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助力中小企业融资①

2019-07-1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陈诗李晨露赵旺祝子丽

中国商论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合约区块供应链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陈诗 李晨露 赵旺 祝子丽

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增加就业方面有着相对优势,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日渐突显。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融资难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身资源的有限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配给不足。近几年,区块链技术飞速发展,应用于金融领域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带有时间戳的区块结构、分布式记账与存储、公开透明、智能合约的特质能否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带来创新途径呢?

1 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技术的高速革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于砚(2012)从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下诸多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税费负担重,并提出修改相应税收政策以减轻中小企业经营负担[1]。杨绍辉(2005)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在有效整合供应链资金流的同时,既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商贸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网络中占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型的融资服务[2]。缪亚琴(2014)阐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进一步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并探讨了供应链金融中保兑仓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存货融资模式三种融资模式的不同适用情景[3]。郭喜才(2014)从互联网金融对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厘清了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融资途径,认为互联网融资模式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譬如可 以通过众筹、P2P网贷等多种方式来筹集资金[4]。

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困境,政府在税收政策以及在中小企业贷款要求上作出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传统的担保、票据贴现、质押物、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互联网模式虽对企业融资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普遍存在,原因在于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中的根本问题。张晓玫等人(2016)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各种融资模式的影响,以及探讨了小微企业信贷配给问题在区块链技术下如何进一步得到缓解,并指出直接融资模式在未来金融市场占主导地位[5]。朱兴雄(2018)认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的背书贷款环节,可以解决核心企业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背书的难题,区块链技术信息公开透明的特点,银行可通过区块链获取中小企业业务信息,无需核心企业的参与,银行还可调整企业剩余的授信额度,完善了信用评级体系,大大简化了贷款流程[6]。

2 区块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路径

2.1 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孤岛”现象

中小型企业之所以融资难,最大原因在于融资机构对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等一系列风险评估系数无从得知,无法像上市公司一样提供报表、审计稽查等资料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企业内部出具的融资贷款条件证明书也缺乏专业性,可信度不够。因此,融资机构在接收此项贷款业务时将承担巨大风险,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中小型企业,行业隐私程度高。同时,由于无法公开透明的向大众展示线下物流和在线商流的实时讯息,缺少可靠途径验证交易信息的真实性,交易记录存在风险疑虑。银行进而会更谨慎对待处于供应链金融链条上非核心企业支撑的二三级供应商,从而形成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瓶颈。

区块链公开透明的特性,上下游企业间进行的每一笔交易往来、经营活动,都会在数据链条上留下交易痕迹,保证了交易情况的真实可靠。并且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交易数据一经检验添加于区块链上,将被长期保存,即使出现单个或某几个节点信息遗漏或篡改情况,总账信息也不会更改(除非存在51%的节点被操纵,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极小)。其后,在区块链“共享账本”的模式下,进行多方对账,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无误。由于各环节信息孤岛问题得到解决,行业信息的整体透明度得以提高。安全、可靠的区块链信用体系的构建解决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使融资机构可以重新评估控制模型,有利于建造一个更稳定、可靠的金融生态系统。

2.2 去中心化弱化核心企业担保地位,降低融资成本

在供应链金融链条上,核心企业居于主导地位。融资机构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授信融资将主要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程度,故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如果核心企业拒绝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将导致上下游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贷款融资。同时鉴于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难以估量,短时间内获得的直接收益难有收效,核心企业可能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型企业转嫁成本或提出更多要求,例如,要求上游中小企业(供应商)提高赊销比例或降低原材料价格,要求下游中小企业(经销商)提前支付货款等。中下游企业常常会因为融资困难和经营压力不得不接受苛刻条件。因此,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时附加的成本条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但在区块链系统下,以核心大企业为依托的中心化不复存在,实现了中小企业与融资方“peer to peer”的业务往来,交易的每个节点都是平等透明,且所有网络节点上的用户共同查阅与维护。此外,区块链技术去除了供应链的“中心”,让所有参与方都成了“证人”,实现数据共享,使得每一环节都实时可见,可以简化财务处理过程的资产登记、会计做账、报表出示等环节,节省审核交易流程、审核原始凭证等成本,完善了中小企业财务体系,提高了企业间财务效率,融资成本大大降低。

2.3 规范票据和应收账款融资管理,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由于传统票据行业存在信用监管等方面的缺陷,导致“一票多次售卖”“复制票据”的现象频频发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常常由于核心企业依仗自身公司规模大、信用等级高的特点,被采取赊账或者赊货行为,导致其资金周转受限。而中小企业本身经营规模小,自身资产不足以提供担保,因此当其利用票据和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去向银行融资时,所提供票据的真实性和应收账款的准确性无法衡量,提高了融资机构的贷款风险。以至于造成同笔借贷金额下,银行需为审核中小企业数据的真实性付出额外的成本。

区块链下的票据融资,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票据将达成“一票一号”的共识机制。所有票据按编号查询,不可复制。通过企业间交易、兑付等方式建立相关模型机制,获得信用体系。企业信用评级信息无法篡改,为企业融资、未来合作发展等方面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区块链信息公开透明的特性下,中小企业将区块链作为“账本”,借此来记好每笔往来账款,使得每家企业的应收账款等数据的统计能够确保核心企业、供货企业以及资金供给方的每笔交易真实性。区块链下的票据及应收账款管理得到规范,市场乱象得以解决,从实质上增强了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担保,降低了审核成本。

2.4 智能合约解决信贷配给问题,降低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经营规模小且在向融资机构申请贷款时无法提供有效担保和抵押物。同时,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往往很难履行还款承诺,造成了放贷后的道德风险。加之一些中小企业逃贷骗贷,使融资机构进行逆向选择,加重了信贷配给的取向。从而导致即便中小企业愿意支付更高的贷款利率,银行仍只愿将款项贷给大型企业的现象,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智能合约即一个事先编好的程序代码,通过识别并判断由外部获得的数据信息,当程序设定的条件被满足时,相应的合约条款即会被触发并执行,从而完成交易、履行合约。同时,合约代码强制执行,合约完全自动生成履行且外在无法进行干预。中小企业在贷款时与融资机构签订智能合约,以消除融资机构对于中小企业难于履行还款承诺的担心,降低了融资机构在放贷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同时,通过预设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使交易更加安全稳妥,数据可追踪溯源,降低了合约的执行成本和融资风险。

2.5 区块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是指在资金融通过程中,融资者与借款者间直接进行资金活动,没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介入的融资方式。当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还很小,主要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直接融资者犹豫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的症结在于:大多数情况下,借贷双方互不了解,信息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导致承担的融资风险相应极高。而在区块链公开透明的信息链条下,融资者可以有效判断该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融资风险。并且在智能合约模式下,借款者违约风险很高,企业间的借款成本和代理成本大大降低,充分利用了直接融资者的闲置资金,活跃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单一途径,拓宽了直接融资渠道。

3 结语

中小企业想要全面协调的综合发展,就需要解决当前财务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贷款程序不规范、效率低、信用度低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对解决以上问题有着先天优势,区块链技术让交易信息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准确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业务,规范了贷款流程,降低了银行审核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贷款难问题。在区块链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的支持下,弱化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担保地位,提升了中小企业话语权,增加了企业信用额度,缓解了中小企业因信贷配给不足而贷款难的问题。区块链的特性能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中小企业的传统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创新方法。

猜你喜欢

合约区块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合约必守,谁能例外!——对“情势变更”制度不可寄于过高期望