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当·斯密的“重商主义”分析

2019-07-12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张晓丽

中国商论 2019年10期
关键词:重商主义斯密金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张晓丽

亚当·斯密是出生于苏格兰,他著写的《国富论》影响甚大,对近代经济学体系的贡献不容小觑,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就批判地吸收了他的部分观点。关于政治经济学,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既要让老百姓有一定的收入或者是足够的生活物资,而且就国家层面来说,就是要让国家有充裕的收入支应各项公共服务。简单地说,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讨如何裕民又富国的学问”[1]。

所以深入研究这一思想体系,对我们更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在意义上的西方经济学,将具有重要的指引价值。在斯密的思想中,对“重商主义”有着他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有人说斯密是个天才,因为他不但经济思想丰富,而且哲学思想、文学思想、法学思想和天文学认知都有建树。而对于斯密的“重商主义”认识,当今一些学者对其评价甚高,“亚当·斯密一生正式出版了三本著作,一本是经济学的著作,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阐述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建立了经济思想体系,该书也被公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2]。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其经典著作《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及历史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3]。

“重商主义”作为《国富论》一书的组成部分,其论述内容比较深入,但由于时代局限以及斯密本人的价值观局限,有些论述仍存在着偏颇乃至错误,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存在。

1 金银与货币

“无商不富”是很为人们接受的观点,既然商业很重要,所以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商业,商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流通,在古代社会,商业是农业的补充,当农产品出现剩余后,人们拿去进行交换才产生了商业,或者是不同人为了另外的产品而进行的贸易。

换句话说,商业就是交换,且在交换中产生了价值,那么交换的标准是什么,需要一种媒介来衡量,这种媒介肯定是货币,而金银作为一种珍奇之物,当人们意识到它自身的价值时,货币的身份就产生了,由此金银与货币就划上了等号。

首先,重商主义也是一种经济形态,在经济体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实现人民的富裕是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实现的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由于实现富裕的过程千差万别,于是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经济学思想认知,其一也许可以称之为重商主义,其二为重农主义[1]。

应该说,斯密的这一判断符合了商业本身的规律,因为商业就是交换,但这种交换并不是等价交换,从事商业的人就是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获得利益,从而使得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进行了重新分配,当然这种分配肯定是远离价值本身的,以至出现了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在不同的人、不同家庭和不同国家之间都是如此。

就像斯密论述的那样,“一个富国,和一个富人一样,也被想成是有很多货币的国家;而将一国堆满黄金和白银,则被想成是使该国致富的最便捷方法”[1]。实际上,商业与货币之间的确也存在着一种关系,商业是一种业态,商品是一种物体,货币则是商品的最终价值体现。

其次,财富是什么,金银货币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也是斯密探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中,人们对财富的认知和评价也是不同的,“在鞑靼人以及所有其他一般不知道使用货币的游牧民族当中,牛羊牲畜是他们的商业交易工具和价值衡量标准。因此,在他们看来,财富在于牛羊,正如在西班牙人看来,财富在于货币[1]”。而斯密总结则是“在这两种关于财富的概念当中,也许鞑靼人的概念还算比较接近真理”。

为此,他也进一步指出,究竟什么算是财富,货币或黄金和白银实际上并不代表财富,其只是财富的符号,代表财富的是用这些金银货币购买的物品,并且金银货币的用途也仅在于可用来购买其他东西[1]。

对于斯密的观点上,另一思想家洛克则表示不能接受,他认为货币就是用来衡量财富多寡的。他认为,金银不同于其他东西,因为普通的东西很容易被消耗掉,而金银则不会,所以这些普通的移动的东西积累成的财富往往很难传承下去,也就是说靠不住。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也许有很多这些东西,但如果以后没有任何输出,就会因为成为废品或者消费掉变成稀罕乃至欠缺的东西。而金银币就比较可靠,只要金银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流动到外国去,就是国家的财富。对于洛克的观点,斯密称之为“通俗”。

最后,以金银作为货币,对商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洛克的思想的确影响到了一些国家的商业政策,如欧洲很多国家就大量囤积金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商人的商业活动难以开展,尤其是海外商业贸易受阻。

如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殖民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虽然占据了欧洲的主要金银矿场,但却严厉禁止金银出口,即使允许出口,也对其课以高关税。这种政策实施的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了商业行为,因为只有利用金银才能买到他们想买的商品,如果运用其他任何东西作为货币的话,则很难买到想买的东西。

货币只是一种媒介,商人之所以认可货币,不是货币本身多么值钱,而是因为货币本身的使用便利性。因为有了金银这样的货币,要换到其他东西很容易,但用其他东西来换货币,有时就不会等值,“金银货币耐腐蚀,不容易损坏,这对商人来说是很好很方便的利处,相反其他东西太容易腐坏,如果商人以此作为货币,则损失很厉害。所以对商人们来说,“通常比较急于拿货物去换钱,而不急于拿钱去换货物”。

斯密则强调把金银做成多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真正的货币,主要在流通中运用,第二种形式是制造成家庭用具,如金杯金碗银盘银刀等,第三种形式是君主可以储存在库房里的金银物质。一般说来,国内商业越是发达,作为货币的金银流动频率就越高,没有任何一个商人想把金银进行沉淀的,都想使其流动起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为几乎所有的商业国家肯定都会有大量的金条金块和银条银块,当与外国进行贸易时,或者输出,或者输入。这种金银产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商业流通,就很像一种特定的铸币在本国内流通,因此可以视为大商业合众国的货币[1]。

所以,斯密得出的结论就是,“金银的输入,并不是在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好处和唯一的好处。不管这种贸易是怎么进行的,凡是参与贸易的国家肯定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好处。如把剩余产品运出去,换回本国人民需要的其他东西。从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且也让多余的东西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2 商品进口的限制

在很多时候,为了保护自身工业发展,很多国家在限制进口时,都是采取提高关税的做法。这种做法固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时间看肯定弊大于利,对此,斯密曾进行了分析。

在亚当·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关于贸易方面推动国家走向富裕的两条路就是“限制进口和奖励出口”。其中进口限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如果国内有能力生产,那就绝对限制外国的此类商品进口”,一直到现在,很多国家还是采取这种措施以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发展;二是“对某些特定商品的限制,认为如果进口会产生贸易逆差,从而对本国不利”。

关于这种限制,斯密认为,虽然在短暂时间内能够带来一定的收入,但从长时间来看,却泯灭了人的勤劳本性和创新能力,“任何国家都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如果独占国内市场,一方面肯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就是勤劳,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种做法不一定会扩大社会的整体勤劳,只有社会整体勤劳,让勤劳成为一种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整体向上”[1]。

“勤劳”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是一种主体性行为,如果没有了“勤劳”,即使遍地黄金,那发展的效率和速度也可想而知,所以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强调勤劳,如英国有句谚语就是“勤勉是好运之母”。

社会如果整体处于勤劳状态,那生产的成本就会降低,效率却会大大提高,而且社会的创新能力也就能不断提升,因为“任何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肯定都明确自己的目标,也就会不断地催促自己,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效用,为自己创造财富”。

勤劳的产出价值是比较高的,因为凡是全力维持勤劳活动的人,必然也会努力引导这个勤劳活动。也就是说,勤劳作为主体的行为,实际上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是主导性的,所以说如果一味地限制进口,肯定会打击一些人的勤劳程度,进而使整个国家的劳动氛围受到冲击,社会勤劳度降低。

斯密曾这样描述,“每年社会都会有一定的收入,而这个收入与社会的勤劳度是相吻合的……既然每一个人都最大化地把自己可用的资本发挥到极致,并且努力引导社会勤劳的覆盖面,使勤劳的产出能够有最大的价值,所以他们肯定都会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收入的增加做自己的努力和创造”[1]。

有的人主张“重商”就必须限制进口,实际上,限制进口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其对一个国家来说,造成的长期后果有可能就是勤劳氛围的破坏,勤劳本身是有价值的,且这种价值无法用金银来衡量和计算,可以视为一种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比货币资本的效用更加明显,持续使用的时间更加长久,因为“社会资本同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制造资本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本”[4]。所以从这一层面分析,限制进口有时并非一种良策。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勤劳的,但勤劳度并非完全相等,只要让他人的勤劳多一些负担,自身的勤劳效果就会更加突出。在斯密生活的时代,他曾建议英国制定相关贸易政策来达到这一目的,但与这种政策相辅相成的是税法的调整,“当国内税被征收了以后,就可能会使国内外勤劳的竞争点和出发点,尽可能接近课征国内税之前”。

可见,斯密在论述这些问题时,并非简单地就经济相论,而是根据人的社会活动特点,从哲学层面进行分析,从而使得这种论述更加拥有了说服力和影响力。

3 结语

重商主义是斯密时代国家的发展思想,但对限制进口,斯密极为反对,甚至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理喻”的。众所周知,当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时,重要的标志就是商业的快速发展,农耕时代的商业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体量也比较小,所以当时的很多国家都限制商业的发展,如在中国古代社会,就一直推崇“重农主义”,而把商业作为“末业”。

如《史记》就载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5]。但这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发展的速度降低,财富积累少,所以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重视商业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也就是所谓的“商业本位”,实际上这也反映了由自然经济向商业经济转化的社会趋势。

商业发展除了对内之外,还有对外商业,斯密针对的就是对外商业,因为内商和外商的融合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商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政策的支撑,而“商业本位”的孤立存在并不能长久,所以斯密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架,即由政府来予以管制,并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课以高关税和其他手段来保护国内市场。应该说,斯密的这一学说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也可以说是符合了当时资产阶级对资本积累的那种渴望。

重商主义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商品货币理论以及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进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也在客观上促动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掠夺,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事实。

猜你喜欢

重商主义斯密金银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企业家群体与英国工业化时期贸易政策的转型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美国重商主义的重新兴起及其影响研究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新重商主义的影响分析
德珍:画梦里千年金银错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