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2019-07-12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8期
关键词: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

丁 薇

一、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从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来说,单位经营活动主要以公共效益为主,要确保每笔资金的支出都能带来预期的收益,而开展绩效预算管理可以评估单位每笔资金的使用效果,从而帮助单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预算绩效管理也为单位提供评价预算方案有效性的标准,以预算绩效为依据优化单位资源分配。其次,目前我国财政部门管控行政部门单位预算管理时以“投入型”模式为主,财政部门在预算的划分和审批上投入太多精力,难以实时动态追踪具体的资金使用情况,财政资金的利用率难以得到保障,使财政部门在整个架构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实现统筹调动。而预算绩效为财政部门提供实现财政资金高效配置的线索,财政部门可以依据绩效对各行政部门需求的预算进行限制,优化资源配置,减轻了财政部门的工作强度,从而完成当期的任务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分析

(一)预算指标制定时存在较多干扰因素

预算绩效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管控日常经营业务以及资金收支情况提供衡量标准,让行政单位的资金使用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在实际中,预算绩效指标的制定存在较多干扰因素,比如市场变动情况、公共效益的需求等,使大部分单位所使用的指标要么只能兼顾到部门项目,要么采用的指标实用性不强,难以兼顾到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简便性,而不合理的指标难以全面监管资金的利用情况。

(二)预算绩效方案实用性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所执行、遵守的相关制度多是参照国家政策规定。再加上事业单位自身定位的差异,对经营的重要性认上不足,使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研究各项制度,导致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方案制定时多以相关要求为主。但是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方向不同、规模不同、人员综合素质不同,相关政策要求下的预算绩效方案缺少针对性,在指导效果上大打折扣,难以完全满足单位预算管理的需求,影响预算管理的效果发挥。

(三)预算绩效沟通存在难度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时涉及到单位各部门,为了保障预算绩效指标的合理性,单位领导者需要和各部门、各项目负责人协商。但由于对预算绩效沟通认识的不足、上下级别的制约,所以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在内部形成完善的预算绩效沟通机制,单位领导不了解绩效指标给各部门带来的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预算管理的效率提升,不过当压力过大时可能适得其反,反而会恶化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法策略

(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的运行以预算管理运行制度为基础,而预算管理的运行情况受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的影响较大,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以全体人员为基地,明确单位各部门、各层级、各岗位权责利。设立预算绩效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单位预算绩效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工作;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调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由领导层、委员会以及预算管理部门人员组成审批小组,负责审批预算绩效方案;设置监管评价小组,监管预算方案的落实,并对当期预算绩效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将结果反馈给其他小组。

(二)完善预算绩效指标的选择原则

预算绩效指标的制定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兼顾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由于不同业务方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各行政事业单位选择预算绩效指标时,在满足以下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选择。

1.满足相关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指标的选择要和指定的预算管理相适应,同时还要切合单位的战略目标。

2.将货币性指标与非货币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到公共效益问题,比如单位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评价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社会效益难以用货币指标进行度量,属于非货币性指标。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选择预算绩效指标时要结合货币性指标和非货币性指标,提高指标的合理性,从而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3.结合定性和定量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 但涉及到如非货币形态的项目,则难以用数字形态量化其影响及支出效果。所以,单位在选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时应该定性和定量结合,从而提高指标的可靠性,促进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

(三)增加预算绩效管理方法的弹性

“全配置”的预算管理可以满足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但也会增加单位的支出,比如对业务较为简单的单位来说,采用“全配”的预算管理有些“大材小用”。同时为了维持管理制度,可能增加单位的资金需求,所以,建立统一的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和程序并不是最优选择。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增加预算绩效管理方法的弹性,以常规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修正[3]。

(四)提高预算指标的合理性

预算绩效管理是对各部门预算的绩效进行管理,而当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预算指标不符合部门的实际需求时,绩效的考核便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基础上,由此得出的绩效考核结果失真,影响单位发展。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制定预算指标,首先要保证上下层级预算口径的一致。其次,通过纵向对比单位之前经营周期的数据,并结合横向类似单位经营数据的对比开展大数据分析,粗略确定定额标准。之后,具体的指标额度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结合战略目标、KPI 确定。

(五)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

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影响预算绩效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而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影响预算指标制定、预算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对管理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单位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推动员工自主开展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财务转型的需求促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但受制于经济环境、思想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各单位还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完善预算绩效指标的选择原则等。同时也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单位的预算绩效,并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对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
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财务部门作用的策略
财政部门实施内部控制的思考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