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

2019-07-12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8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资金事业单位

彭 卉

一、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是国家基于目前市场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方法等,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规范、指导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1.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指导方向。新的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促使事业单位内部进行深化改革。所以,新会计制度中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细化和补充,为单位构建现代化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导方针。另外,新制度的要求是对事业单位改善现有内控制度的强制要求,以强制手段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推动内部控制的完善进程。

2.加强对单位信息数据处理加工的管制。新会计制度在考核单位数据的处理、加工上有了新的规定,与传统模式相比,极大地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所使用数据的准确性。而数据准确性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以及其他数据分析的有效性,管理层获得的单位经营信息更加精准,由此制定的内控方案也更加切合实际,从而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水平。

3.提高资金监管的有效性。新会计制度是对原会计制度的修正和完善。在新会计制度中,对资金的管理成为重点内容,因此,事业单位必须重视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一方面要提高单位资金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增强规范单位活动行为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二)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中的薄弱点

1.内部控制制度不适应现代单位管理的发展需求。内部控制制度不适应现代单位管理的需求,是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方面是单位管理者受以往资金管理模式及财务内控认知程度的制约,导致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多认为自身属于非盈利机构,一切调度听从指挥,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导致普遍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建设方向和规范制度,单位内控建设中的难点变得复杂化、多样化。比如一些事业单位稽查制度建设不全、部分事业单位内控监管制度不完善、部分事业单位权责利划分不明晰、部分管理者的行为不受内控制度的约束等。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也逐渐转向现代化建设,而与此同时,传统制度下隐藏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在为单位指明了整改方向的同时,也为单位内控完善增加了难度。

2.监督机制不全面。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监督工作多由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负责,但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基本上集中于对资金使用合理性、合法性的监管,并没有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管,事业单位对自身内部控制的效果缺乏掌握。另外,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对事业单位岗位权责分离也缺乏监督,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存在不相容岗位未分离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单位内部控制效果。

3.预算以及经费划拨不严谨。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建设还不够健全,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指标不合理等问题是多数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再加上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数据缺乏核查机制,使事业单位对预算指标重视不够,只要部门上报的预算数据和以往差距不大就予以批准。预算指标完成率成为参考数值,并不能真正起到约束管理的作用,资金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单位发展。以教育财务结算单位为例,随着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逐渐朝着知识密集型转变,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日益增加,对教育财务结算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提出了高要求,需要单位财务内控必须发挥效果,以提高资金利用率。而当单位内控建设不完善时,直接影响预算指标的执行效果,难以实现对资金的精细化管理。

4.内控管理人员专业水平难以满足需求。一方面,由于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知不足,使得事业单位制定的能力考核制度不尽合理,不能全面从单位的实际需求上考查从业人员的专业度;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思想受到事业单位体制的影响,基本工资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而且由于奖惩制度不够合理,绩效工资对他们的吸引力不足,使得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缺乏自主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人员能力普遍不高,高精人才数量稀少,难以支撑整个财务内控运行。

二、基于新会计制度下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通过对上面两点影响的具体分析,对于如何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思想

与企业单位不同,事业单位主要的职责是服务于公众,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正因为此,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较为宽松,缺乏严厉的外部监管。所以,事业单位要提高自觉性,加强内部监管。首先从管理层开始,加强其对财务内控的认知,然后由管理层牵头成立内控小组,对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从而加强普通工作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知,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营造一个理想环境,从而提高单位预算、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规避或减少事业单位资金跑、漏、冒等问题。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因为不盈利的性质,容易在运行中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单位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还处于不断摸索状态,在不同时期面临的风险有所不同,风险具有未知性,单位还需要建设风险防控机制来管控各类风险,可以更快地发现存在风险,并拿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优化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还需要风险管理机制的协助。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时,单位可以将以下两方面作为参考:

1.优化单位风险管控组织构架。首先,设置专门的风险管控总小组,负责风险管理的统筹工作;将负责风险管理的人员独立成一个小组或部门,主要负责日常管理以及落实风险管控方案。同时细分风险控制各环节,将各环节责任落实到个人,促进从业人员遵守工作守则,并严格开展工作。再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2.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帮助单位提早发现项目潜在的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一般风险预警由三部分组成,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监管。风险识别负责对事业单位资金运行活动进行监管,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之后由风险分析对识别到的风险进行危险程度评估,衡量风险带来的损失大小;最后,通过风险监管对采取的措施进行有效性分析,监管风险的解决情况。

(三)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收支是较为固定的,主要的资金问题在于对支出的管控,事业单位可以利用预算管理促进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首先,事业单位需要现代化的预算编制,比如将传统的编制方法优化或者混用,以增加预算指标的权威性。之后以这个指标作为内部控制规范部门和人员行为的标准,为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提供线索。其次,单位要加强预算审核力度,为预算执行提供安全保障。同时要促使单位加强对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效果的发挥。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在我国经济深化改革以及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事业单位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制定出合理的财务内部机制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无疑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能力水平的考验。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集体培训,要求财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基础财会知识、管理知识等,拓展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知识面,使得单位内控管理人员可以较为轻松地了解、掌握新会计制度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理论,提高思想认识。同时,为了保障学习的效率,事业单位要从原本的重学习模式转移到重学习效率,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细化绩效考核目标,加强管理层对从业人员真实工作能力以及能力提升情况的掌握。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绩效考核为依据,合理奖励优秀人员,从而促进大家积极主动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内控管理人员专业水准。

(五)完善监管机制

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对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在事业单位中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发现内控制度的薄弱点,并将其反馈给管理层,监督管理人员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在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中,监管机制一般是审计部门,由其负责监管职责,所以事业单位要完善审计管理,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细化单位绩效考核目标,来明确各部门职责,审计部门以此作为监管各部门活动行为的依据。第二,完善监管模式,从原本的事后监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并动态监管单位各项活动。第三,事业单位审计部门还要制定合理的监督程序,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第四,设置评价环节,在事业单位年度决算结束后,以前期制定的预算指标、绩效考核目标达成度等作为参考依据,评价事业单位当期的资金运转、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等是否存在偏差,并分析偏差原因和偏差大小,为下一期各项计划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参考数据。

三、结束语

新会计制度给财务内控的改革带来了思路,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事业单位想要提高发展的稳健性,就必须加强对财务内控的认知,为财务内控的建设营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同时结合风险管控机制和预算管理,促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从而推动单位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资金事业单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