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规模结构演变初探
2019-07-12贾文艺张建华
贾文艺 张建华
商品流通规模结构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流通规模太小,满足不了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流通规模过大,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同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在分析流通资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时,就是以流通资本保持“必要的比例”为前提的。只有使流通规模与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和满足消费需要。商品流通领域在一定时期内所消耗和占用的社会劳动及其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不是由人们主观随意规定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所规定的。社会经济内部各方面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各部门之间保持应有的比例关系,他们就能够为彼此提供必需的条件,使每个部门发展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都能得到满足,从而促使各个部门共同发展。要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地向前发展,就要求社会在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即每一个部门投入的劳动量既要满足该部门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其他部门对该部门劳动的需要,按照这个标准投入的劳动量就是社会在该部门必需的劳动投入量。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造成以下结果:一些部门劳动投入过少,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其他部门对该部门劳动的需要存有缺口,得不到满足,而另一些部门劳动投入则相对过剩,既造成了社会浪费,又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商品流通作为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规模也必须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其他部门对流通部门的劳动需要相适应。
一、商品流通规模变化的规律性
(一)在商品经济初始发展阶段,商品流通规模呈缓
慢增长态势
在这一阶段,商品经济关系在社会经济关系中还处于从属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分工不细,投身交换的主体和用来交换的客体都很有限、交换的载体还欠发达,交换的空间相对狭小,交易的方式较为简单划一,而且,社会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尚未形成应有的结构性组合效应和比例关系,相关产业还未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流通网络无从谈起,这一切使商品流通产业发展缓慢。
(二)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商品流通规模与之相适应,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
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关系已占据社会经济关系的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大规模工业生产迅速兴起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无论是产业分工还是区域分工都不断深化,交换的主体不断增多,交换的客体迅速扩大,交换的载体大为发达,交换的空间不断延伸,交易的方式不断创新,整个社会经济处于高度分化与广泛综合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组合效应和协调功能。
(三)在商品经济成熟发展阶段,商品流通规模扩张呈现出减速增长态势
在商品经济成熟发展阶段,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技水平的提高,那种依靠资源与传统产业的优势及新产业的不断涌现来发展经济的势头不复存在,世界市场未开垦的处女地所剩无几,社会经济处于常规的稳定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商品流通规模的增长速度趋于缓慢。此外,由于这一阶段的消费结构亦发生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消费结构的“软性化”,即服务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这种变化会导致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发展趋势缓慢,而服务业相应有较大提高。这一点可以从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达及其国际服务贸易增长势头已超过国际商品贸易这两方面得到证实。还由于这一阶段商品流通主体的竞争加剧,流通力要素内耗增大,这两个方面也使得商品流通规模发展速度降低。
二、我国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演变阶段
(一)分散化时期
这主要是指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在这一阶段里,初步确定起国营商业的领导地位,国家对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但企业规模则比较小,而且分散。除批发企业和大城市骨干零售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外,大量的国营零售商店、合作社的规模则是小而散的,大量的私营商业和小商小贩则更加小而分散。这种流通规模和结构,基本上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二)扩大化时期
这是指1953年至1978年期间。尽管这一时期中间有反复,做过一些调整,但从整体上来说,一直沿着追求“一大二公”的思路,不断地调整企业规模,撤点并店,搞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一步登天升级过渡,逐步形成“大、稀、少”的商品流通结构,流通网点数量锐减,流通规模结构失调。不仅使商品流通总体的规模与生产不相适应,而且在网点布局和结构上也给广大群众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多层化时期
这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三多一少”流通模式的时期。在这个期间,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商品流通规模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主要是:
1.根据国家、集体和个体一起上的原则调整。大力发展社会商业,扩大了流通规模,使商品流通总体失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群众吃饭难、穿衣难、理发难等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2.划小国有商业企业核算单位。中、小企业实行转制、拍卖、兼并、租赁等形式调整经营规模,增加企业活力,适应多渠道竞争的需要。
3.发展街道商业、乡镇商业和小商贩。允许部分农民经商,增加小企业的比例,充实网点,促进流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
4.在发展小型企业的同时,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可能和需要积极稳妥地发展企业集团,组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超大型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促进商品流通规模结构向多层次发展。
三、衡量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指标
(一)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是形成流通力的能动因素,在流通力水平较低时,劳动力数量是衡量经营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技术密集型条件下,流通手段对于流通能力的提高越来越重要。一个完全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经营管理的流通企业同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商店相比,劳动力少,但流通的商品量和劳务量大。所以,在流通技术水平现代化条件下这一指标难以正确反映经营规模的大小。
(二)主要流通资料数量
流通资料是形成流通能力的物质因素,也是衡量经营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例如,仓库面积和运输工具是储运企业的劳动资料,又是储运企业的劳动对象,可用于衡量储运企业的经营规模;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信息处理机械,可用于衡量信息业的经营规模;营业面积则可作为衡量零售企业规模的指标等等。
(三)流通的商品量和劳务量
它是流通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果说劳动力数量和主要流通资料数量指标是用某一二项流通因素来衡量经营规模的话,那么流通的商品量与劳务量指标则是流通力诸因素结合而成的。使用该项指标可以克服前两项指标的片面性。比如,用商品销售额比用营业面积更能正确地反映零售商店的经营规模。衡量流通基本单位经营规模的指标,必须因行业制宜,因地制宜,使之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