也,凡铁路、航路、电线、等皆属焉。一曰民事培邦本也,凡城镇警区及选举区皆属焉。其以学识浅陋之人,当国体变迁之际,乃欲讲习繁赜重要之学科,微特不克穹其奥窔也,其中之舛讹漏略,将不能以更僕数矣。兹当开讲之始,谨志数语于简首,尚希诸同学有以教之。”①李九华:《中国地方志》,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稀见方志丛刊(98—100)》,国家图书馆2014年,“编辑大意”。从中可知作者编纂此总志宗旨是为教育,对认识本国实业、交通、民事等是重要教育参考作用。
《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用途宽广”,“此书为地理教员参考书要品,若军政、实业、新闻各界,科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及旅行诸家,凡留心祖国者,皆宜购阅。”②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1924—1927年,第1页。
可见总志的编纂并非只是国家“大一统”宗旨,多数编纂旨意为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参考,功能更加广泛。
(三)资料取材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总志编纂资料取材往往从地方向上呈报,总志的编纂也催生各省通志的编纂。民国时期总志的编纂在资料来源方面,与传统时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在“本书十大特色”中记述资料来源方面“参考鸿博:尽搜古籍,编考中外新书,广探杂志,日剪报纸,调查函牍达千余件满载两笥,躬亲游览,周谘博访。”③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1924—1927年,第1页。
相当部分内容翻译或参考外国有关中国的记载,如孔廷璋等1914年编的《中华地理全志》以日本西山荣久所著《支那大地誌》④书名与原书不对应,应是《最新支那大地理》,或许编者故意更改,参考(日)西山栄久:《最新支那大地理》,大倉書店1914年。为蓝本,从体例、内容、结构看来,几乎是西山荣久《最新支那大地理》整部著作的译文⑤虽然《中华地理全志·例言》中第一条载“以日本西山荣久所著《支那大地誌》为蓝本并参考法人列谷尔所著之《中国》、法人黎夏尔所著《中国坤舆志》,及英美人所著各种地志。”,这句话有一半也是翻译自《最新支那大地理》的凡例。。
(四)体例结构的变化
民国总志与“一统志”相比较,体例结构变化十分明显。《中国地方志》(1912年)结构上以地域分五编记述,主要以流域为分类标准,再各地域又分省记述,各省先记省位情况,再记省内各类情况、省属州县沿革表及省现势,总体结构如下表:
表3 《中国地方志》结构表
(续表)
《中华地理全志》(1914年),结构参考西山荣久所编的《最新支那大地理》,分为本部、东三省、新疆省、蒙古、西藏及青海五卷,各卷记总论、地文地理、人文地理和地方志,其结构如下:
表4 《中华地理全志》结构表
林传甲于1918至1921年主编的《大中华地理志》,分省分册记载,省下记载体例如下(以湖北省为例):
表5 《大中华地理志·湖北省地理志》结构表
白眉初1924年至1927年主编的《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实则是《民国总志》续编,《民国总志》是“总论”部分,而“省区全志”则按区域分八册记载,如《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满洲三省志》《鲁豫晋三省志》《秦陇羌蜀四省志》《鄂湘赣三省志》等,各省记载结构为总说、通商场、道县汇志、山水湖泊、政教民俗、实业等。
王金紱1924年编《近编中华地理分志》,结构上分为绪论、总述、京兆地方、直隶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热河特别行政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绥远特别行政区、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省以下记载结构为“甲疆界及面积”“乙自然状况”“丙经济状况”“丁民生状况”“戊临近两省之比较”等。1927年王金紱又编《中华分省地志》,是前书的补充完整,增加了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云南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省、西藏、西康特别行政区、甘边宁海辖区、外蒙古,志书最后部分附录各类统计表。
张其昀1928至1935年编的《中国区域志》按区域分编记述,先总论中国自然区域概况,后分为黄河三角洲、太湖区域、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区域、粤江三角洲、岭南山地、海南岛、云贵高原、西南三大峡谷区、四川盆地、秦岭汉水区、陕甘盆地、黄河上流区、山西高原、海河流域、东北二大半岛、关东草原、塞外草原、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藏高原,最后以“中国国富概况”为结论,对中国区域划分提出许多新的观念。①张其昀:《中国区域志》(甲、乙编),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目次。
杨文洵、葛绥成1934年编的《中华地理新志》,结构上分为绪论、总说、长江和浙江流域、粤江和闽江流域、黄河和沽河流域、热察高原、辽河和黑龙江流域、青海高原、康藏高原、塔里木河流域、蒙古高原等,各区域分省记述,各省记述内容结构大致为位置及名称、区域及面积、地势、川泽、气候、形势、沿革、人口、言语及风俗、教育、交通、商埠及设备、贸易、工业、名胜等,根据各省情况稍有调整。
这些民国地理总志的结构设计深受西方地理学影响,在区域分论时往往以自然地理划分为基础,比如河流流域、山脉、高原等,各省分论方面记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而且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总论”存在各个层次结构,分省记述下还有“地方志”记载,分类更加详细明确。
(五)内容记载的近代化
和体例结构变化紧密相关的是志书的内容,内容记载是民国总志近代化的核心部分。
1912年李九华编的《中国地方志》按流域和地理分布分为五编,分别是北带黄河流域、中带扬子江流域、南带珠江流域、关东三省、北部及西部。记录各省的位置、境域、地势、民事区划及职官表、地势、军政区划、建置大意、选举区、山脉、河流、海岸、商埠、气候、风俗、道路(铁路)、电线、物产(矿产)、农业、林木、水产、动物、工业、古今沿革、现势等。此书编纂处于新旧交替之际,省以下既保留了清朝“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又采用了民国行政设置,如财政部、交通部、农林部、工商部等。②九华:《中国地方志》,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稀见方志丛刊(98—100)》,国家图书馆2014年。
孔廷璋、郑宇、杜席珍编译的《中华地理全志》,按区域分为中华本部、东三省、新疆、蒙古、西藏及青海五卷,又以省分节记载,各省内容分别为总说(面积人口·名称·疆域·首府·地方·形势)、地文地理(地质·山志·气候·水志·湖沼·动植物之分布·矿物等)、人文地理(住民及人口·言语·农产物·工商业·交通等)、地方志。③孔廷璋、郑宇、杜席珍编译:等《中华地理全志》,中华书局1914年。
《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内分沿革、疆域、地势、气候及与外国关系,尤详述商埠都会,主要县邑、村镇,并山水、湖海、海岸,政治、教育、民族、风俗,若车船、邮电、矿、农、工商业、海关之输出入额,尤克详尽。”①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1924—1927年,第1页。
《民国地志》和《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本是一套书,《民国地志》总述全国疆域和地文地理②白眉初:《民国地志》,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省区全志”记载各省的总论(道县纲目·沿革·疆界·气候·地势·与外国关系·社会情况)、道县都邑志略(开埠·县邑·新设行政)、山水湖泊、政教民俗(政治组织·学校·宗教·种族·风俗·)、实业(交通·矿业·农业·畜牧·工业·商业)等。③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1924—1927年,目录。
《近编中华地理分志》及《中国分省地志》主要记载自然状况、经济状况、民生状况。
《中国区域志》记载各地概要、气候、水系、地势、农产、矿产、森林、贸易、都市、山脉、交通、风俗、民生、富源、边防等。④张其昀:《中国区域志》(甲、乙编),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年。
从以上各部总志内容的归纳分析,十分明显看出这些总志重视实用的内容。一是整体与各个地方的自然地理方面,诸如气候、气温、地质、地形、地貌、河流、山川等,传统的总志更加重视山川走势,但是诸多地文地理没有记载;二是有关各地的人口、民族、语言、教育、风俗等人文地理方面,特别是交通、物产、贸易、商业、工业、农业、畜牧业等经济相关内容,传统志书很少涉及,但成为新式民国总志的重要内容。
四、结 语
民国时期各项事业革新,走向近代化,地理总志的编纂也呈现出近代化各种特征。总志编纂者从传统官府成员转变为多数是受西式教育影响的教育研究者;资料取材不局限于各省呈报资料,资料来源和收集方式更加多元化;体例结构受近代西方地理学理论影响,摒弃一些传统保守的体例,吸收西方科学的布局,体例发生了重要深刻的变化;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是总志近代化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